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清华新闻2015

“数据驱动”思维下的新闻演绎:一项基于人民网、新浪网、《卫报》数据新闻实践的比较研究

廖鲽尔、王嘉兴
2016年03月09日10:30 |
小字号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新闻作为未来新闻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而备受各界关注。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代表官方主流媒体的人民网、代表商业新闻媒体的新浪网、以及作为西方数据新闻范例的英国《卫报》网站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的比较研究,来探索我国网络媒体发展数据新闻的理想路径与未来前景。

关键词:数据新闻,人民网,新浪网,《卫报》,比较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媒介融合的发展浪潮,“数据新闻”作为一个热词备受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人民网,新浪网和英国《卫报》网站数据新闻实践情况的考察和比较,试图探索当下我国网络媒体数据新闻的改革路径与发展前景。

一、文献综述

早在198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被认为是大数据这一概念的首次问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制于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大数据仅局限于西方学界和业界的浅表探讨。直至进入21世纪,大数据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具象影响才开始前所未有地渐次凸现。2008年9月,权威学术杂志《自然》(Nature)刊出名为大数据(Big Data)的封面专栏,刻画了数据在数理、生化、工程以及社会人文等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大数据从此进入国际主流学术圈的研究视野。2013年初,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与《经济学人》数据编辑肯尼思·库克耶(Kenneth Cukier)在风靡一时的著述《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结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换言之,全球正在经历一次大规模生产、传递和应用数据的战略性革命,由“数据驱动”的量化思维方式已伴随着日臻成熟的数据实践深入人心,社会各个领域都日益倾向于立足翔实的数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在全球迈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界应运而生了一种崭新的新闻演绎方式——“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也称为“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2010年8月,“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在阿姆斯特丹举行,大会将“数据新闻”的概念界定为:“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方洁,2013)。”欧洲新闻学中心和开放知识基金会编纂的《数据新闻手册》指出,数据新闻就是用数据处理的新闻,是把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和具有说服力的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字信息相结合的新闻(曾庆香、侯雪琪,2015)。数据新闻对新闻工作者的技能要求除了传统的文字写作、音视频制作外,还包括社科研究方法、计算机数据抓取、处理、可视化、平面/交互设计、计算机编程等众多领域(郭晓科,2013)。近年来,伴随着媒介生态的改制与创新,数据新闻被视为未来新闻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而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出现顺应了当今公共信息走向公开透明的总体趋势,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政务公开,“阳光执政”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史安斌、廖鲽尔,2014)。

二、提出问题

从全球数据新闻的发展情况来看,较国内媒体相比,西方媒体在此领域的实践开展较早,积累了较多经验,其中包括以BBC、《卫报》、《华盛顿邮报》等为代表的老牌媒体,也包括“为了公众”(ProPublica)、“威尔士传媒”(Media Wales)等新兴公民网站。

本文研究的网络媒体平台包括代表官方主流媒体的人民网、代表全国性商业新闻网站的新浪网、以及作为西方数据新闻网站范例的英国《卫报》网站。人民网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下辖的主流新闻网站,负责发布党和国家层面的权威信息。近年来,人民网顺应媒介融合的潮流,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客户端,扮演着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性角色。作为全国性商业网站的代表,新浪网是国内进行数据新闻实践较多的新闻门户网站。此外,新浪网还拥有新浪微博这一自主运营平台,能够及时收集并发布各类信息和数据。本文选取英国《卫报》网站作为西方新闻网站代表,主要因为《卫报》设立了业界知名的“数据博客”(datablog)数据新闻栏目,便于笔者进行系统抽样和调查。

具体而言,本研究试图围绕上述三家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探讨以下问题:

研究问题一:人民网、新浪网、《卫报》网站在数据新闻的选题类型、数据来源和可视化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研究问题二:人民网、新浪网、《卫报》网站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分别存在怎样的优点和不足?

研究问题三:以人民网为代表的我国网络媒体数据新闻的未来发展路径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试图通过人民网、新浪网及《卫报》网站数据新闻实践的比较,深入发掘各网站的优势与不足,总结相关经验,为人民网及我国其他网络媒体的数据新闻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该方法是对样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与分析单位

本研究选取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新浪网“图解天下”栏目和英国《卫报》网站“数据博客”栏目发布的新闻报道,研究总体为上述栏目从2014年9月15日至2015年9月14日发布的数据新闻报道。

据统计,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在该时段内发布报道270篇,新浪网“图解天下”栏目在该时段内发布报道68篇,英国《卫报》网站“数据博客”栏目在该时段内发布报道454篇。人民网和《卫报》网站的数据新闻数量较多,故抽样进行分析。因为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内报道可按时间顺序依次查看,故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将其编号,抽取序号为3的倍数加1的报道,共获得90个分析单位;而《卫报》网站“数据博客”栏目仅能以列表形式查看2014年2月及以前的内容,故使用谷歌高级搜索,检索www.theguardian.com域名内,网页网址与“数据博客”完全匹配,含有2014或2015且更新时间在一年内的全部网页。笔者于2015年9月15日进行检索,共得到631条项目,谷歌自动合并极其相似的项目(同样的报道内容等),得到454条数据新闻报道,编号1-454。因为这些报道是按相关度排序的,故在1-454间不重复地取60个随机数,分别进行分析,总共得到60个分析单位。

(二)类目构建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人民网、新浪网和《卫报》网站数据新闻实践情况,故从新闻生产流程的角度选取了以下三个研究类目:选题,数据来源,可视化形式。编码详情如下。

选题编码:按选题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社会;生活;法律;环境;教育;其他等十一个方向。此分类方式基本参考《卫报》“数据博客”栏目对报道的分类标签。

数据来源编码:按照数据来源,分为政府及相关组织;非政府组织、数据研究机构;研究院、学校;已有报道;专门调查搜集;网络用户;其他等七种。

可视化形式编码:按照数据新闻对数据的可视化方式,分为地图;时间轴;视频;表格;社会关系图;数值形象呈现;词频分析图;坐标系;形象展示;其他等十种方式。

四、调研分析

针对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国内外不少学者和从业者进行了观察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化模型。米尔科?洛伦兹(Mirko Lorenz)将数据新闻实践视作一个“将数据转化为公共价值”的过程,并将其归纳为四个连续步骤:获取数据(data),过滤数据(filter),可视化(visualize),新闻作品(story)。《卫报》数据博客负责人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将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分解为:分享数据(share data),传播表单(spread sheets),展示数据运算(perform calculations on the data),输出结果(output)。网易数读团队则提出了数据新闻“四步法”的生产流程:找选题,找数据,整理数据,图表制作与文字撰写。概而言之,数据新闻的生产都离不开三个核心环节——拟定选题、搜集数据、可视呈现。因此,下文将围绕这三个维度,基于内容分析的数据结果与笔者调研情况,比较和阐释人民网、新浪网以及《卫报》网站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的具体特征。

(一)拟定选题

新闻选题的拟定是一切新闻生产流程中的起始步骤。在数据新闻实践中,一个合适选题的确定不仅需要考量话题本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迎合受众需求,还要求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技术的可实现性等层面考虑报道整体的可行度。基于内容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人民网、新浪网、《卫报》网站数据新闻的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三个网站的选题中比例最高的都是政治类议题,均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社会类和生活类,两者约占总数三分之一;其余选题所占比例均低于一成;整体而言,人民网和新浪网选题相对集中,在多元性方面不及《卫报》网站。关于三个网站选题特征的数据统计结果见图1。

人民网在数据新闻的选题上偏重于政治和社会,两类报道之和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与人民网作为“党媒”的本身属性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人民网的政治和社会类选题主要包括国家重大决策、领导人活动、政府报告解读、法律制定改革等,基本覆盖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网在过去一年中多次使用图解方式报道国家重点推进的反腐倡廉、提效简政等工作,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高层声音”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人民群众。此外,生活、文化等也是人民网报道较多的选题,但具体的议题选取都紧密贴合时政热点。例如“图解斯里兰卡”[1]、“一张图带你认识印度”[2]等文化类报道都配合了当时领导人的互访活动,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引导民众熟悉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积极参与营造互信共赢的舆论环境。

相比之下,新浪网数据新闻更侧重于文化、生活的两类选题。新浪自营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能够帮助新浪网与受众构建直接互动,运营团队可以通过查看转发、评论、点赞等指标即时考量选题是否符合受众需要。新浪网“图解天下”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如“地沟油问题”[3],“新时代的黄牛情况”[4],“朋友圈的微商”[5]等。同时,新浪网数据新闻在选题上非常看重时效性,在网络舆情指数较高的时期会针对相关话题接连做几期深度的追踪分析。例如,在天津爆炸事件发生的三天内,新浪网连续发布了“美国消防体制图解”[6],“海瑞国际的‘朋友圈’”[7],“海瑞国际如何通过层层审批”[8]等三篇策划,并持续更新了“天津爆炸事故责任认定情况”[9]的图解,该系列报道颇受广大网民好评。

在三者中,《卫报》网站“数据博客”栏目的选题覆盖面最为广泛,为受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读数”体验。在政治、社会领域,“数据博客”不仅关注全球政治局势,也深度解读国内党派选情。在文化、生活领域既有伦敦时装周的时尚报道[10],也有介绍伦敦与周边城市交通耗时的便民信息[11]。此外,《卫报》网站针对埃博拉病毒、气候变暖、国别偏见、食品安全、同性婚姻等关乎环境、科技、社会、教育、法律等议题的数据新闻报道也屡见不鲜。

(二)搜集数据

在数据新闻报道的选题拟定后,搜集相关数据就成了采编团队的第一要务。从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人民网和新浪网的绝大部分数据来源为已有报道和政府及相关组织,少量来自网络用户数据、研究院和学校、非政府组织和数据研究机构以及专门调查搜集。《卫报》网站的数据来源则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和数据研究机构、政府及相关组织,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各数据来源比例相当,都在10%左右。关于三个网站数据来源特征的数据统计结果见图2。


 

人民网的数据来源绝大多数是已有报道,部分来自政府及相关组织,只有极少数来自研究院、学校等。作为“党报”的下辖主流新闻网站,人民网承担着大量党和国家层面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发布任务,“图解新闻”栏目更多地是扮演人民网相关报道的“数据解说者”及“图文呈现者”,配合网站进行核心议题的描述和解构。因此,从数据来源上看,人民网数据新闻的数据绝大多数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已有报道是不难理解的。此外,“图解新闻”栏目也有对党和政府文件的一手数据解读,此类图文并茂的报告解读已成为该栏目乃至人民网的“拳头产品”,被外界视为读懂中国政治的“权威宝典”,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与人民网类似,新浪网“图解天下”栏目的数据来源也主要由已有报道和政府及相关组织构成。但是,新浪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超过10%的数据来源是网络用户数据和专门搜集的数据,这与新浪网本身的商业属性和组织架构有关。在我国,新浪网不仅是运营着庞大流量的新闻门户网站,它还拥有新浪微博这一活跃用户众多的社交媒体平台。坐拥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信息,新浪网能够掌握舆论的实时热点和动向,及时发布契合受众真实需求的新闻资讯。另一方面,新浪微博的用户也都参与到了新闻生产的“众包”中来,网民对事件的评论,创造的叙事方式都能为新浪网所用。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新浪网建立了新浪微博数据中心这一机构,虽然样本中只有2篇数据新闻用到了数据中心的资料,但可以预见该机构会在将来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卫报》网站“数据博客”栏目的数据来源较为均衡,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非政府组织、数据研究院和政府及相关组织,根据已有报道整理的仅占10%,这一点与国内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查阅了《卫报》早期的数据新闻,发现在数据新闻实践之初,《卫报》亦常使用已有报道或政府公开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一篇数据新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受众对数据新闻需求的提高,《卫报》数据新闻的信息来源逐步转移到了专业的数据研究院,比如其合作伙伴——知名市场调研公司Ipsos MORI。另外,《卫报》还在网络用户数据的调查和抓取上逐步探索,从而得到一些政府和数据研究院无法获得或不易研究的数据,从而做出更符合“受众导向”的数据新闻,这部分报道占到了近20%。

(三)可视呈现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通常依靠各类信息图表,也被认为是数据新闻生产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彭兰(2013)认为,信息图表主要存在三大呈现形态:数据可视化,看图说话,以图整合,这三种呈现形态在本研究中三家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中都有一定体现。总体而言,人民网和新浪网在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尝试上主要采用静态图片的方式,从两者栏目名字中的“图解”也能看出这一特点,而《卫报》网站则大量使用动态、交互类的图表进行可视化呈现。关于三个网站可视化方式特征的数据统计结果见图3。


人民网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形式有三分之二为形象展示,即使用与新闻主体相关的形象化符号来展示事物,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数值形象呈现也是常用的方式,即通过象征图形的规格来直观的展现数字的大小。其他的多种可视化形式也各有采纳,如地图、时间轴、坐标系等,但使用次数相对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人民网在数据新闻实践上有一次很成功的尝试,即“9.3阅兵网民情绪展示”[12]。该栏目采用动态的实时舆情地图,热点地区的数值形象呈现,动态智能的词频分析,以及舆情走势的坐标系等多种可视化手段进行数据信息的表达。同时,用户也可以借助人民网平台进行即时的交互,从而增强对阅兵盛况的感受与认知。

新浪网“图解天下”栏目的可视化形式包括数值形象呈现、形象展示、社会关系图、地图等。由于“图解天下”栏目的选题多与政治和社会相关,社会关系网成为新浪数据新闻常用的可视化形式,在勾勒和梳理复杂人物或事物关系的情境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人民网类似,除了数值形象呈现、形象展示和社会关系网,新浪网很少采用其他的可视化形式。新浪网在2015年8月推出了一期名为“你还会说方言吗”[13]的数据新闻报道,综合使用了上述多类可视化工具,包括使用地图展现方言的分布,使用“人形符号”表达方言使用人数,使用坐标系展示方言掌握难度,使用数值形象展示方言使用频率等,该报道内容充实,趣意盎然。

相比之下,《卫报》网站“数据博客”栏目所使用的可视化方式最为丰富。首先,《卫报》网站不仅使用静态图片展示数据,它还使用动态图片(gif),设计交互界面,辅以音频、视频来完成新闻报道。这种让受众能够参与其中的可视化形式非常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该栏目还能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二次分析,以得到更精确的有效数据,对已有报道进行实时更新。在静态表达方面,《卫报》网站在可视化形式的使用上比较常规,多采用坐标系、表格、地图等经典方式呈现数据。虽然《卫报》网站的可视化制作甚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个别数据新闻报道存在为了美观和形式而增加读者理解障碍的情况,这一点则需要数据新闻从业者特别注意。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人民网“图解新闻”、新浪网“图解天下”、《卫报》网站“数据博客”三者数据新闻实践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梳理出三家媒体数据新闻实践的核心特征。

(一)人民网:立足权威数据,定位官方解读

人民网从2013年5月10日发布第一篇图解新闻,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它的创立相较一些门户网站晚了一年左右(新浪网“图解天下”开始于2012年6月4日,网易“数读”开始于2012年1月13日),但在国内传统媒体中仍属于较早的尝试者,并且在发布频率、质量上有反超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之势。在数据新闻实践上,人民网拥有许多其他网站都不具有的先天优势。首先,人民网的数据大多来自国家级的权威发布以及党和政府的一手报告,数据信息在科学性和准确性上具有相当的保障。其次,“党媒”的属性给予人民网充分的权限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官方性质的解读,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其他任何媒体无可比拟的。通过上文对近一年“图解新闻”栏目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网在数据新闻实践的进程中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和特点,在数据采集、处理、呈现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现实意义上看,人民网的数据新闻报道迎合了“阳光执政”的时代潮流,可以被视为我国党和政府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媒介平台推动政务公开的一大重要举措。

(二)新浪网:运用社交网络,凝聚群智众意

新浪网“图解天下”是国内最早的一批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栏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臻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社会认可度。新浪网的数据新闻实践的核心特点在于其数据不仅来自一般的官方渠道和已有报道,还有来自对网络用户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新浪微博已拥有超过

2.5亿的活跃用户群体,如此庞大的微博用户为新浪网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对用户信息和行为的分析,新浪网通常可以得到独家的一手数据,而这些特征数据往往是最能反映当下我国网民群体意志的。新浪网在可视化的实践上比较“中规中矩”,各类常规方式都有所采用,但目前总体还停留在“静态”的呈现阶段,未来应该在“动态”与“交互”等方向上多下功夫。

(三)《卫报》网站:共创协动同享,数据助推变革

《卫报》网站“数据博客”栏目开始于2009年1月16日,至今已有超过六年的实践经验。《卫报》网站数据新闻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不管是选题、数据来源还是可视化形式都比较丰富,而且各种类别分布比较均衡。近年来,《卫报》网站常有为国际主流媒体界广为推崇的数据新闻报道范例,这些报道大多对当地社会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的决策。例如,英国《卫报》对2011年夏季伦敦骚乱进行的数据新闻报道[14],通过分析260万条推特数据,揭示出贫穷与骚乱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特性,这一革命性的报道形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政府关于社交网络的相关公共政策。此外,《卫报》数据新闻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它将制作新闻所使用的数据完全向受众开放,在“数据博客”页面上,所有数据新闻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可以免费下载,供公众用来作进一步使用,这种“共创同享”的媒介理念值得国内媒体借鉴。

通过对上述三家网站数据新闻特征的考察和比较,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数据新闻大多仍停留在对数据本身的形象化述释或数据间相关性的简要分析,在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及信息的多元呈现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笔者拟就以人民网为代表的我国主流媒体数据新闻实践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我国媒体的数据新闻发展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与特点。例如,人民网作为“党报”下辖网站,独家掌握国家官方数据与进行解读的权限,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发挥这些优势,做出更多令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的数据新闻,并顺势大力推动我国政务信息公开的历史进程。

第二,我国媒体应该加强大数据技术及配套数据研究中心的发展与建设。在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媒体要将技术工具的更新迭代放在重要位置,提升数据抓取、分析、呈现等环节中软件工具包的范围和质量,积极吸取国际其他知名数据新闻媒体的做法与经验。

第三,我国媒体要在数据新闻实践中打破传统新闻生产传播的思维桎梏。以人民网为代表的一批主流媒体应尝试逐步通过开源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其他媒体、行业、机构间形成互利共赢,积极参与社交媒体与公民新闻的生产实践,利用时下风靡的“众包”机制最大程度地凝聚广大民众的智慧与才干。

笔者认为,大数据给新闻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已成定局,我国媒体只有继续深入思考,努力实践,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数据新闻在我国媒介生态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

[1]人民网《图解斯里兰卡》,参见网址: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6/c1001-25672052.html

[2]人民网《一张图带你认识印度》参见网址: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8/c1001-25688061.html

[3]新浪网《起底地沟油利益链》,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40917/1134234.shtml

[4]新浪网《新一代黄牛是如何抢票的》,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50203/1603261.shtml

[5]新浪网《朋友圈拉黑指南:一款面膜就够了》,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50423/0015281.shtml

[6]新浪网《美国消防体制图解》,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50817/1251303.shtml

[7]新浪网《海瑞国际的“朋友圈”》,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50818/1102304.shtml

[8]新浪网《海瑞国际如何通过层层审批》,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50819/1751305.shtml

[9]新浪网《天津爆炸事故责任认定情况》,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50827/1300307.shtml

[10]《卫报》网站《Who goes to London fashion week?》,参见网址:

http://www.theguardian.com/news/datablog/2015/feb/20/london-fashion-week-where-all-the-international-attendees-come-from

[11]《卫报》网站《Map shows how far you can get from London by train in under 22 hours》,参见网址:

http://www.theguardian.com/news/datablog/2015/may/29/map-distance-london-train-under-22-hours

[12]人民网《9.3阅兵网民情绪展示》,参见网址: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398090/398758/index.html

[13]新浪网《你会说方言吗》,参见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t/20150806/1730302.shtml

[14]《卫报》《England riots: was poverty a factor?》,参见网址:

http://www.theguardian.com/news/datablog/2011/aug/16/riots-poverty-map-suspects

参考文献:

[1] 方洁.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2] 郭晓科.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J].编辑之友,2013,1.

[3] 彭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J]. 新闻记者,2013,6.

[4] 史安斌,廖鲽尔.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J].新闻与写作,2014,2.

[5]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 曾庆香,侯雪琪.数据新闻:社会精英话语权的消解[J].探索与争鸣,2015,3.

[7] 张小明.应急科技:大数据时代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13.10.14.

[8] Graham-Rowe Duncan. Big data: The next Google[EB/OL]. UK: Nature. (2008-09-03).

http: //www. nature.com/news/2008/080903/full/455008a. html.

[9] Mirko Lorenz. Status and outlook for Data Driven Journalism[EB/OL].

http://mediapusher.eu/datadrivenjournalism/pdf/ddj_paper_final.pdf.

[10] Simon Rogers.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Guardian Datablog[EB/OL]. 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in_the_newsroom_3.html.

(责编:王培志、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