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5年12月上

人机协同:媒体智能演化路向

漆亚林 陆佳卉
2016年01月05日11:10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摘要]智能化媒体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平台的智能化,更是深入到整个新闻生产及传播过程,只有将人的智慧动能与机器的技术逻辑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与价值互补。人机协同是将双方优势结合后形成的一种平衡化模式,也是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主流路向。

[关键词] 机器新闻 人机协同 流程再造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业的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颠覆式变革,媒介融合与互通互联成为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和机器的关系也随着技术壁垒的消除以及社会的数据化和媒介化而日益“亲密”。

从媒体智能化运动轨迹中,我们可以管窥机器新闻的先兆特点与演化路径。2012年,《华盛顿邮报》率先创造了“机器编辑”,通过“truth teller”的机器人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并将新闻报道中的文字、语音等信息与“打假”数据库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发出警报。2014年初,《洛杉矶时报》采用的新闻自动生成系统仅用三分钟就将新闻稿完成并发表在网站上,成为第一家报道美国加州地震的媒体。随后,美联社宣布使用自动化技术报道公司业绩。今年,我国也开发出智能新闻采编系统,腾讯新闻2015年9月发表的一篇标题为《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的稿件引起许多媒体人的关注,原因是此报道末尾处的文章来源Dreamwriter是一款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根据语料库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从近几年我国的媒体转型发展来看,智能化媒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平台的智能化,更是深入到了整个新闻生产系统和传播场景之中,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智能化设备即将成为相互配合工作的“同事”。

技术逻辑:

人机协同的三个基本面向

这里我们谈到的未来媒体的智能演化包括:媒体与受众交流平台的智能化、媒体内容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以及媒体发布内容涉及的数据智能化。虽然媒体智能化的三个方面是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不同功能,但都是基于一种人机协同模式下新闻生产的自动化和新闻结构的智能化。机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执行着不同的任务。为深入了解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进路,我们有必要思考人机协同的技术逻辑导引的三个基本面向:

一是“采”——场景匹配。新闻是对现实图景的呈现,事件的物理空间与可视化场景体现出新闻的真实状态和视觉体验。对一些难以抵达的现场和角度,运用“机器人”进行拍摄采访,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新方向。默多克旗下的《日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时代华纳公司等传媒巨头几年前就开始使用具备拍摄功能的小型无人机采集新闻,以此重新定义“新闻体验”。2015年“9?3大阅兵”中央电视台也采用了先进的“天鹰”“飞猫”和“航拍陀螺仪”等智能设备,抓拍到记者难以拍摄到的镜头,未来在地震、雪灾、矿难、战争等危险事件中采访,“机器记者”大有用武之地。

二是“写”——价值匹配。机器新闻是通过技术逻辑对数据和事实按照预设的价值框架进行标配,从而生成自动化的新闻模型。业界专家沈阳教授从数据、知识、观点和整合的关系角度理解,认为机器新闻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标准对观点进行故事化叙述”。喻国明教授认为,“机器新闻写作”显性特征之一是“对于海量的内容生产实现智能化标签、聚类、彼此匹配”。通过对机器新闻写作流程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机器人写手”是基于语料库资源的数据统计与运算,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和核心观点,并自动形成新闻报道角度,甚至形成故事化符号模态,然后利用系统既定的新闻报道模板生成新闻。美联社采用wordsmith技术平台能够接收APIs、XML、CSVs、spreadsheets等在内的任何格式,“然后通过算法找出数据特点趋势与内容来龙去脉,生成叙述性的长短文章、报表、可视化图形”。 随着数据成为新闻中越来越重要的资料,机器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媒体用机器自动生成新闻,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拓宽市场。

三是“播”——需要匹配。如何快速通过需要匹配凝聚注意力,是数字化时代媒体竞争的重要策略。智能化媒体的突出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精细化需要,并通过技术逻辑将受众的需要与媒体的内容生产建立起对应关系,实现精准传播。智能化媒体可以通过机器进行后台的数据收集、监测和分析,将用户分类,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为不同用户或用户的不同需要推送信息,提高用户的媒介使用频率,让用户产生对媒介的依赖。机器的作用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器,新闻机构通过机器获得海量且精确的用户数据。

不可否认,机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机器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人力,使出版业内容生产自动化的梦想变为现实。现如今,其他种类的商品生产早已实现自动化和批量化,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包含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媒体的载体形式,仍具有机器所不能替代的独特性。事实上,从内容创作到内容生产的改变已经将新闻写手拉下神坛,如果不能搭上智能化快车,媒体就难以持续发展。同样,如果抛弃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承担文化使命和产业功能的传媒业也难以繁荣。机器收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是人统筹和控制作用的发挥与延伸,因此,“机器记者”与新闻从业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功能互补。

两面效益:

机器新闻的突破方向

正如一个铜板的两面,机器新闻很好地解决了信息的宽度、速度、精度和效度等问题,《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等机器新闻的先行者在快速生成、海量发布、精准传播、裂变效果、低成本等方面凸显众多优势。但是其机器新闻很难解决信息的向度、深度、温度等问题。

首先,“机器记者”难以体察传播的向度。虽然智能化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新闻信息进行背景、故事、知识、观点的匹配和补充,但是对于媒体意识形态功能、产业功能以及专业主义功能在本土化语境中的博弈状态与延展方向等,难以通过技术框架得以感知与确认。比如机器新闻对于中心工作的报道、主旋律的倡导等如何体现官方逻辑、专业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协同就很难把握。无怪乎机器新闻目前大多运用在经济、金融、自然灾害等领域。

其次,机器新闻的纵深化遭遇一定的壁垒。新闻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机器新闻通过标配可以叠加很多事实元素,拉长信息链条,增加信息宽度,但是对于事实意义的开掘、环境与心灵的触碰、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多元因象的交织与修辞张力的体现等,还难以克服机械运动与算法逻辑的局限。因此,“机器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固然提高了,但是其使用的固定模板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应,对现实图景的呈现易于平面化和浅表化,难以抵达思想的深层意蕴和真相内核。

再次,“机器记者”对于新闻人物和事件温度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新闻报道需要客观公正,但并非没有态度和倾向性。对于现场情绪的判定、正义的秉持、丑恶的鞭挞、情怀的彰显以及对于当事人的情感流向,都能测试出记者感知温度的能力,正如凤凰卫视曾子墨所言:“一个记者就是他所供职的那个传媒平台为观众、读者找到的一支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测出的温度不同。”“机器记者”设定的技术框架和算法运用缺乏现场感知和情感捕捉能力,难以为受众找到那支体现传播主体之于报道对象温差变化的“温度计”。

同时,机器新闻目前的技术还不成熟,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机器新闻要突破解决信息的向度、深度、温度等问题,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就目前的科技发展状况来说,人机协同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流方向。

路径探索:

人机协同对传媒业的新要求

智能化媒体与新闻从业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价值互补决定未来媒体的走向是人机协同发展,这种趋势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与专业技能、传媒机构的流程再造与工作重点提出了新要求。

1.媒介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维度重构。对于媒介素养的阐释,从鲁宾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理解模式”到李?雷恩尼(Lee 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具有的“新媒介素养”,是智能化媒体演进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基础。智能化媒体能够完成部分的新闻采访编辑工作,并且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要从对传播工具的认知与应用拓展到工作伙伴的维度建构,其专业技能还要与“机器记者”在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分工合作中协同创新,共同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影响媒体的发展走向。2014年,美国波音特传媒研究学院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具备基本的编码知识被纳入新闻从业者的核心培养体系。由此可见,智能化新闻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机器新闻的兴起对人的素养和技能也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2.人机协同对新闻机构流程再造的新要求。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人机协同流程再造有两种模式:一是外包模式,即由媒体公司提供数据资料,交由指定的智能化公司进行数据分析和新闻生产,最后由媒体公司进行新闻发布。二是内嵌模式,即将技术工具内置于智能设备之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由智能化设备公司根据需要在机器中植入相应的芯片,功能包含数据分析、自动化写作和新闻编辑等,由媒体公司购买或双方合作,利用机器进行流水线生产。不论哪种流程再造模式,由于智能化媒体的参与,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和任务都会发生改变。随着人机协同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机构的内部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和分解,新闻从业者的职能也将重新界定。

3.未来媒体智能化路向的实现要点。一方面要优化人机协同的工作体系。将人和技术工具的功能进行最大化互补,建立完善的采编与传播协作流程。目前的机器新闻只是一套固定的模板程序,无法生产多种题材和形态的新闻文本,难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未来应丰富数据的呈现方式,提高机器对数据分析的精确度,丰富数据分析角度,挖掘数据分析深度,让数据变得“有血有肉”;另一方面要坚守新闻的意义,保持新闻的品格。媒体智能化过程实质上是传媒业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重塑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但不能忘记“新闻是如何出发的”。兼具传播信息与文化使命、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新闻媒体,仍要坚持追求新闻的本质,坚守新闻的价值,保持新闻的品格。机器新闻的技术逻辑是挖掘数据的相关关系,其优势是带来海量数据,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我们掌握的数据越多,关联出的数据就越多,最后会形成一个过于庞大但不一定是我们所需要的数据群。因此,在未来媒体发展中,新闻价值的判断依旧需要依靠新闻直觉,需要依靠记者编辑通过多年来学习和累积的新闻专业素养去捕捉,而不能仅仅依靠冷冰冰的机器去分析。依靠机器虽然可以提升新闻采写效率,增强数据收集、挖掘、分析能力,但是只有人类特有的思维和情感才能生产出有“人情味儿”的新闻,才能更符合受众的期待。

数字化时代,机器取代了许多过去需要人力的工作,为人们减轻了负担,提供了方便。正是在智能化与人类日益“亲密无间”之时,新闻从业者才有了加强独立思考、提高新闻专业素养和数据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机器新闻虽然彰显了诸多优势,但也存在难以突破的壁垒,只有将人的智慧动能与机器的技术逻辑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二者功能互补、价值互补。在媒体智能演化过程中,我们要谨记,机器只是辅助人的一种高效工具,人始终是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既不能一味地抵触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也不能让机器完全取代人力。人机协同是将双方优势结合后形成的一种平衡化模式,也是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主流路向。

(作者:漆亚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陆佳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研究生)

【本文系《中国报业》供稿】

参考文献

[1]机器人也能写新闻了!媒体记者会被取代吗?[EB/OL].人民网-舆情频道,2015-09-18.

[2]“机器新闻写作”带动传媒新变局[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17.

[3]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J].新闻与写作,2014(9).

[4]李苏.机器新闻发展的市场进路与反思——以Autamated Insights公司为例[J].新闻界, 2015(18).

[5]郭云麒.我国新闻实践“大数据”应用热的批判性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