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2月下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刁文朝
2016年02月25日14:34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2月下

摘要:新闻产业是以新闻信息为主要产品,反映国家和地区现状、传播社会消息、呈现时代面貌的信息业态,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枢纽,新闻产业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着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闻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依托单一媒介形态进行的新闻生产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催化之下,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为应对媒介格局的深刻演变,新闻产业必须生成新思维、拥抱新技术、打造新业态、实现新发展,在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端不断发力。本文将立足新闻学和经济学的二元交叉视角,结合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念,探究新闻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的中国经济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概念,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发展效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曾长期强调“需求管理”,即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刺激效果式微,经济决策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参透了需求不足的表象,洞悉了供需错配的实质,并逐渐意识到:优化配置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创新四大生产要素,提高产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方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一剂良方。

作为文化产业参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新闻传媒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改革的方略理应在新闻传媒业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范式完全可以嫁接和迁移到新闻产业的改革土壤之中。报纸的订阅量、新闻广播的收听率以及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是衡量受众对新闻信息产品有效需求的重要指标,上述三者近年来的确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此种趋势变化揭示出的并不是受众需求的疲软,而是新闻信息产品的供需错位。在社会信息化时空格局加速形成的今天,人们要想实现对环境的全面感知,就必须更加依赖于对信息的获取,受众对新闻信息产品的需求只会成倍增长而不会萎缩,时代和受众否定的只是传统的、落后的新闻信息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态,而不是新闻信息本身,受众需求会不断地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毋庸置疑,新闻产业的出路和未来在于能否坚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淘汰落后新闻信息产能,优化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结构。

一、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是新闻产业转型重构的题中之义

新媒体以其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使当代信息传播具备了即时性、交互性以及内容的海量化等特点,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不得不走上了一条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基因重组、同生共长、抱团发展的道路。媒介融合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与框架,内涵极为丰富、多元,涉及到传播思维、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但媒介融合最突出的表征无疑是媒介形态的融合。新闻产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形态结构调整实质上就是供给侧的改革,转变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必然要先从供给侧着手进行,以最前端的产业形态重构辐射和牵引新闻信息产品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只有搞好供给侧的顶层设计,完善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机制,畅通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通道,才能影响需求端的新闻信息消费,最终达到新闻产业转型重构的目的与收到相应的效果。

(二)供给侧改革是新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体制出现深刻变革,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都市报的崛起使我国的新闻产业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大量报业集团集中出现,新闻信息产品供给数量大幅上升。得益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新闻产业实现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任何产业都不能摆脱产业周期律的左右和制约,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闻产业的市场红利逐渐消失,人们对传统新闻信息产品的需求几近饱和,新闻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新闻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优化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闻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使产品生命力得到延续,迅速进入产业成长的新周期。

(三)供给侧改革是新闻产业满足受众需要的必然选择

新闻产业归根结底是为受众提供服务的信息产业,新闻信息产品要想吸引受众关注,占有更多注意力资源,就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需求。在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分众化的特征,这种需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媒介融合的变局,而媒介融合又相应地为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接收终端,传统的产品内容与产品渠道已无法适应受众的需求变化,这就使“传统媒体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产过剩的风险”。[1]“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终端分流了传统媒体中年轻化且购买力较强的人群,但是从远期市场开发和受众培育来看,传统媒体也拥有更多的潜在受众,经过市场细分过的受众,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更加专注于满足目标市场的受众需求,‘分众化’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1]因此,新闻产业致力于满足受众需求,最终还是要在供给端进行改变和调整,优质的新闻信息产品供给自然会创造出强劲的受众需求。

二、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一)培育自媒介主体,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的发展阶段,媒介移动化、网络化、交互化程度不断提高,新闻信息的传受早已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声者”的全民传播时代,Web 2.0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公民新闻”的生产方式与“公民记者”的自媒介形态,它们可以高效及时地提供海量新闻素材。而传统媒体则主要依靠专业化、组织化的采编队伍完成新闻素材的收集,这种新闻生产方式的弊端在于劳动力的相对不足,即劳动力要素的供给与配置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闻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虽然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者为数众多,但他们不具备“公民记者”的特殊优势,不是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而“公民记者”群体却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蕴含着强大的新闻生产效率。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掘和培育自媒介主体,将其纳入新闻生产的劳动力供给管道,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激活潜在新闻产能,最终实现新闻产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终实现新闻产业供给侧环境机制的完善与健全。

(二)强化互联网思维,狠抓融媒体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印证,技术已成为媒介变革的第一推力。对应媒介大融合的格局演变,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更多地表现为融媒体技术的生成和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新闻产业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4G通信等技术,融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种业态,粘合社交网络和新闻传播两个平台,创新内容制作方式,优化新闻采编流程,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加强传受互动力度,大力发展新闻网络视听服务,实现全媒体信息传播,将优质新闻内容与信息服务推送到网络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个电子终端,更好地发挥技术要素在新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高技术要素在新闻生产中的贡献率,生成全新的新闻信息产品供给体系。

(三)加大基础性投入,做好新业态资本支撑

“互联网+”下的新闻传媒业虽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它的发展决离不开强大的资本支撑,新兴传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无一不是在资本的扶持下得以实现的。新闻传媒业的资本运营与其他行业的最大区别在于运营主体的特殊性,因为它同时具有文化产业和传播媒介的双重性质,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两种性质是业界面临的一个难题。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坚持内容制作为本,发展理念局限于业务范畴之内,对资本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缺乏成功的资本运营经验,这都将极大制约新闻媒体的转型与发展。在媒介融合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时代,新闻业态的重组与创新成为了行业改革的主旋律,打造新闻传播新业态不啻为新闻产业的第二次创业,新闻媒体必须改变“重采编轻经营”[2]200的陈旧观念,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加大基础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借助资本的力量突破新闻采编创新中的技术瓶颈,做好新业态资本支撑,撬动最优质的新闻信息产品供给。

三、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新闻聚合者:《赫芬顿邮报》

RSS(简易信息聚合)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项信息内容包装和投递协议,它通过搭建迅捷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对信息化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用该技术进行新闻生产实践最为成功的媒体是创建于2005年的美国社交新闻聚合网站《赫芬顿邮报》。《赫芬顿邮报》利用搜索引擎和人工集合技术,汇聚和梳理传统主流媒体、新闻博客、社交媒体上呈现的新闻信息,实现24小时新闻聚合,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庞大的新闻信息“自选市场”,用户可以基于自己的个性与兴趣,轻松自如地进行筛选和参阅,摆脱信息碎片化所带来的困扰。此外,《赫芬顿邮报》还提供了公民记者平台“Off The Bus”,采取“分布式”的新闻发掘方式,借助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力量收集新闻素材,随后经过专业采编队伍的把关与筛选,消除可能存在的新闻道德失范现象,最终实现社会新闻的快速发布。《赫芬顿邮报》通过技术要素的驱动与投放以及劳动力要素的最大化使用改进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实现了新闻信息产品的最优供给。《赫芬顿邮报》的新闻生产模式对我国新闻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应在今后的新闻生产实践中加以学习和借鉴。

(二)三网集成者:百视通IPTV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为遵循新闻传播行业规律、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打造了一款全新的网络新媒体视听平台——百视通IPTV,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技术的新媒体业态。百视通IPTV以电信宽带网络为传输渠道,以电视机为终端,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向受众提供点播、直播等多种交互式新闻信息服务产品,在诞生后一跃成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典范。百视通IPTV的成功之处在于提升了新闻信息产品的交互使用功能,高度重视了用户体验在受众需求中的关键性地位与作用。实际上,百视通IPTV所提供的新闻信息和受众在传统媒介终端上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相比之下也没有明显的内容优势,但是,百视通IPTV所支持的交互式功能使受众可以随时对新闻信息进行个性化点播,不必再受频道的制约与时间的限制,流水线式的信息传播变成了模块化的产品供给,即使新闻内容相差无几,但由于有了新的互动体验,受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百视通IPTV以“电视新看法”为核心传播理念,既保留了受众的接收新闻信息的习惯,又创新了用户视听体验,走出了一条新闻信息产品供给的新路子,是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实践者与探索者。

(三)思想时政融汇者:澎湃新闻

2014年,脱胎于上海报业集团旗下《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成功上线,它拥有网页、WAP、手机APP应用等一系列传播终端,以思想和时政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擅长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与分析。“澎湃新闻”在媒体创新方面做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它却开创了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范式,其新闻生产实践的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澎湃新闻”坚持开放式的生产机制,与优秀的时政思想类优秀内容团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探索“策展”式的新闻生产模式,调动一切创意与策划资源为新闻生产服务;第二,“澎湃新闻”致力于新闻内容的交互式生产,强化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畅通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评论和反馈渠道,高度重视受众原创内容的发现和挖掘,极大地提高了UGC(用户原创内容)转化为新闻素材源的可能性;第三,借助集团资本投放,倾力打造特色品牌,做强时政内容报道,以优质原创新闻产品为牵引,迅速抢占“两微一端”媒体传播新阵地,延伸新闻产业链,全面提升供给水平,实现新闻价值的传承与内生增长。

四、结束语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媒介格局深刻演变的今天,新闻生产必须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特点,强化互联网思维,融通思变,积极推动新闻信息产品供给体制的转型与创新,发展新闻传播新业态,探索新闻采编新流程,拓展新闻供给新渠道,创造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与生产要素,让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创造新闻产能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要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通过专业、权威的新闻报道满足受众的刚性信息需求,发挥舆论在社会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保持对受众需求新变化的高度关注与实时追踪,不断增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订制信息产品供给;要优化新闻信息生产模式,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新闻信息采编制作平台,促进新闻信息传统生产方式向即时生产、数字化生产、受众参与生产等新方式的转变,在一次采编过程中实现新闻信息产品的多种生成以及多终端投放,提升新闻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要强化信息服务意识,重视用户关系的建设与维护,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研究分析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实现新闻信息的精准供给与投放,培育互动思维,完善互动机制,提高用户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在交互情境下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综上所述,我们要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实现新闻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使新闻产业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马玉宁.浅谈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观念[J].新闻世界,2013(12).

[2]罗文霞.浅论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

[3]彭兰.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志安.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5)[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5]宋周莺,刘卫东.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及其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2013(3).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