贵州黔西县解放村富了美了 村民办摄影协会拍家乡
翠柳、青禾、碧水,夏到解放村,除却绿沁心脾,还听得一片蛙鸣。沿逢水河徜徉,农舍青瓦白墙,或依山或傍水,独取一帘清幽。
立秋将至,农事清减,这个黔西北的小山村正享受着一年中难得的闲暇时光。
49岁的代远富和67岁的李永德这俩老伙计,一人端一台单反,正在坡上拍着一地热烈开放的向日葵。天不阴不晴,光线黯淡,看着相机里灰蒙蒙的图片,李永德皱起了眉头。“光线不好,要把感光度调高一些。”代远富夺过相机旋起了按钮,“设置成600就差不多了,你看,现在再拍出来,画面就明亮多了。”
两个老者,都是解放村柳岸水乡农民摄影协会的会员。一切的日常都在他们的镜头里显得那么不寻常,但村庄还是那个村庄,只不过对他们来说,日子由穷困变得富足,生活由单调变得充实。
茅草房、烂泥路,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这是七八年前的解放村。“大山阻隔了交通,到县城7公里的直线距离足足要绕30多公里路。”村党支部副书记史开心说,“2008年县委书记到村里调研,走时下起了雨,车轮陷在泥里打滑,后来前面套了两头大水牛,人在后面推,才解决问题。”
转机也出现在这一年,解放村被纳入美丽乡村试点进行建设。“道路硬化后通村、通组、连户,600多栋房屋按黔西北民居式样进行危改或新建,旱厕也改成了冲水厕所……”黔西县洪水镇党委书记朱绍顺掰着指头给记者介绍。
不过,昔日的闭塞却也让解放村保留下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随着道路的修通,越来越多的人到村里观光小住,村里搞起了红米、油菜等种植加工产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去年人均收入猛增到8650元。
“一个村子的富足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观,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产业的支撑。”朱绍顺说,为使解放村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保持原来的田园面貌,他们将出路定在山地高效农业上,“2008年,解放村挂牌成为全国第六批无公害、标准化水稻、油菜生产示范基地。”
代远富的家里还保存着6年前的一张老照片,几个人正在他家的地里现场称水稻亩产。那是2009年,按农业部专家的新标准栽下稻子的第一年,“专家说的和我们祖辈的老传统都不一样,头一回知道插秧要注意间距、采光,结果打完谷子一称,足足620公斤!以前能收个300公斤就不错了。”
“现在的解放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已分不开了。庄稼种得好,既是产业,又是风景。”史开心说,“去年村里接待游客接近60万,按每人消费30元算,就是1800万元。”
“腰包鼓了不算富,头脑充实才算富。”史开心是个摄影迷,2009年,为给村里增加点文化气息,他挑选10多幅得意之作,摆在村里展出。
“没想到我们解放村也这么漂亮,就像风景画一样。”照片让不少乡亲对摄影有了兴趣。就这样,2011年初,史开心等几个人组织成立了柳岸水乡农民摄影协会,并在2013年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个村级农民摄影协会。农事之余,这些庄稼汉用相机记录家乡山水、花鸟草虫,用镜头展示幸福和欢乐。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3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