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融媒体平台 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引导力
现在,智能手机在村里普及了,很多乡亲在手机上看新闻、找资讯。可网上流传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乡亲们很难辨识,这该怎么办?有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灵璧县高楼镇高庄村村民彭伟平是带着这个问题来的。
在提交大会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彭伟平找到了答案:国家将打造融媒体运行平台。何谓融媒体运行平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解释材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融媒体运行平台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运行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统一调配、统一管理,把多渠道采集的信息,通过云端把内容发布到报纸、网站、手机、平板、电视、‘两微’、APP等媒介,实现全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媒体融合,打造融媒体运行平台,是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的切实举措。
媒体融合 主动出击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是观念的融合,传统媒体的从业者要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新思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把融合发展视作传统媒体凤凰涅槃的过程,“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受众的接受习惯上来看,融合发展都已经成为媒体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如果不主动融合,只能被逐渐边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王求认为,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技术手段的革新,又是内容的革新,但无论怎么革新,传统媒体都不能丢掉原有的优势和特色。“从短期看,各家媒体都希望在手机、互联网上争得一席之地,有同质化发展的倾向。但因为实力、投入、思路的差异,将来必然会出现分化。推进媒体融合,传统媒体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
根据报业媒体融合的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东东建议设立国家报媒融合发展基金,以促进报媒融合体系的建立,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同时也应该在版权保护、股权融资改革、税费减免、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扶持,使报业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再过几年,到了5G时代,手机用户将感觉不到移动网络和WiFi网络的差异。”王庚年委员认为,随着5G、IPv6等技术的发展,媒体生态会发生更大的变化,“针对这种可能到来的技术革新,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
会讲故事 善讲故事
“传统媒体想要赢得竞争,还是要靠内容的优势。”王求委员说,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传统媒体更应该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写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一定要从小处着眼,从读者可以理解的角度出发。”十几年前,还在环球时报总编辑任上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记协副主席何崇元就常常和同事们强调,虽然国际新闻发生在世界各地,但报纸刊发的报道绝不能满篇生僻的词汇,而要写得像中国普通老太太的身边事一样通俗易懂。“如果新闻作品不可读,不管导向多正确,都无法赢得读者的青睐,传播力、引导力就无法实现,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更是如此。”何崇元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还记得50年前听小学语文老师朗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的情景:“当老师读到‘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流泪了。要讲好故事,就要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郝振省说,现在新闻采访依然需要记者迈开双脚,走到基层,挖掘新闻的富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同样希望,不管媒体如何融合,新闻报道的重心都应该落在基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总编辑黄友义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在他看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最重要的还是要讲好故事。
“增强中国新闻舆论的国际话语权,不是简单的叙述技巧问题,不是辩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在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跨越文化的隔阂,用外国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黄友义提出,现在迫切需要加强中国对外传播顶层设计,主动设置国际话题,加强对外传播本土化影响力。(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李苑 杜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