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媒走转改】“平遥中国年”十年记:让传统回家

2016年02月24日09:07 | 来源:中国青年网
小字号
原标题:【网媒走转改】“平遥中国年”十年记:让传统回家

  中国青年网晋中2月23日电 (记者 王子瑞 吕玮)“基本上都是三个字,听起来都是寄予美好的词儿。”25岁的吴中海衣着时尚,专程从河北远道而来,在相机镜头里玩味着平遥街头客栈门头上的名号匾额。“难得能沉下心来,感受一下带着古典味道的‘年味儿’了。”

  平遥古城是中国北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正月十五当天,平遥明清一条街游人如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英摄

  该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认为,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并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除了可见的古朴街道客栈,这座古城承载着诸多世界各地的人对“古老春节”的向往。从开放以来,每年都有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民众汇聚于此,感受地道的传统年俗。2006年始,“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活动启幕,至今已整整走过十年。

  平遥县委书记亲自撰文的宣传语。 中国青年网记者吕玮摄

  找回记忆中的年

  灰色砖瓦房被时光打磨得失去了棱角,青灰色的砖瓦间点缀着亮红色的节日物品。来往的行人,穿着厚实。这些平日穿梭于城市闹市中的行人,仿佛在此索到旧日的风景,冒着零下的严寒,或托着手机、或举着相机,有的游客甚至驻足凝视,捕捉关于春节和传统的“味道”。

  正月十五当天,平遥明清一条街游人如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英摄

  看到细节处,吴中海情不自禁地说:“有点意思,仿佛穿越一般。”这个喜欢旅行、热爱历史的年轻人,走过中国大部分城市,踩在平遥古旧的暗灰色街道上,感慨不已。“大城市重复的钢筋水泥,已然让都市的人们忘记了城市原来的样子。来到这里,哪怕人来人往,都很容易在一些细节中,找到宁静。”

  游客钟爱的山西土炕。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摄

  “在家里,看完春晚、放过鞭炮、串了亲戚,可能年就过完了。”吴中海回忆着儿时过年的场景,有些失落,“那时内容挺多的,那些仪式和忌讳的内容,现在都没有了。”

  “电视上的灯笼,就是这个样子的。”指着平遥古县衙内一排排古样式的红灯笼,吴中海激动地说。县衙出口处,有人围观棉花糖的制作过程,“这是小时候只有过年时,庙会上才有的甜点。”

  平遥古城被外界认为是保存北方年俗最为完整之地。每年春节,这座古老的城市都会遇到许多像吴中海这样的观光客。据山西省旅游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平遥古城在新春长假接待游客26.5万人,比同年增长11.49%,他们到此能够体验住客栈、吃年饭、包饺子、写春联、贴窗花、点旺火等传统年俗活动。

  “让传统春节回家”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这里的年俗从腊月初一开始,据当地人讲,这一日人人都要食爆米花,冻炒黄豆、小麦、胡麻籽等,有吃了不得病之说,亦曰“避瘟”。

  “儿时过春节很隆重,刚过了这个年,就盼着过下一个年。”平遥城居民李光颢回忆着儿时的春节,“大年初一晨起,要先拜神祭祖,然后拜长辈、老师。领压岁钱,要先给直系的长辈下跪磕头。穿新衣、放鞭炮,感觉每个细节都有滋味儿。”说到此,这个58岁的老人笑起来,好像找回了童年的真挚往事。

  “那时候,老一辈传下来,大年初一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初一到初五,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讲究。”老人说到此,神情有些严肃,“以前春节是慎终追远的日子。现在的孩子们,有些不讲究了。”

  “其实老人们传下来的风俗,不是说你知道为什么采取要遵守。就像儿时父母对我们的教导,你听不懂,但绝对是有一定道理的。”说着,老人带记者走入到屋里内一个不大的空间里,他至今保持着初一先拜神祭祖的节日流程。“春节其实是每一个家庭的年,礼仪不敢忘,也不能忘。”

  “中国‘年’文化是团圆、孝亲的文化,重视‘和’‘合’双重意义。过年的一些老传统是有凝聚力的,尤其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如果丢却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减弱。”平遥县文联主席赵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

  “‘年’文化不能丢,这是咱中国的根祖文化。”接近花甲之年的老人赵永平有些激动。作为一个忠实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老人,道出心里话时,声音近乎颤抖。“仪式感是节日的内涵,节日是民族的内涵,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度,最珍贵显著的东西。”

  如果能让春节的内涵回归家庭,或许是目前‘年’文化最迫在眉睫的事了。令李光颢欣慰的是,现在家乡能有这样的土壤,让更多值得重视的传统,保留下来。“至少,还有回归并传扬的希望。”

  “古今相合”

  “越是外面来的客人,越想住咱山西的大炕。”53岁的高爱琴一个人经营者自家的客栈,晌午时间,店里只有几个喝茶的外地客。“刚过年那几天,这个点儿,我哪有时间顾得上和你说话呢。”

  传说中客栈里拥有美好寓意的“龙凤床”。 中国青年网记者吕玮摄

  这间拥有11间房的客栈里,每间房各有特色。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山西大院”里的“龙凤床”、“闺秀阁”、“大炕”等旧时摆设,在高爱琴的店里基本齐全。“尽量让客人感受到咱山西不一样的东西。”

  高爱琴经营了三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过年的时候一年比一年人多。”37岁的刘昌杰也有同感,本就在县城经营着一家客栈,六年前他发现春节时游客增多的迹象,在家门用帐篷搭了一间三十平米左右的小吃店,专门在过年时卖家乡的小吃。

  记者来到时,刘昌杰正在为客人炒当地最有名的小吃“平遥碗秃”,“还有靠姥姥、莜面鱼等地方特色小吃。”刘昌杰坦言,古城的开放,让他不想离开家出去赚钱养家了,“在家挺好的,最亲的人都在身边。”

  正在爆炒“平遥碗秃”的本地人。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摄

  和刘昌杰一样,52岁的雷伟也很重视家庭团圆。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生意人,自我评价是:“做过大生意的人”。 曾经在平遥县城开过家具店,现经营一家客栈,年轻时经历过事业上的大风大浪,他很满意现在的状况。“首先是一家团圆,如果再有机会赚点钱,也算是锦上添花了。”

  “在哪里都是生活,钱挣多少是个够呢,在外面多苦啊。那时候,一上火车,就开始想家,30岁就已经体会到孤独感。”回忆起自己外出闯荡的经历,他很笃定得不想让孩子们离家,邻县也不行。

  因为对家庭的眷恋,老雷的经营理念是,让来客能在异地找到家的感觉。“就当锻炼身体了。”当了多年老板的他,目前是店里的清洁员,记者来到时,正在客房里拖地,“做人得万事想到人前,吃点亏没啥,应该有牺牲的意识,对家人不就是应该这样嘛。”

  “来的客人都喜欢我,走时一定要和我合张影。”说到此,他的脸上徜徉起质朴的微笑,好像自己真的是古城一景。

  正月十四晚夜色中的平遥云路民俗风情街。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摄

  “平遥云路民俗风情街”是平遥新开的酒吧一条街,风格与云南丽江古城颇为几分相似。这条街由明清老建筑改制而成,里面充斥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演艺吧、各式酒吧、慢摇吧,倘佯行走其间,时刻能感受到古老与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冲撞。这里尤其到了晚上,风情更迷人,成了古城最热闹的风景。灯光妩媚,酒吧里播放着校园民谣、蓝调布鲁斯等乐曲,来这里的人们留恋驻足,来一杯美酒,邂逅一位异性,感受着这座古城千年的风情。

  古朴咖啡店里的“现代话”。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摄

  “你一定要走吗?可不可以休息一下 ,像我一样,偶尔发呆,偶尔耍赖,偶尔睡个懒觉,你一定要坚定地走吗,弄得大家都老了。”这句话写在一间外观古朴、内涵时尚的咖啡店里。店主是雷东毅,出生于1994年,在外奔波多年、干过几份工作后,一年前回到家乡。

  他想让吸引年轻一代的更多元素留下来,又不想让纯现代的元素破坏古城的古香,将店面设计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结合起来,石磨台上放一把咖啡豆,盖上钢化玻璃,算得上是一张桌子,散落在店内四处。

  坐在店里,沐浴着透过玻璃的阳光,看着外面人来人往人群背后的沉默古城,可以思考,也可以休憩。小雷说:“希望更多大城市的年轻人,能多一些时间留下来,爱上我的家乡。”

  或许,这些就是这座古城能留存千年的谜底。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