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汪洋:他骨子里没电影不行

2016年04月13日10:2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汪洋:他骨子里没电影不行

  汪洋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第二任厂长,在任35年。在他的领导下,北影厂摄制了《祝福》《红旗谱》《小兵张嘎》《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等一大批中国电影史上的红色经典之作,奠定了北影厂在新中国电影业界龙头老大的地位,他本人也赢得红色电影“大亨”的美誉。

  提起汪洋,中国电影界的人没有不敬重、崇拜的。他有机会当官,可他自诩“自己不是帅才,而是将才”。他记住周恩来总理的话,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在纪念汪洋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汪洋的女儿汪林立和儿子汪冲。

  把孩子“扔”到最艰苦的地方

  谁都知道汪洋特别能干,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电影上,把北影厂搞得红红火火,但对家人却难得照顾周到,尤其对自己的孩子简直就是“散养”。

  汪洋的女儿汪林立是家里的老大,小时候一到周末就常常跟着父亲到拍摄现场看拍片,或者到样片室看样片,耳濡目染,汪林立喜欢上了电影。“我就是在电影堆里长大的,所有的演员在我眼里不是明星,都是爸爸的同事,爸爸让我们叫他们阿姨、叔叔。因为天天见他们,有的还天天在家里吃、喝、聊天,就跟朋友一样。”汪林立说,她很喜欢电影,当初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父亲坚决不同意。父亲说:“听我的,去学其他专业吧,如果你自己一定要去考,我会和电影学院打招呼,让他们不录取你。”

  后来汪林立想搞影评,汪洋也坚决不让,并且把她想进电影圈的所有门都关上、所有路都堵死。跟电影沾边的事,坚决不让孩子干。最后汪林立只好学了建筑专业。

  汪洋有4个孩子,没有一个是干电影的。汪洋的大儿子汪洪学习特别好,考上了北大,但眼睛不好,毕业后,汪洋楞是走“后门”找到王恩茂和王震,把大儿子送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时北影厂刚刚拍完《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汪洋觉得新疆是最艰苦的地方,他的儿子就应该到那里学习和劳动。汪洪在新疆一待就是20年,在那里专心教书。

  汪洋的小女儿林珊从小学芭蕾,后来脚崴了,就转而学医,一毕业就被汪洋送到西藏,在最基层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一去就是10年。他对小女儿说:“你学医干什么呀?不就是为了给最基层的普通百姓办事嘛,在大城市医院干什么呀。”

  现在很多“星二代”都在“星一代”的庇护下成长、发展,当年汪洋却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到那么远的地方去锻炼。这种做法看似有点残酷,甚至很难理解。

  “我爸爸对子女就强调一点,要有技术,要学技术。”汪林立说,“我父亲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真正地为最基层最穷的人服务。”

  培养了一批电影人才

  汪洋让自己的孩子远离电影,但作为北影人的伯乐,在任期间,他培养了一大批电影人才,其中就有闻名遐迩的北影“四大帅”“四大摄影”“四大美工”“四大制片”“四大创作集体”。

  仅以“四大帅”来说,即指四大名导演,他们是《白毛女》《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的导演水华,《野猪林》《小兵张嘎》《青春之歌》的导演崔嵬,《红旗谱》《边城》《骆驼祥子》的导演凌子风,《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的导演成荫。

  无论是名导、名摄影师还是“四大美工”“四大制片”,个个都是大能人,身边高手云集,但能让他们都有用武之地,各展所长,在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才能上,汪洋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北影人最熟悉汪洋的两句话,一句话是拍板时说的:“好吧,就这样了吧!”不管纷争如何激烈,只要他这样一说,就一锤定音了;另一句话是出问题时说的:“这事我负责,不是我直接管,我也有责任!”

  所以,35年间,北影厂在他的领导下,拍摄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部合拍片(跟法国合拍的《风筝》),第一部彩色立体故事片……这期间,上级领导有意让汪洋担任更高职位的领导,但他没有去。汪林立告诉记者,当年第一批献礼片出来以后,周恩来总理接见汪洋等人,总理拍着汪洋的肩膀说:“中国需要你这样的电影事业家。”

  《小花》的导演黄健中记得,汪洋当时说过:“我这个人不想做官,总想干点事业,为艺术家、为党多留下不朽的著作。”

  时至今日,电影业界的人,尤其是北影人,一提到汪洋,无不动容。

  完全融在了电影里

  汪洋18岁到上海,李公朴推荐他到当时颇负盛名的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做实习生,之后开始接触电影。淞沪战争爆发,他从重庆辗转到延安,加入了艾思奇、柯仲平、刘白羽等人的中国文艺家协会。后来,毛泽东主席派刘白羽、汪洋等人陪同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驻华使馆参赞卡尔逊将军深入华北敌后战场巡视。3个月,他们走遍了八路军领导的主要战场,见到了贺龙、聂荣臻等人,汪洋用毛泽东特批的20多卷胶卷拍摄了大量敌后军民抗日斗争的照片,后来遴选了200余幅照片在延安举办摄影展,对此毛泽东亲笔题词“华北还是我们的”。

  不久后,早已欣赏汪洋才干的聂荣臻把他调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任副社长,后来又派他搞电影队。“当时,没有器材,没有胶片,什么都没有,我爸爸到东北找到彭真、田方那取了胶片、取了器材,经过敌人的封锁线回到华北,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汪林立说。

  汪洋拍的第一部新闻片《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是有声纪录片,后来拍了“解放石家庄”“土地改革”“七届二中全会”等影像资料。“这些影片有动画、有雕塑、有音响、有字幕。七届二中全会的资料现在被引用得最多,当时我爸爸就找了两个摄影师,门前一个,门后一个,把整个会场内外情况全部都拍下来了。新中国成立,我爸爸还参加了开国大典。”汪林立说,“这些情况,父亲很少跟我们说,都是我退休以后跟父亲接触更多,尤其父亲病了以后,我们天天跟他聊,后来才知道他跟中央领导有多熟。”

  汪洋的家经常是高朋满座,有时候,一拨人还没离去,一拨人又已经进门。对这些场景,汪林立、汪冲都早已习惯。除了工作,汪洋也极会生活。“我父亲养热带鱼,养过一对黄莺,我们家还养鳝鱼,当年谢铁骊没事就来,他们老哥俩儿用专门的刀具做鳝鱼。”汪冲回忆道。

  “我妈妈不会做饭,她是部队出身,一辈子吃食堂,我爸爸有几套绝活,我们‘汪家菜’比较有名的是‘汪家鱼’。”汪林立说,“我爸做鱼汤一定是放7颗花椒,多一颗不行,少一颗也不行。他做饭也是有板有眼的。”

  汪冲曾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了10年,汪洋探亲去看儿子,3个月时间,每天雷打不动看两张电影光盘。汪冲说:“他骨子里没电影不行,到了这种境界,他融在了电影里面。”(李彦)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