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人民网新春走基层
春运故事:异地而居的“候鸟父母”回乡记
人民网上海2月4日电(唐小丽)2月3日,农历腊月25,离除夕夜还有四天。G234次列车,当天,记者乘坐这趟高铁返回山东老家过春节。
进了车厢,记者看到自己座位旁上坐了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放好行李,刚坐定,老太太就撇着浓浓山东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跟记者打招呼:“闺女,去哪里啊?”
“山东青州。”记者笑答。
“咱们一个站下车。”说到这里,老人不再讲普通话,换成了一口流利的方言,跟记者聊起来。
“我都上车坐了二十分钟啦,儿子找的火车站的熟人,提前把我送进来的,说等到检票人多就挤了。”谈及此,老人满脸骄傲。
与老人交流得知,老人老家在山东青州的农村,家里两个儿子。大儿子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书,回家务农了,如今在老家种大棚蔬菜谋生。那个令她骄傲的是小儿子,从小学习成绩不错,高考考了一所普通的本科学校,后来到上海某知名大学读研、读博,毕业后留在上汽集团工作。“现在一年能挣几十万块钱呢!”一谈到小儿子,老人抑制不住的自豪。
小儿媳妇老家在华中,在上海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07年,小儿子家添了一个女儿,需要家里老人来上海搭把手帮忙看孩子。于是老两口便商议着一起过来,“老大媳妇不愿意了,说他们家儿子才上幼儿园,也需要人接送。”老人苦笑了一下,“所以我来上海了,老伴儿留在了家里,帮大儿子带孩子。”
“每年过年都会回家吧?”记者问到。
“不一定啊,儿子儿媳妇上班都要到腊月二十八九,小孙女放了寒假,不放心一个人在家,我还得在这儿陪着,已经两年半没回去了。去年放暑假,老伴儿过来待了半个月,嫌天气潮湿不习惯就回去了。我刚来的时候也不习惯,这八九年下来,也习惯啦!”
老人很开朗健谈,指着车厢接口处的“大件行李存放处”说:“看到没,那两个大包都是我带的,还有头顶上这个箱子,”接着又从脚底下拖出来一个旅行包,半盒怡口莲太妃糖、两包没有打开的大白兔奶糖……打开里面几乎都是吃的。老人从旅行包底部掏出两个煮玉米,非要塞给记者一个:“我今天中午煮的,这时候咱老家吃不上这东西啦,你尝尝,甜着呢!”
老人指着箱子里的东西一一介绍,“那罐子糖(怡口莲)是孙女买了来,没吃几块就扔那里不吃了,我就带上了,回去给孙子吃去。箱子里的手机是儿子换下来不用的,我想带回家给老伴儿用用也挺好不是。”
“平时儿子儿媳妇给我的零花钱花不完,我都去扯了布回来,在上海城隍庙那边,布卖得便宜,比咱们老家都便宜。儿子家邻居有台老缝纫机要丢掉,我捡了回来,修修还能用。我年轻时候做过裁缝,我扯布做了很多衣裳,有孙子的,大儿子的,还有老伴儿的,大儿媳妇不穿,嫌土,我就没给她做。”老人说着就笑了,“那两大包都是我做的衣裳,还有儿子不穿的鞋子,那么多鞋子买来穿不了几天就扔在一边,可惜了了,我给老伴儿拿回来,他俩脚差不多大,可以穿,他大哥的脚要大一些,穿不上。”
“你可不知道,我做这些衣裳都是趁他们上学上班时候偷偷在家做的,可不能让儿媳妇看见,看见了得说我就知道把他们家的东西往老家搬。不等他们下班,我就把针线活计收拾到床底下的箱子里,不能让她看到。这两大包我攒了两年多哪!”说这些的时候,老人一脸平静,仿佛在叙述别人的故事。“我正愁着怎么弄到火车站,昨天晚上,儿子下班早,我让他先把东西搬到了车子的后备箱,今天出门就拖着一个行李箱,媳妇没发现,呵呵。”老人很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开心。
“这么多行李,待会儿有人来车站接您吗?”记者问到。
“老伴儿来,他开车来接我。“谈及老伴儿,老人很兴奋。
到达青州火车站,已是晚上九点半多了。下车时,记者帮老人把东西抬下车。老人在站台上左右环顾,等到下车的乘客基本都走光了,还是没看到老伴儿的身影。老人嘴里一直嘟囔着:“这个老头子,跑哪里去了……”
“要不,您给他打个电话吧!”记者提醒。
“哎,他没有手机,平时都打家里的座机。”老人显得着急了。
“我帮您把东西一起搬出站,再找找看,不行就打个车回家吧!”大概十来分钟,两人才把大件的行李拖到出站口,一出出站口,才发现就只剩老人的老伴儿和记者的家属了。老伴儿在使劲儿挥手:“人家说现在是春运,人太多,不让我上去接你,哎,哎,我就怕你带东西多,搬不出来怎么办。闺女谢谢你啊,多谢你了……”
老两口一路道着谢,把行李搬上了三轮车,当天晚上青州气温-5℃。老人坐在车斗里,他的老伴儿卖力地蹬着车子,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