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荒茅田”变身脱贫样本
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的九丰农庄内,面对镜头的服务员舒长英露出了朴实的笑容。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她曾在外打工20年。2014年,她回到了花茂村。中新网记者 陈伊昕 摄
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的土陶手艺人母先才正在制作花盆的底座。他说,自己的土陶生意2014年开始日渐红火,以前卖50元一个的大花瓶,现在能买到200多元钱,去年店里的年销售额有20多万元。中
中新网遵义1月14日电 (记者 陈伊昕) 21年前,因生计所迫,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的舒长英无奈背井离乡,选择外出打工,那年她仅26岁。一年前,在外务工20年的舒长英选择返乡就业,再回来时,昔日贫困的家乡,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脱贫样本”。
“以前我们村流行在外打工,现在应该差不多都回来了”。今年47岁的舒长英告诉中新网(微信公号:cns2012)记者,现在村里越来越好,自己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舒长英所在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
舒长英说,在以往如果纯靠家里那一亩多地“望天收”,运气好时一年也不过收入一千多块。
其实,选择外出谋生的舒长英在外依然生活艰辛,赴广东打工时,她要坐三天三夜的汽车,在日常工作中,工作时间外,为了提高工资,她还争抢着加班的机会。即便如此,她和丈夫的工资加起来一千多元,给两个孩子寄去生活费和学费之后,家里也没有攒下钱,“贫穷”二字仍萦绕在她的心头。
近些年来,发生在家乡的变化开始改变着舒长英命运。花茂村,这个曾经贫穷的村庄通过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开始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到2014年,这里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0948元。就是在这一年,舒长英选择了回家,现在,她是当地九丰农庄的一名餐厅服务员。
2014年8月,遵义县引进山东省寿光市九丰集团公司,投资2.6亿元在花茂村建设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园区核心面积300亩,九丰公司提供技术、种苗、资金,在周边多个乡镇发展蔬菜5万亩,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制作,在枫香镇完成检验包装出厂,带动了当地的“农旅一条龙经济”。
“如今经济来源稍微好了一点,现在开发搞那么大,在家门口工作,一家人可以团聚”,舒长英说,现在的工作不累,每月保底工资有1700多元,自己还会利用两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回家喂喂鸡,也算是做点小生意。
据遵义县枫香镇副镇长、花茂村“第一书记”周成军介绍,目前花茂村辖4568人,该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预计可达到12607元,贫困人口预计2015年可减少到165人,除去需要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140人外,剩余25人在2016年可全部脱贫。
如今,花茂村已经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实现农旅文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与生态融合、人与自然融合。
重返家园,舒长英她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年龄也大了,不想再外出务工,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家人能在一起。
与选择外出打工的舒长英不同,48岁的母先才是已在花茂村当了35年的土陶手艺人,传承这项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现在,他通过农村电商也“走”出了这片大山。
母先才告诉记者,30年前花茂村的村民都在做土陶,后来由于手工艺被逐步淘汰,土陶生意不景气,自己如今成了村里仅存的一家土陶作坊。在政策的扶持下,近年来,母先才的生意开始日渐红火,他介绍,以前卖50元一个的大花瓶,现在能买到200多元钱,去年店里的年销售额有20多万元。其中,农村电商“乡亲淘”通过线上销售就帮他解决了三分之一的销路。
“我的土陶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卖,我们花茂村也越变越好”。母先才说,“我们现在太‘土’了,但是现代人正好需要这种‘土’。”
不过,母先才说,如今的手工艺毕竟太落后,自己需要升级工艺,才能让价格再上一个台阶。在一些农村电商的建议下,母先才如今还在考虑拓展土陶的新产品,比如陶制乐器。
现在,让母先才欣慰的是,因为家乡日新月异的改变,在外读大学的儿子也愿意回家继承他的手艺。母先才说,儿子读的是土木专业,他也看好土陶生意的前景。“只要有文化,搞这个都好搞,而且比我们搞得好。毕竟,孩子们的文化比我们高得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