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纸媒深度报道部亡焉兴焉? 不同"命运"的不同思考

2016年01月19日09:5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深度报道部,亡焉兴焉?

  不同“命运”的不同思考

  现象1: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代表媒体:《中国青年报》

  前几天,《中国青年报》恢复深度报道部的消息在业界传开。忆往昔,深度报道部记者深夜组完最后一块版面留念的照片犹在眼前。那时,据说该报将深度报道部放到全媒体运营中心,是为了探索让更多部门参与深度报道写作,为了加强深度报道。如今,对于恢复深度报道部的原因,《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毛浩解释道,经过一年的运行,该报进一步明确了重大的深度报道还是需要专业的记者进行长周期的制作。也就是说,有没有专门的记者,写出的稿子的效果是不同的。也许,“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用在《中国青年报》很是神似。

  思考: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深度报道。毛浩介绍,通过一年的实践,该报进一步印证,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安身立命的重要样式,是传统大报的基本优势之一。深度报道部在各传统报刊积极发展新媒体时回归,是该报有意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深度报道样式的表现。除了微信公众号、APP、网站之外,他们将更多使用H5形式呈现深度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另外,该报原深度报道部的记者基本都在,他们不仅将人马重新召集起来,大旗重新竖起来,还将进一步招兵买马,扩大队伍,补充成熟的调查记者。总之,这将是一次积蓄力量后的重新发力。

  据《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部主任刘万永介绍,该报还将在考核机制上对深度报道部进行新的尝试。他说,现在报社强调采编分离,对于深度报道实行项目制。由于深度报道需要人力较多,不同部门的记者可以联合写作,联合署名,各自分别拿报酬。而且,报社对报道篇幅有一定要求,不是越长越重大。

  现象2:蛰伏,等待重生

  代表媒体:《华商报》

  去年12月底,关于《华商报》深度评论部的“流言”在网上铺天盖地,大部分是说该报撤销了深度评论部。有人据去年年初的《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部被合并、年中的《京华时报》深度报道部被撤销,以及当时的《华商报》深度评论部被“撤销”而疾呼“深度报道不能死”。

  据《华商报》办公室主任马壮和渠道管理部主任郭晓雄证实,该报在进行人员缩编后将深度评论部与民生部合并,成立了“民生深度部”。因此,对该报深度评论部准确的描述是“合并”,而不是“撤销”。据介绍,该报的深度评论部是在媒体“寒冬”下的暂时蛰伏,是权宜之计,不是彻底放弃,随时等待春暖花开后的重生。

  思考:节省成本是第一要务。郭晓雄介绍,要了解《华商报》深度评论部的合并,必须了解《华商报》经营情况的大背景。他说,《华商报》出版多少个版面与该社的广告量息息相关,以往,该报经常出100多个版,有时出36个版,周末最低出24个版。现在广告大量减少,经济收入下降,直接导致了该报的版面减少及裁员,以及调岗降薪。这也是该报深度评论部与民生部合并的原因。

  不过,郭晓雄说,深度报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在这样的调整实属无奈之举。他相信,随着报业经营效益的转好,以及对新媒体冲击的从容应对,加强深度报道并非不可期待之事。

  现象3:部门不在报道在

  代表媒体:《京华时报》

  撤销深度报道部半年之后,如今的《京华时报》深度报道部是什么情况呢?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半年前,部门被撤,4位深度报道记者转到突发新闻部,那时深度报道部的人还在,不过,随着原部门主任康少见的离职,原深度报道部的记者陆续离职,深度报道部就散了。所幸的是,后来有一位“老队员”回归队伍,继续做深度报道工作。据《京华时报》副总编辑张辅评介绍,该报对深度报道的考核仍然沿袭着原深度报道部的方式。

  思考:精气神尚存。目前,《京华时报》原深度报道部“硕果仅存”的一员是记者怀若谷。在他个人看来,虽然深度报道部没有了,但只要能继续坚持做下去,记者与报社共同努力,刊发出像样的东西,形成一股精气神,就能继续推出深度报道。

  同样追求的不同招数

  观点1:设不设部门根据“报情”而定。《北京晚报》新视觉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风认为,合并、撤销还是恢复深度报道部,这要由报社的特性、“社情”决定。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有些媒体,比如《中国青年报》形成了深度报道的特色,并以深度报道见长,而有些媒体的深度报道部在本媒体并没有显出特长。这样,深度报道部的留、合或撤,就要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观点2:概念要变化。张辅评说,在如今的报业,很多观念和模式都在被颠覆。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监督报道的代名词,其实,只要有前因后果,有条分缕析,有调查分析,就是深度报道,而这样的深度报道也不应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儿,而应该是大家的事儿。张风也认为,深度报道的目的是让读者全面了解新闻事件,让读者看得懂、看得痛快、思考深入。因此,他认为,深度报道应该有更大的概念。他举例说,在如今的读图时代,以图片为主的新闻也可以做出深度报道。

  观点3:报道也要转型。深度报道部的合并、裁撤或恢复当然有多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与新的媒体环境、经济环境、阅读环境、社会生态不相适应是重要原因。这就呼唤深度报道的转型。在这方面,恢复深度报道部的《中国青年报》准备大显身手。其实,不少做深度报道的媒体都认同深度报道需要转型的观点。据《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编闾宏透露,他们也正在思考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转型问题。

  而有关深度报道部的故事还在继续,2016年,又会有那些新的“剧情”,让我们拭目以待。(范占英)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