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2月下

古诗词今用的价值

刘荣庆
2016年03月04日15:32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2月下

摘要:本文回望《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检索价值——以古诗词今用挈纲携领,高扬民族文化自豪感;凸显了皇冠明珠——西安历史地理最光彩夺目的所在;做了一次精萃诗歌的雅俗共赏的普及性社会教育;丰富名胜内涵,提升西安旅游文化层次。版面缺陷明显,如虎头蛇尾、时断时续、随心所欲,办得上气不接下气;已刊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以追星为己任的娱乐记者,无法胜任。该专栏并不强调新闻性,而富有浓郁文艺副刊色彩。建议继续开办下去,约请随行学者要严格挑选。

关键词:专栏;古诗词;价值;时断时续;参差不齐

《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开设8个月,回头望时,我想从古诗词今用的价值这个编辑策划的始发点,发表一点儿意见。

策划是预案,回头望重结果。当然,“回头望”在行文时也可以向前看,如唐代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令狐楚《少年行》之三云:“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诗人在凛冽的秋风中,骑马出京城,流露了驰骋河湟疆场、不拟回头而一往无前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今天各位聚集一堂,回望“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的专栏文章,视角各不相同。我从审读与欣赏出发,着墨于古诗词今用之价值,不由发出一种老报人自证预期的感慨。

什么叫自证预期?我在《新闻民俗学》一书论述民俗个性与精华报道原则时指出:“自证预期指,社会个体有一种对将要发生的事态、发展趋势的信念,对某个目标有一种预期,然后,将这个形成的心理期待视为真实的行动方向,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积极努力,最终以自我行动使信念实现,使预期转化为事实。”[1]

《西安晚报》参与“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的采编人员,虽非社会个体,但知觉方式与行为方式却属于新闻传播策划的自证预期范畴。

前不久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出倡议:“促进网络文化交流。鼓励以数字化形式保护、传承、弘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加强网络空间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回望的似乎仍是传统纸媒的一个专栏,但《西安晚报》策划书上分明写着“采用线上宣传+线下活动+全媒体配合+旅游主管部门支持”的模式。纸媒靠拢网络化、智慧化,走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之路,新闻传播的实际成果,可能大大超越策划初始的自证预期。

古诗词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最能体现一个民族风俗文化的个性与文化灵魂。它是历史文化的累积、传承、‘民族化石’,又是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活体。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因此,媒体将报道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1]266

我由《西安晚报》专栏“回头望”来检索古诗词今用的价值:

其一,从三千年前周沣镐、秦咸阳、汉唐长安以降,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咏歌西安的璀璨篇章,纵横比较,堪称中国所有都城之最而无愧。“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处处都围绕着开掘、“保护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源自五千年文明史,靠考古发掘与“书同文”撰写的25史互证,也靠诗书画与民间口头文学、习俗惯制里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古诗词今用挈纲携领,犹如牵住了民族文化的牛鼻子,高扬民族文化自豪感。因为,经数千年大浪淘沙,古诗词“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新闻传播策划总得有宏观的旗帜,既避免鸡零狗碎媚俗,也避免“娱乐至死”论那种拜倒在金钱的“光芒”与明星的“石榴裙”下的丑态毕露。

其二,纵向看《沣水旁关睢故事千古传》涉及周沣镐,《千年道家圣地》涉及道教祖庭,《退休职工诗赞汉长安》涉及西汉都城,《在大明宫遗址上拾捡遍地的故事与诗词》《在大唐西市总有一样让你沉醉》《沿这条线来次穿越唐诗之旅》等涉及盛唐都城。新闻传播策划的本质是创新,运用优选法开道,响鼓重敲,扬己之长。我以为,“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凸显了皇冠明珠——西安历史地理最光彩夺目的所在。这样一种富个性的策划与实施,既避免人云亦云,吃别人嚼过的馍,也能使纸媒运用陌生化版面语言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其三,古诗词集中了民族民俗的个性与精华。“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活生生地做了一次精萃诗歌的雅俗共赏的普及性社会教育。大雁塔、芙蓉园、曲江、大唐西市、碑林、青龙寺等地的广场雕塑、灯饰柱都雕刻了书写了情景交融的唐诗,那是一种静态氛围。《西安晚报》记者将考古学者、古诗词研究学者、本地市民邀集到一块儿,通过实地对“雁塔题名”“曲江流饮”“胡姬酒肆”“灞水送别”“咸阳古渡”“草堂烟雾”等典故解读,网上互动,形成一种动态诱导。静态氛围凭受众自觉阅读,而“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采用主动启发,发挥了报人实施策划的主观能动精神,既避免“灌输教育”的刻板面目,又避免了受众在信息接受环节的逆反心态。

其四,由诗觅景,借景说诗,丰富各名胜地的历史内涵,提升西安旅游业的文化层次。透过王维手植银杏树介绍蓝田县“辋川别墅”景点;透过李白走玉真公主门子所谓“终南捷径”得以“买君顾”故事揭示终南隐修的本质;透过白居易、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介绍《长恨歌》《长恨传》创作的缘由与背景;透过苏轼与僧人觉岸“佛堂吃鱼”巧对楹联介绍周至黑河仙游寺景点;透过诠释程灏的诗介绍户县草堂诗及其“镇寺之宝”等等,令死景物复活有趣,避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旅游的尴尬。

“回头望”时,我读到了《西安晚报》策划书一段话:“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历史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历史上的西安东西方思想文化交融汇集,无数伟大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旅行家在这里留下了浩瀚无垠的璀璨诗篇,成为这座千年古城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古诗词不仅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游客与古人产生感情共鸣,还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今)城市。”这里,浩瀚无垠比喻大海或天空广阔得无边无际,诗词的质量“璀璨”了,数量可以繁多,面积怎么计算?而诗词“浩瀚无垠”指什么?弄不明白。作为省报刊审读员的责任担当,在媒介批评叫好声中,我也想在肯定的同时,指出“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在执行策划过程中某些版面上的不足。

“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开设8个月,截止12月15日,共刊发了19篇稿件,其中4月份11篇,5月份2篇,6、7两个月0篇,8月份1篇,9、10两个月0篇,11月3篇,12月2篇。可以用虎头蛇尾、时断时续、随心所欲十二个字来评价。开栏首个月占50%以上,其中有4个月一篇也没有占50%。9月15日,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批示:“这个专栏办得鲜活,接地气,有深度,把传统文化和地方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对弘扬文化、推介旅游、树立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晚报》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陈出新,努力把这个栏目办得更好。给人的印象是,因这个批示,“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又坚持了两个月。作为报人,人不亲行亲。含金量这么高的专栏,为什么办得上气不接下气呢?陕西人有句俗语,要能认得“秤”。读策划方案时,我感到采编人员底气很足,办的过程中似乎泄气了。新闻编辑学上为专栏下定义说,报刊上由若干具有共同性的稿件所组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一般是连续刊载的专栏才设栏目,且四周围框或勾线。[2]

我思忖,对《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本应给以高度评价,但它的版面缺陷很明显。可不可以弥补?建议这个专栏继续开下去,把已发现的版面缺陷淹没掉,克服掉,再办八个月一年或更长时间,连续刊发一两百期。我看有这个必要与可能。举例说,西安的旅游资源龙头在临潼,可“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2015年的专栏没有发临潼一篇文章,秦始皇陵园与秦兵马俑、汉鸿门宴、骊山华清宫缺乏古诗词的故事么?发掘一下,光临潼就可以采集七八十篇乃至成百篇稿件。西安附近汉唐帝王陵墓专栏也没发什么稿件,可将历史人物事迹与古诗词交相辉映,那稿源堪称洋洋大观。现发专栏稿,虽浮光掠影涉及仙游寺、草堂诗、青龙寺的某些诗篇,但缺少开掘与解读。须知,印度为佛教导源地,古长安为佛教第二策源地。佛教在中国流行之八宗,除天台宗(也称法华宗)、禅宗(亦曰佛心宗)形成于江南外,华严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三论宗、密宗等六宗之祖庭俱在长安。道教主要经典《道德经》、老子讲经之周至楼观台,李唐皇家道场骊山老君殿,金、元全真道祖庭户县祖庵,均在长安。长安清真七寺与回回十三坊——凝聚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碑文第二室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研究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基督教东传史的一块世界名碑。长安歌咏寺观庵堂的宗教诗词,可谓车载斗量。假如“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继续开办,明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望,那将是另一副风采,另一番样态,另一个面貌。

“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专栏要选拔学者型的记者编辑办,在全国传媒界形成影响力,办成名专栏。这个专栏不是强调事实时效性、新闻性的,而富有浓郁文艺副刊色彩,以历史厚重感、古诗词背景里的故事性与民俗趣味见长。由已刊发的专栏文章看,质量参差不齐。如8月21日《诗意七夕读唐诗送玫瑰祝福天下有情人》,写得浮躁而偏重当代的所谓“潮”,充溢浪漫之娱乐性,有悖本专栏的主格调。报道除导语“昨日是‘七夕’,这一天相传牛郎在天上会织女。而在人间,这一天也成了全城热恋的日子,西安共有2186对新人选择在‘七夕’喜结连理”外,消息对“七夕”及“拜织女、投壶射艺、穿针乞巧”等习俗并未解释。什么是“全城热恋的日子”?“西安共有2186对新人选择在‘七夕’喜结连理”,就是“全城热恋”了么?新闻可以白描事态,但不可以故弄玄虚。须知,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池两岸的石父石婆像至今犹存于世,天上的“牛郎居河西、织女居河东,在地上牛郎居河东、织女居河西”仍是西安斗门的景观。白居易《长恨歌》里也写“七夕”:“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请打开《全唐诗》,唐代诗人写“七夕”的有何其多?杜甫《牵牛织女》、李商隐《七夕偶题》、王建《七夕曲》及柳宗元《乞巧文》等,都以“七夕”为题材。我们的记者既然采写“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的稿件,首要条件是读描绘西安的古诗词,读懂描绘西安的古诗词,而不是一知半解拿两句唐诗宋词装点门面、糊弄读者。恕我直言,长期以追星为己任的娱乐记者,无法胜任“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栏目。

同时,专栏记者约请随行学者要严格挑选。学者有备而往,他说的话,记者不能“有闻必录”、编辑不能“来稿必登”。“寻找古诗词中西安旅游之美”的稿件在文义上要准确,遣词造句要讲究、要推敲。例如,4月19日《沣水旁关睢故事千古传》说,《诗经?关雎》“这首诗发生地就在当时的丰邑,讲的就是周文王追求一名偶遇村妇的故事,可惜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典故”。这个话,可不能随意下断语。《诗经?周南》开篇四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司马迁于《史记?外戚世家》云:“《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皆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说得特别郑重严肃。周文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婚恋。朱子《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男子对女子表达爱意,意重情深。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论语?泰伯》又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者,非淫乱,指古乐结束之奏,声情并茂也。那么,《关雎》发生地是否在当时的丰邑?《史记?周本纪》:“﹝西伯﹞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徏都丰。”《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周文王灭亡崇国后修了丰京,《史记?周本纪》称,周文王死于迁都丰京的次年。周武王称王后修了镐京。据此,“丰京当作于公元前1136年……武王继文王称王在1133年,镐京当亦作于是年”。[3]63由丰、镐建筑史说,周文王在丰邑即敌对的崇国辖地追求一名偶遇村妇的事不可能发生,且周武王又是周文王十五岁时与太姒生的次子,周文王与太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婚恋故事,发生得当比建丰邑早十多年时间。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是专指黄河的。比如,《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的“河”字即专指黄河。陕西省合阳县黄河滩之洽川,存在发生“关雎”的地貌特征、丰富口传史与文学史资料,以及历代学者考据结论。至少可以说,《诗经?关雎》“这首诗发生地就在当时的丰邑”之论,目前缺少文献支持。

参考文献:

[1]刘荣庆.新闻民俗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系资深新闻人,陕西省传播学会专家)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