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5年12月上

以光明优势资源带动社群效应——访陆先高

记者 张晓燕 魏艳华
2016年01月05日13:11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光明日报是一份有着悠久历史的报纸,它聚焦于教科文卫各领域,带有浓厚的人文和文化气息,其主要读者群受过良好的教育、看待问题理性、有相当的判断能力、善待自我、自律严谨,这些标签也是光明日报所传达内容的标签。陆先高,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作为服务于光明日报30多年的资深媒体人,他已深深地浸润于光明日报的文化之中,在他的身上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标签所传递的气息:儒雅、善谈、有思想。在他带领下的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传统的中央级大报之中,光明日报的融合发展颇具特色,它不以“大而全”取胜,它注重打造自己的“小而美”,结合自己读者群的特征,在教科文卫领域“长袖善舞”,把这一领域的优势延伸到互联网世界。他们推出的“光明校园传媒”“光明都市传媒”“光明乐跑”等项目,都围绕主要读者群体进行活动策划,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在陆先高看来,光明日报的融合发展走的是“扬其长,避其短”的路子,不求高投入大产出,而是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才有了今天的光明日报融媒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几年来,光明日报扎扎实实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工程,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得到中央领导和业界同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陆先高讲述光明融媒的故事。

由单一产品到平台型应用

记者: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步伐早于业内同行,最早被广大读者熟知的应该是光明云媒,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一产品的呢?

陆先高:光明云媒是光明日报2010年11月正式推出的第一个移动客户端产品。当时,关于新闻客户端的概念还不清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刚开始出现,但我们判断,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未来的新闻传播应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力。

手机报是当时非常红火的移动产品,但信息容量、用户体验已经不适应智能手机的发展。所以我们就思考,在手机端获取新闻会成为新闻传播主流的背景下,具体的传播形态应该是什么?呈现形式单一的手机报,一定会被新的媒体业态所取代,而我本身又非常认可报纸的价值,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当时技术条件、又不同于手机报的新的传播形态——这也就是日后推出的“光明云媒”。

记者:光明云媒推出之后,得到业内同行的肯定。相隔不到一年,光明网又推出了“云端读报”,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陆先高:2011年10月,光明网联合方正集团推出“云端读报”。“云端读报”作为国内第一个移动媒体出版平台,其实是顺应市场、顺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产物。

光明云媒推出时,国内新闻类客户端应用只有几十个,但很快,各种新闻客户端不断出现,尤其是各商业网站、新兴的技术公司,开始推出各种聚合类的新闻客户端,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当时我们就发现,传统媒体靠一个单一的媒体客户端,仅仅发布本媒体的内容,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市场推广困难,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也很难提高。所以,我们开始考虑要做一个平台型产品,希望通过平台的集聚效应,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和对用户的吸引能力。“云端读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

记者:作为一个平台型应用,“云端读报”都具备哪些功能?推出后的反响如何?

陆先高:“云端读报”是一个移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不仅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传播手段,率先采用定时推送和离线阅读技术,并免费为传统媒体提供技术和运营服务。这样,对有资质的新闻机构来说,其原创内容都可以利用“云端读报”提供的平台,零门槛、零成本地推出自己的移动媒体产品,并将其送达用户。对用户来说,可以通过一个客户端软件,看到各种报纸杂志的内容,让“一端在手,读尽天下报”的想象变成现实。

“云端读报”的问世,实现了光明日报媒体融合由单一产品到平台系统的升级,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其他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门槛,让我们可以凝聚更多的媒体资源,共同开拓市场。因此,“云端读报”推出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列为2012年度工作要点中唯一一个重点支持的移动媒体项目,并被列入北京市出版工程。最高的时候,有150家媒体入驻“云端读报”,客户端的安装量也达到了2300万。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竞争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在这方面,我们显然无法与商业公司进行竞争,所以后来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这个经历,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此后我们与微软Skype合作,并推出“时光谱”新闻信息服务,也跟此有关。

记者:光明云媒3.0和光明校园传媒是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最新成果,请陆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陆先高:光明云媒3.0实际上是我们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传播特点,并结合自身发展移动媒体的经验教训,从功能、内容、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媒体客户端进行重新定义的产品。

在功能上,光明云媒3.0打通了“两微一端”,用户除了可以查看光明日报原版文章外,还可以直接查看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和系列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还可以直接报名参加“光明乐跑”等线下活动。在内容上,它主要突出了光明日报的思想理论文化特色。在新版中,新闻只是背景属性,所有的新闻资讯均集中在“要闻”一个栏目中,主要精选当天最重要、最受关注的新闻,推送给读者;开设“时评”“思想”“人物”等栏目,突出时政评论和思想理论文章的特色;同时还新增了“聆听”栏目,推出《之江新语》等一批音频节目。在服务上,通过与技术公司合作,光明云媒3.0集成了情景电商、图片识别等功能,使它具备更强的服务性。

光明校园传媒则是光明日报结合媒体融合,为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光明日报在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推出的新的融合媒体形态。我们通过在学校各楼宇安装媒体屏、户外增强现实互动屏,并开发配套的移动应用——麦芽校园,形成专门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垂直媒体网络。

光明校园传媒除了播放时事新闻、解读教育政策、发布创业就业信息之外,还通过个性化的播控技术,为所在高校提供自主发布校园信息的权限,强化项目的服务功能。此外,我们还不断开发各类技术应用,为校园活动提供支持。比如,我们已经开始为高校提供视频采编播服务,帮助学校提高视频节目的制作能力,建设校园新媒体。

“圈子”文化带来社群效应

记者:现在报业集团或报社内部的新媒体部门叫法五花八门,请问光明日报的融媒体中心是如何定位的?

陆先高:光明融媒体中心是在中央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工程的背景下,光明日报为实施这一工程而设立的机构,它是光明日报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光明日报媒体融合建设工程的技术性支撑平台。它并不侧重内容的生产,而是在母媒体即光明日报和光明网的内容支撑下,通过融媒体中心这一技术平台的加工整理,以适应新兴媒体传播渠道和终端的特性来发布,增强其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力。

我非常强调这一点,它是一个技术性支撑平台。媒体融合的最大内涵和核心要义,就是把传统媒体的流程、生产能力转化为新兴媒体领域的传播力。我们一直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操作的。

记者: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融媒体”这一概念?

陆先高:有研究机构给“融媒体”这样定义:融媒体是媒体实验室中,媒体形态和技术与另外一种媒体形态和技术的融合,是一种技术概念,并不是一个纯产品。我们经常表述一个产品为融媒体产品,“融媒体”一词在此成为一个修饰语。所以,说“融媒体”是新媒体并不准确,因为它包含了报纸、网站、“两微一端”以及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组织。

记者: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兴起,新闻客户端竞争异常激烈,请问光明日报是如何突出重围的?

陆先高:光明日报作为中央级媒体,本身具有特殊属性,教科文卫、意识形态等是其传统的优势领域。光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定位非常明确,思想、理论、文化是我们的优势。在做好综合性媒体的同时,又要突出自己在科教文卫领域的核心价值,充分发挥优势,拓展产品特性。此外,光明日报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最核心的价值,在客户端上必须有所体现。所以,我们给光明云媒的差异定位为文化属性。

在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在客户端的森林里冲出一片天,扩大新闻客户端的传播力。所以,在推广领域我们动了一些脑筋,在大家都推出手机客户端时,光明云媒还推出了智能电视版。我们与创维、海信等主要电视厂商合作,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重新编排后,进行预装,相当于电视多出一个频道。

光明云媒智能电视版作为一个媒体融合产品,实现了手机、PC和电视屏三者之间的无缝连接。我们还通过与中国有线网络合作,将内容推送到有线电视领域,实现内容的跨媒体、跨终端传播。

记者:光明日报在媒体融合建设中收获颇丰,您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陆先高:说到底,客户端并不是传统媒体的一个单向传播功能,它的优势不在于简单的内容传播,而是要在具有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内容引领下,凝聚用户,核心目的是打造自己的“圈子”文化。

我们一直围绕意识形态、教科文卫等传统特色内容,把光明的品牌和影响力优势发挥到极致,然后通过提供一些新的渠道或产品,来满足这批用户在新闻、文化等教科文卫领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将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文化品位、有独到判断力的人群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圈子”,打造社群效应。

各元素默契配合推进媒体融合

记者:您多次提到理念、流程、技术、产品、人才、渠道、市场和资本是媒体融合的八个方面。人才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光明是如何布局的?

陆先高: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现有采编队伍的重要作用。光明日报很早就在全社实现了人员上的媒体融合。光明日报记者同时也是光明网记者,见网稿件可依据情况,选择署名光明日报记者或光明网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向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投稿,也会计入工作量。光明网的记者也可以为光明日报供稿,同样在工作量统计中有所体现。光明网的“光明网评论员文章”栏目,由光明日报评论部主笔,被中央外宣办评为全国互联网新闻品牌栏目。光明日报的“网言”栏目,由光明网负责编辑,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在内容的生产、制作、设计、发布、传播等各环节不断变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体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很多是现有传统媒体缺乏的,如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融媒体中心作为一个技术性支撑平台,技术型员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并组建了一支了解媒体需求、适合媒体发展需要的技术队伍,这也是我们在媒体融合领域能够先发制人的关键。

记者:光明日报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陆先高:我们都在说新闻人才过剩,其实这是一个伪概念。新闻学子走出校园,不适应社会,主要是因为新闻学院培养的人才跟业界需求不吻合,对接不到位。所以,我们也正在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分别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加强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抢占新闻传播教育和媒体融合研究先机,力争把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建成“媒体融合教学研究水平领先、在一些研究领域有突出优势和重大理论与应用性成果”的全国示范性新闻传播教学研究基地。我们还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合作,培训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更新现有采编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全媒体采编能力。

记者:媒体融合一路走来,网站、“两微一端”是其阶段性成果,您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陆先高:在这几个传播渠道中,网站在媒体融合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网站好比一艘航空母舰,任何试图抛弃网站,直接转战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想法,都是舍本逐末。网站是整个新媒体领域集信息搜集、聚合、整理、归类的基础工程。“两微一端”没有了网站,就像战斗机没有了航空母舰,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扮演着不同角色,只有默契配合,媒体融合工程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记者:您认为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陆先高: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以产品为轴心,重组资源,核心是要解决在新媒体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局面下,如何通过融媒体产品,创新和拓展传播渠道,发挥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系《中国报业》供稿】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