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吗 专家:不应恐惧 但要关注

2016年03月28日07: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吗

  说起人工智能,相信不少人会持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者憧憬着人工智能给生活、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反对者则认为人工智能将如同科幻电影《终结者》《黑客帝国》中的“天网”“矩阵”,最终统治人类。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谷歌AlphaGo等人工智能程序相继出现,更是让这种争论愈演愈烈。

  27日,在2016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对AlphaGo的关注仍未消散,人工智能依然是企业家、学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技术究竟已发展到何种程度,人工智能的时代是否真的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针对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

  ——编 者

  “智能+”时代到来

  人工智能已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记者:AlphaGo和李世石的“人机大战”有何意义?

  张亚勤(百度公司总裁):“人机大战”让大众惊叹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AlphaGo战胜李世石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使人工智能进入到主流人群的视野,引发全球性的关注。可以说,它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的来临。

  王小川(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很多年以后回过头看,也许这次“人机大战”算得上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事件之一。当然,人工智能在围棋上赢了人类,并不代表机器有了推理能力和意识,但确实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人给机器很多训练数据,它就能掌握跟人类似的能力,并且还能融会贯通,在局部领域甚至比人做得更好。

  记者: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样的智能?

  蔡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所谓智能,其实有很多种。会加减乘除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智能;会下国际象棋、围棋等,也可以说是有智能;能识别物体,知道这个是猫,那个是狗,也是一种智能。

  人工智能专家早就有这样的认识:一些普通人认为很难、很复杂的任务,往往机器相对容易完成,比如很复杂的运算,譬如围棋;一些普通人认为很简单、不值一提的任务,往往对机器来说非常困难,譬如识别物体,端茶倒水。一般来说,有确定性规则的任务,适合计算机去解决,而对于模糊的问题,目前计算机还很难解决。

  从这个层面看,AlphaGo的胜利说明目前人工智能有了比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在算法创新方面对于计算机围棋有很大意义,但对于广义的人工智能来说,还谈不上有特别大的意义,可能还比不上发明一个能自如端茶倒水的机器人显得更有意义。因为围棋有确定性规则,适合机器解决。而对倒茶来说,那么多种类的茶壶、茶杯,茶杯可以正放,也可以倒扣,让机器做到能在各种条件下都正确地端茶倒水,目前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王小川:我想得比较简单。一个机器,不论是靠计算还是靠向人学习,能够在局部领域解决问题,就是一种智能。现在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机器有了模仿和学习能力,你不需要告诉机器具体的规则是什么,让它自己去发现。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原因就是机器懂得自己去找这样的特征。

  郑能干(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人工智能是人类探究智能本质、研发智能工具过程中的产物。智能的定义本身比较宽泛,智能的载体也很多样。我认为,从狭义上讲,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让机器具备感知、学习、记忆、决策、运动控制,甚至情感等能力的理论与技术。

  解放脑力与体力

  人工智能让生活更有乐趣,更便捷

  记者:印象中,最近这5年,人工智能似乎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蔡登:近几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是在量的持续积累下的一个大提升。当前,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学习领域比较突出的进展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这又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事实上,深度学习其实就是以前的神经网络,所以深度学习又叫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前计算机硬件不行,没法学习很深的神经网络,随着计算机性能大幅提升,使得训练很多层数的神经网络成为可能。

  张亚勤: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是机器视觉、听觉、语音,以及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在背后支撑,同时也体现出互联网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智能+”发展维度的推进,人对于解放脑力与体力的需求,都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纵深演进。

  郑能干:这一轮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背后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计算能力提高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人员更为务实的研究思路,如关注垂直领域或者定义明确的问题、为之准备了大量的训练数据集。可以说,持续的基础研究、强劲的应用需求是任何领域能够取得不断突破的根本原因。

  记者:人工智能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变化?

  郑能干: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可以说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是需要使用智能并且能够部署计算能力的场合,基本上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影子,而且正向着应用范围更广、更为智能的趋势发展。在定义明确的问题上,人工智能会率先大范围的应用,应该能取得令人惊讶的表现。在作为人类智能延伸及辅助角色方面,也会很受欢迎,比如疾病辅助诊断、智能交通、金融量化分析等。

  张亚勤:对人们来说,人工智能正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它可能表现为一种身份验证机制,可能表现为一种人机界面,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娱乐互动与生活服务的接口,比如一些手机智能助手。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多体现在“智能+”服务层面,让生活更便捷、更有乐趣,节约时间、解放体力,甚至未来机器将替代人类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劳作,这个场景令人憧憬。

  智能≠智慧

  不应恐惧人工智能,但要有意识地关注可控性

  记者:我们需要担心人工智能吗?

  郑能干: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大众的观点比较富有想象力,但有时过于悲观,有时又高估了人工智能。专业人员的看法可能更为客观、理性: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是推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有益力量。

  张亚勤:“智能”和“智慧”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人类脑力的延伸,后者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所特有的优势。作为无机物的机器想要达到智慧的层次是很难的。不过,让机器模拟人类的情感和表达既有可能,又有价值,情感计算也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茁壮分支。对于人工智能,我们不应恐惧,但要有意识地关注其可控性。和其他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技术一样,只要确保相关研究不会走上歧途,就不至于产生大的恶果。人类智慧造就人工智能,所以最终人工智能还是要为人类所用。

  在应用层面,当“智能+”应用趋向成熟时,比如无人车、智能家电等成为主流,就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王小川:大家觉得机器无所不能,但其实目前它只是在局部领域解决一些前人有经验的事情,也可以做得比人更好,但对于更广泛的领域,仍然缺乏能力。和担心人工智能相比,我们更应该去拥抱人工智能,去勇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峰。之所以强调此次人机大战的启蒙意义,是因为作为一次标志性事件,它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和发展的可能性,让研究人员和公众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的理解。(记者 余建斌 丁 汀)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