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12月下

守正出新 勤业笃行——

访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编段艳文

左志新
2016年01月18日13:37 | 来源:传媒
小字号

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大片的雪花从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落,把美丽的北京装点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午后,踏着积雪,本刊记者如约走进位于北京万寿路的中国期刊协会,在浓浓咖啡香中开始了对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编段艳文的访谈。

风雨历程铸辉煌

《传媒》:近两届刊博会都有您的期刊藏品展出,使您成为了刊界名人,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从业经历和《中国期刊年鉴》这几年工作。

段艳文:在我少儿时代,有幸接触到了《故事大王》和《少年科学画报》两本杂志。这两本杂志伴随着我童年成长,为我开启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也因此我与期刊结缘。大学时代我组织文学社和学生记者团办校报校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组稿、排版、设计、发行,也尝试组织采访、做读书会和拉广告。激情文字,飞扬青春,很难忘的一段青春记忆。

毕业后一直在期刊出版这个行业,到现在已经15年了。这些年从编辑、记者、发行经理到主编,不同的岗位上都工作过。我是幸运的,这么多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在成长道路上又遇到很多“贵人”,他们给予我帮助、支持、鼓励、指导。2010年,我有幸认识了中国期刊协会石峰会长。在他的关怀下2012年底进入中国期刊协会工作,主要负责《中国期刊年鉴》编辑工作。

《中国期刊年鉴》2002年创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期刊协会主办,是我国唯一一部大型期刊类纪年文献。目前,《中国期刊年鉴》已经成为指导期刊业创新与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期刊出版业一个重要窗口。

2013年,在业界充分调研基础上,《中国期刊年鉴》重新改版,增加《期刊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中国期刊国际化》《编辑能力建设与实务》等栏目,同时提升《中国期刊年鉴》装帧印刷质量。改版后更接地气、更贴近业界需求。

2013年12月,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在昆明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期刊品牌建设与创新年会”,同时发布《2013中国期刊品牌影响力发展报告》。年会深入研讨当前和未来中国期刊品牌建设的战略性、紧迫性和前瞻性问题,探讨推动期刊由传统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打造期刊的品牌影响力、持续竞争力经验和做法。活动在期刊业界引起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作为2015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协办单位,在中国期刊协会领导下结合期刊业界的需求,借助刊博会的大平台策划组织了“2015‘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关注革命老区未来‘勉学书屋’爱心公益捐赠活动”和“中国期刊的记忆(1815—2015)”,三项活动既丰富了2015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的内容也扩大了《中国期刊年鉴》业界影响力。

2015年3月,《中国期刊年鉴(2013卷)》在中国出版协会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获得综合类二等奖、框架设计二等奖、条目编写二等奖、装帧设计特等奖。2015年9月,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获得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优秀组织奖、最佳创意奖。

在中国期刊协会工作期间,我有幸得到石峰会长的教诲与指导,他既有行业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又有专家的广博学识,勤于全心全意为期刊业界服务。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我。

凝心聚力绘蓝图

《传媒》:2015年9月,我刊记者参加了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并有幸参观了您策划的纪念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主题展“中国期刊的记忆(1815—2015)”,您能否谈谈策划展览的初衷?您的收藏心得有哪些?

段艳文:2015年迎来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节点,丰富2015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的活动内容,刊博会委托我策划了纪念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的活动——“中国期刊的记忆(1815—2015)”主题展览。

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中文期刊的兴起》《期刊业在斗争中发展》《中国期刊的新生》《中国特色期刊业发展之路》四个篇章。展览以文字和新闻图片展示晚清、民国、新中国两百年来各个历史阶段期刊出版大事、要事。同时展出“抗日战争与中国期刊”“北京奥运与中国期刊”“汶川地震与中国期刊”“改革开放与中国期刊”“一带一路与中国期刊”“《大众电影》与百姓电影情缘”等多个专题及众多珍贵出版史料。

可以说近代中国每迈出一步,都会有相应的一批期刊为之摇旗呐喊,同国家和民族同荣辱、共阵痛,同成长、共梦想。通过此专题展览,全景式地展现了200年间中国期刊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期刊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入行不久,我就开始了期刊创刊号的收藏,起初收藏创刊号缘于对期刊改版需要买来研究。学习中得知期刊创刊号是期刊创办出版的第一期,办刊宗旨、发刊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装帧设计,等等,都蕴含“主编的编辑理念”,很值得探讨研究。因此期刊创刊号引起了我极大兴趣,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期刊创刊号收藏。早期是到报刊亭购买,后来到旧书摊、古玩城淘宝,而今发展到藏友交换和参加拍卖会,每每有新的期刊创刊号收入囊中都如获至宝,多年来“淘刊”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且深陷其中、乐此不疲。回想起“淘刊”的日子温馨难忘,而运气加眼力的一次次“捡漏”的经历,更是让人刻骨铭心。目前,我在创刊号收藏的基础上,扩展到期刊文献史料、专题类期刊的收藏和期刊史研究。

《传媒》: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已经举办了三届,您每次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能谈谈您的体会吗?2016年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上您将策划哪些新的活动?

段艳文: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是唯一国家级期刊交易博览会,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为期刊业界提供了充分展示、交流和合作的广阔平台,受到业界广泛好评。刊博会也逐步成为具有行业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

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作为刊博会的协办单位,为每届刊博会的圆满举办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也有幸陪伴刊博会走过了三年。首先是记录者。《中国期刊年鉴》被誉为“中国期刊业的年轮”,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刊博会忠实记录,以存史资政。其次是建设者。为丰富刊博会的内容和内涵我们积极参与,精心策划了体现刊博会厚重和内涵的“故纸留香—中国期刊创刊号展”“中国期刊的记忆(1815—2015)”主题展,体现全国出版工作者对革命老区未来关怀和践行全民阅读,推动书香校园建设的“勉学书屋”公益捐赠项目,策划和承办推动全国期刊视觉设计的“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推动全国期刊民营发行力量积极参与刊博会,建议“知名期刊知名记者走进湖北活动”“中国期刊讲好中国故事”活动,等等。最后是倡导者。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宣传刊博会,扩大刊博会的社会影响力。

2016年,我们将继续协办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相关活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我初步打算策划“号角嘹亮——中国党刊文献主题展”。党刊是我党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党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主题展将回顾党刊的光辉历程,讴歌党刊的丰功伟绩,展现党刊先锋作用。

共谱未来新篇章

《传媒》:目前业界“纸媒”唱衰,整个期刊业界整体缺乏信心,对未来中国期刊的发展您怎么看?

段艳文:我国的期刊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体制变革、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致使大多数期刊发行量普遍下降、广告量严重下滑,媒体融合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业界感到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没有必要因此而悲观,传统媒体还有存在的空间和价值。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期刊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期刊迎来结构调整,理性寻找定位,建构新的商业模式的“转型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浴火重生”。

期刊创新要围绕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重新出版定位,建构“期刊+”的出版模式和媒介价值,以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创新传播、融合发展,创新经营、平台建设为抓手,多角度、多模式服务用户。

期刊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过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