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女大学生班:铁路“心脏诊疗师”
变电所地处偏僻车辆无法驶达,女工们徒步进行搬运。(陈伟/摄)
中青在线郑州2月5日电(陈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潘志贤)2月4日早晨6时10分,距离春节只有三天时间了,当大家都在准备年货迎接金猴新年的时候,郑州铁路局郑州供电段一个由8名女大学生组成的试验组,刚刚从兰考变电所“转战”到商丘变电所,开始了新一天的试验任务,这也是陇海线东巡的最后一站。
如果说铁路是一个大动脉,那么变电所就是为大动脉提供能量的“心脏”。如果这颗“心脏”出现问题了,火车站和火车上就会没有电、没有暖气,铁路信号也没有显示,从而造成行车中断等诸多隐患的出现。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女大学生试验组,主要工作是维护“心脏”正常跳动,她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路“心脏诊疗师”。
据介绍,作为供电系统技术含量最高的班组,而且还是为设备做试验这种需要精确数据的工作,除了技术含量,对细心程度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这个班组的成员清一色都是女职工的原因。
试验组的这8名“心脏诊疗师”工作期间,要上到五六米高的设备调试,下到近两米深的电缆沟清扫维护,仅需要搬运的仪器仪表就有600斤重,所用仪器多达20余种,共有100多台,多为进口高科技设备,试验项目有73种,试验电压最高可达100KV,是人体承受能力的2780倍,所用图纸共有200多本,摞起来有3米多高。
工作期间带着行军床和背囊,随时安营扎寨。(陈伟/摄)
“每次做试验时,都能听到电流不断升高的滋滋声,说实话,挺害怕的,不仅感觉头皮发麻,还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提起这个高精尖却也属于高危的工作,试验组的姑娘们感慨颇多。
由于这些高压设备分布在铁路沿线周围,点多线长,一年中,这个女大学生班至少有10个月奔波在各个沿线工区,为设备“体检”、“急诊”,累计行程近2万公里,试验检修变电设备1000余台。她们总是随车带着行军床、行军被、炊具等生活用品,一二十天不回家属于常态,最忙时一天工作近20个小时,同时,她们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逐渐地,她们都成了“小厨神”。
除了担负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等28处变电所(其中无人值班所14个)设备的运行维护、试验检修、事故处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外,她们还负责对段管内46个工区及局管内兄弟单位的设备进行耐压试验。
“今天我们6点就开始做试验了,因为大所的设备相对复杂,试验项目也多,必须一项不落、数据精确地完成试验,估计今晚又要到11点了。”班组的“技术大拿”彭志敏说。
在室外做试验一站就是一天,开水从热变凉,即使喝水时,她们也不敢多喝,因为一些无人值守所都在荒郊野地里,又没有卫生间,试验组都是女职工,非常不方便。
春节期间,这8位女子“心脏诊疗师”要比平时更加频繁的对设备进行巡视、试验,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商丘之行结束后,她们接着就要赶往临颍县,由南向北对京广线的变电设备再进行一遍巡视试验,确保春运、特别是春节期间的铁路供电畅通。
试验工作科技含量高、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更严。(陈伟/摄)
这也意味着,这个春节,她们又要在铁路沿线上度过了。
“变电设备技术含量高,并长期处于不间断动态运行中,这就需要定期做试验、做保养。特别是春运期间,负荷增大,安全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所以我们会比平时更忙一些,不过能够通过我们的试验和检查让设备稳定,保证供电畅通,感觉还是挺骄傲的!”试验组的“80后”杨珍珍说。
其实,在这次春运巡视试验任务前,这8名女大学生才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考”。为了郑焦城际供电线路改造施工,她们在广武变电所安营扎寨,白天查线路、做试验、接设备,晚上列计划、审图纸、做分析,一干就是整整一年,这一年里,她们几乎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穿着短袖去的,裹着棉袄回,又穿着短袖去了!”这帮姑娘们自嘲地称自己为“铁路吉普赛人”。
冬季检修非常辛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在寒风中长时间的工作,发烧感冒不在少数,女工张颖因为吃了凉饭,导致急性肠胃炎,输液一个星期才缓过来劲儿。
随着一项又一项试验的完成,从姑娘们脸上看到的有疲惫,但更多的是认真和执着。这个春节,虽然不能和家人团结,但她们说,“姐妹们在一起过节,不寂寞”。
变电所地处偏僻,工作环境艰苦。(陈伟/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