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三种方式”打开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报记者  杨丽娟  朱利  岳小乔
2015年08月13日04: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去年6月12日上线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量已经突破6500万。融合新闻、爱心公益、网络问政,成为这个拥有巨大用户群的新闻客户端的“三种打开方式”

  一篇新闻报道多长时间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人民日报客户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4小时!

  2014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小火柴”照亮孤残儿》,报道了新疆残疾儿童王凯雪差2万元手术费用。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公益板块“帮”频道发出《小雪:我好想正常走路去学校读书》一文。文章发出第二天下午,小雪收到了手术所需要的资金。

  去年6月12日上线以来,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量已突破6500万。从一篇文章到一笔资助,从一次留言到一个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通过一个新闻客户端的三种打开方式也能观察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看新闻

  看到的不仅是事件

  “总理你好,我是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记者李章军在获得提问机会后如是介绍自己。

  “三栖”记者身份的背后,是人民日报社正在下的全媒体融合报道的一盘大棋。

  李章军当天的提问是这样传播的:现场快速记录第一时间回传后,微博迅速发布精简的短消息,人民日报客户端同时刊发推送详细的总理答记者问对话,人民日报社微信公众号、人民网等随后转载扩散,次日人民日报版面上刊发详细的报道解读。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各类报道721条。解读文章《总理报告,怎样影响你我生活》,组图《中国经济行不行?九图告诉你》,H5产品《过去这年,小明如何打通关》……这些内容,不仅客户端刊发,还在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同步推出。

  融合报道,不只是体现在“大事件时期”,而是已成为常态。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与报社各部门、各分社、各所属媒体记者建立了24小时无缝对接的供稿渠道,人民日报记者、编辑、评论员正在改变单纯为传统媒体供稿的生产模式,逐步适应面向移动传播的生产方式,实时提供各类新闻报道和观点意见。

  做公益 

  爱心不仅停留在纸上

  一个近70岁的老人,带动村里其他老人,依靠镰刀锄头等农具,凿出了登山步道。看到这样的故事,你是否想为老人做些什么?用户只要点击文章下方的“我要献爱心”,集齐爱心,这位新时代的“愚公”就能获得相应的现金捐助。这样的爱心接力,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公益平台上每天都在进行。

  依托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截至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精心打造的公益平台“帮”已先后资助及奖励了200多个家庭和个人。受助对象都是从媒体报道中梳理出来的“新闻人物”,有突发脑溢血、面临巨额医药费的救火英雄杜银存,有高考考出598分、自强不息的脑瘫患者徐永琛,等等。

  除了一对一的精准帮扶,2014年11月,人民日报客户端还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守护宝贝”公益行动,向全网发布儿童失踪信息,并面向公众征集线索,帮助警方在黄金24小时内破案。

  在研究者看来,从传统报纸到融合形态下的产品,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运营模式正在向既提供优质内容、又提供特色服务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也是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问政务

  便民实用才是根本

  徐瑞梅是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奎勒河镇的一个饭店老板,2014年7月,她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问”频道反映当地镇政府十几年来吃饭打白条,欠款近26万元。

  看到徐瑞梅的留言后,人民日报客户端与报纸的编辑联动、及时跟进。采访、发稿、反馈,并通过制度化的办理渠道与当地政府联系,很快徐瑞梅的难题有了令她“相当满意”的解决方案:镇政府不仅当天还掉了欠款的一大半,而且还向饭店老板道歉,双方签订余额的还款协议,保证余款在当年年底前全部结清。

  疑问有回应,难题能解决。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新媒体,人民日报客户端借助问政平台,不仅成功将报纸报道群众工作的职能“承接”过来,还将人民网电脑端的问政功能“搬运”到移动端,网友在“指尖”就能将自己的需求和建议送达全国各地领导的案头。

  正在紧锣密鼓改版的人民日报客户端,将对“问”频道“大改版”,增加“催办”“评价”等功能,以期更好更快捷地为用户排忧解难。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从‘帮’提升到‘办’,这正是移动客户端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媒体融合课题组”首席专家宋建武表示。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3日 14 版)

(责编:王吉全、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