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016年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

贵州威宁县迤那镇:“美丽的海子”不是梦

2016年01月22日16:10 |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贵州威宁县迤那镇:“美丽的海子”不是梦

  迤那,在彝语中意为“美丽的海子”,而2011年以前的迤那,却是一片贫瘠之地。那时候,美丽只是迤那人遥远的梦想。

  2010年年末迤那全镇人口8394户38149人,贫困人口2260户6158人,贫困发生率21.5%。水、电、路、寨、房、讯等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森林覆盖率仅为23%。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迤那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从摸清底数入手,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脱贫计划,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样本。

  2014年,迤那镇全镇生产总值达4.95亿元,比2010年增长206.17%,列入扶贫计划的360户1540人全部实现脱贫。

  2015年,预测全镇生产总值达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13元。

  今日的迤那,整洁的硬化串户路,延伸到了各家各户,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拔地而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2%。美丽,从梦想走到迤那人真实的生活中来。

  “四看”原则,精准扶贫

  “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

  针对过去扶贫“撒胡椒面儿”的状况,迤那镇转变扶贫思路,以“四看”原则,做到精准扶贫,帮扶真贫。

  2014年,准确识别贫困对象在迤那镇全面铺开。165名干部从摸清底数入手,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情况。

  “一看房”,即扶贫工作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先看贫困对象的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建房时间,通过住房条件估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来进行帮扶。

  “二看粮”即看贫困对象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林地和桑园、茶园、果园面积,牧草地面积、商品用经济作物面积,按各种经济作物的收入和市场价格计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然后进行“精准扶贫”。

  “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即看贫困对象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打工状况、打工时间,估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进行“精准扶贫”。

  “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即看贫困对象家中是否有小学生、初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通过读书对象估算贫困户年支出。

  袁礼是芙蓉社区石桥组村民家,土坯老房的墙体上已有十多条裂缝,一到雨天水就漫进屋。由于没钱建房,袁家只得将原先的牛棚稍加收拾,搬了进去。

  调查干部了解到情况后,将袁礼家无安全住房的情况写进贫困调查表中。

  袁礼说,摸底调查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好消息,他家能获得21600元的危房改造补助。

  可是,问题又来了。袁家连修房的启动资金都不够。迤那镇干部们商量后,决定先支持袁礼种烤烟。教种植,帮销售。在迤那镇干部的帮扶下,最终,袁家种下的10亩烤烟纯收入两万多元。

  拿到卖烤烟的收入后,袁礼盖起了敞亮的新房,并将剩下的钱,买了一辆拖拉机。农闲时还能跑跑运输,这样的生活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扶贫对象有进,也有退。2013年,中心村马兰巧人均收入只有1840元,成为扶贫对象。经过结对帮扶,马兰巧一家人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村里便将她退出了贫困户行列。

  帮扶工作组正是通过“四看”原则,详细审核扶贫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住房情况、收入情况、收入来源、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帮扶目标、帮扶措施等情况,建档立卡,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做到帮扶对象精准。

  集团帮扶,构建新格局

  针对迤那地处边远、海拔较高、农村贫困程度较深的实际,在省委书记挂帮联系的推动下,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的省党建扶贫工作队与省、市、县帮扶单位牵手联动赴迤那开展帮扶活动,建立领导挂帮、党建扶贫、部门帮扶“三位一体”集团帮扶新机制,构建了城乡联动、单位牵手、干群联合扶贫开发的新格局。

  在扶贫中,把迤那13个贫困村和2011年2092户贫困户、2012年3133户贫困户、2013年2279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具体分配落实到省、市、县、镇和科研院所、学校,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根据13个贫困村和每一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制定帮扶计划。按照脱贫计划到户、项目规划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帮扶责任到人、项目实施到人、工作联系到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安排专项帮扶资金、坚持资金打卡到户,做到扶贫对象“手上有卡,卡中有钱,钱里有项目”,并探索“特色基地、专业村群+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式扶贫”新机制,通过项目运作、产业带动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

  在帮扶新机制下,迤那镇实施种植两万亩优质烤烟、两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两万亩中药材、两万亩经果林、退耕还林两万亩、存栏两万头大牲畜、出栏两万头等“七个两万”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迤那镇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思路,培育扶持13个贫困村的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加工服务等方面的村级主导产业。

  合心村富民养殖科技专业合作社引进法国依拉肉兔、獭兔,带动农户养兔4万多只,户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玉兔闯出了大市场”;

  新田村村民程宗良饲养了100多头黑山羊,种植了60多亩烤烟和中药材,家庭年收入30多万元;

  中海村村民龙文学和妻子孙连会创办了盛丰农特产品加工厂,解决65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350户农户从事配套服务,把威宁核桃卖到了长三角地区;

  莲花村村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了1100亩党参和340亩玛咖,市场好的时候,每亩收益均超万元;

  文昌村村民罗章菊夫妻创办的养殖场吸纳了6名工人,小企业年销售额近200万元……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直机关同步小康威宁三队队长罗凌说:“很多贫困户需要多方面和长期的扶持才能稳定脱贫,所以,扶贫一定要长短结合,增收和能力培养结合,输血和造血结合”。

  在迤那镇,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被列为重点,迄今已举办中药材种植、脱毒马铃薯栽培、烤烟栽培、食用菌栽培、焊工、厨师等培训,目标是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在迤那镇,太阳能路灯、篮球场、健身设施俱全;各类种植大棚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宽阔的柏油马路、拔地而起的安居工程、便利崭新的基础设施……迤那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我们看到成为全省“精准扶贫”、“造血式扶贫”典型的“迤那样本”,看到贵州扶贫攻坚战上创造出的“迤那奇迹”。

  展望未来,在十三五的发展规划中,迤那的目标是在2015年基础上,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翻,年均增长15%。人均GDP突破25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