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导演希萨柯:电影是一门研究自己的艺术

3月11日晚,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带着他的获奖影片《廷巴克图》来到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与观众见面交流。作为由法国驻华使馆主办的法语活动节开幕影片,《廷巴克图》在北京的展映受到格外关注,因为影片本身就带着很多光环:2014年获得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提名;2015年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15年在第40届法国凯撒电影节颁奖礼上,希萨柯凭借该片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7个奖项,成为最大赢家。
一次难忘的拍摄
“中国电影资料馆以前放映过很多非洲影片,比如南非电影,但放映《廷巴克图》这种非洲题材的获奖影片,可以说是难得碰上的一次。”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希萨柯是非洲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希萨柯1961年10月13日出生于西非的毛里塔尼亚,后跟父母搬到父亲的故乡马里,童年时代的很大一部分时光是在马里度过的,随后移民到欧洲。早年在莫斯科电影学院(VGIK)接受电影教育,上世纪90年代初定居法国,做过编剧、演员、导演、制作人,如今还在法国里昂办了一所电影学院。
作为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希萨柯以拍摄流亡主题且风格犀利的影片而著称,备受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关注。他曾以导演、评委的身份来到戛纳。从2002年的《期待幸福》到2014年的《廷巴克图》,在过去的10多年间,他导演的作品从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到2014年的主竞赛单元参与角逐金棕榈奖,继而最终获得第40届法国凯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效、最佳画面和最佳剪辑共7个奖项,使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导演。
《廷巴克图》讲的是一个叫廷巴克图的城市,受到宗教极端恐怖组织的统治,所有人都被迫遵守“新规定”——城里不再允许有音乐,不再有足球,女人们需要更加保守,要掩藏起自己除了双眼以外所有裸露的皮肤。不过,人们并没有一味地遵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捍卫自由……
希萨柯透露,影片是在毛里塔尼亚东部的瓦拉塔拍摄的,靠近马里边境,当时战局很混乱,“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战局中,好在有当地军方派军队保护我们。”
谈起6个星期日日夜夜的拍摄经历,希萨柯坦言心里有过害怕,“但拍摄的时候就被电影本身带进去了,完全忘记了周围的恐怖。”
一次难得的展映
“这是非洲电影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中国的大范围展映。”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影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勇告诉记者,希萨柯带着他的影片《廷巴克图》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作巡回展映,与观众见面交流。
“他丰富的跨文化经历,构成了他日后电影创作的主题:全球化与离散叙事,这也使得他所拍摄的非洲电影一次次为世界所瞩目。”张勇表示,希萨柯如今已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洲导演。
正如希萨柯自己所说的:“无论是拍电影或其他创作行为,都是一门研究自己的艺术。从你所知道的、所经历的、所去往的地方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在他自编自导的《期待幸福》中就能找到他童年生活的经历。
在希萨柯拍过的影片中有中国人的身影,有描述中国歌曲和中国古老的东西的桥段,这在一些非洲本土电影中是少见的。张勇介绍,在拍摄带有半自传性质的电影《期待幸福》时,希萨柯在路边偶遇一位华人渔夫,就想让他出演一个角色。但这位华人一再拒绝,却表示可以在影片里唱歌。于是在这部非洲本土电影中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身影。
希萨柯的影片中还出现过推销小商品的中国商人,非洲人从中国商人的手上买或者换各种新奇的玩具;小镇歌厅里可以点唱中国的流行歌曲;中国商人吆喝“北京风格的衣服要不要?”……影片里这些场景,在张勇看来,除了含有对日益密切的中非关系的隐喻,还是非洲电影走向世界的体现。“国内观众对非洲电影不太了解,实际上非洲电影的视野从来不局限在非洲本土,希萨柯本人的经历和创作都是超越国界的,这也是法国使馆邀请他来华的重要原因,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打开大家的视野。”
希萨柯在影片交流会上说,很感谢法语活动节的主办方给了他和中国电影人接触交流的机会。他说道:“中国文化非常丰富,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我在非洲能看到一些中国人,有很多中国产品,也看到一些非洲人到中国生活。我相信,中国和非洲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通过文化、通过电影可以进行交流合作。”(李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