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媒走转改】贵州毕节试验区探索实践精准扶贫模式

2016年01月15日13:47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字号
原标题:【网媒走转改】贵州毕节试验区探索实践精准扶贫模式

  中国经济网毕节1月15日讯 (记者 牛力涛) 日前,记者随全国网络媒体“脱贫攻坚看贵州”主题采访活动暨首批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转改”活动采访团A线,来到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贵州毕节试验区。

  毕节是珠江、乌江发源地,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西邻云南,北接四川,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457米,平均海拔1400米,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辖七星关区、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7县1区262个乡(镇、街道),居住着汉、彝、苗、回等45个民族,880万人口。

  30年前,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困扰着毕节。1985年7月20日,胡锦涛同志出任贵州省委书记,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要求,到任后的第三天,就把毕节作为下基层调研的第一站。之后,在胡锦涛同志的大力倡导下,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毕节试验区。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新的历史使命。

  “四看法” 精准识别帮扶对象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在扶贫攻坚实践中创造了精准扶贫“四看法“,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形成了精准扶贫“四看法”贫困户动态管理指标体系,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该县县委副书记冯兴忠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采用精准扶贫精准识别“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识别方法入户摸底调查评估,最终确定贫困户名单,真正做到了贫困对象识别精准。

  据迤那镇五星村村支书李仁兵介绍,“四看法”被作为帮扶对象的评估标准,以百分制考核形成指标体系。即:“一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占20分。“二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占30分。“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占30分。“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占20分。根据上述四项指标,对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的贫困农户进行综合评分,确定贫困程度,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贫困户;对综合评分总分在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已经脱贫。其中,60-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需进一步跟踪巩固,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退出扶贫程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迤那镇贫困村从2010年的13个减少到2个,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5.8%下降到了2014年的9.7%。

  “多套餐” 问需式精准扶贫

  以往扶贫存在“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情况,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贵州省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说,“原来是区委书记说要养牛,全区就养牛了,区委书记说要养猪,全区就养猪了。今天不是这样的,反过来了,扶贫的主体就是贫困户。你说怎么来帮扶你,我们就怎么帮扶你,老百姓的主体作用得到凸显。”

  做好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识别是基础、撬动金融是核心、群众自愿是关键、上下联动是保障。宫晓农为记者详解了七星关区正在实践的“一市五金多套餐”:“一市”即免费苗木超市;“五金”即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多套餐”即精准扶贫多项扶持套餐。“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对象为:因病致贫,有劳动力但缺资金、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能带动一定数量贫困农户脱贫的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全区土地撂荒闲置的农户。将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撬动资金、培育市场主体、激活社会资本、发展集体经济、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等相结合,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人员落实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资金使用、工作机制等得到极大创新,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精准性、创新性,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提供保障。

  记者在七星关区垭关村了解到,结合荒坡、荒地比较多的实际,该村大多数农户选择了“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养牛套餐,即每户贫困户贷款2.4万元,贴息3年,购买2-3头能繁母牛进行喂养。养殖户张祥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户能养母牛2头,每头母牛3年可产2头仔,按每仔1万元计算,一户每三年能有4万元收入”。如今像张祥华一样的养殖农户心中也有自己的“十三五”规划:一年学习养殖技术,两年还本,三年脱贫,四年奔小康,五年致富。为实现规模化养殖、产业化发展,该村16户贫困户通过协商,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宫晓农表示,“‘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模式的成功实践,发挥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参与到脱贫攻坚战线,为七星关区到2018年20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奠定基础。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昔日“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地方”的状况,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闯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据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到2014年,毕节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6元增加到6223元,年均增加225元。2015年,毕节试验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6元,增长12.1%。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