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成语、谜语到古诗词 央视在下怎样的一盘棋
《中国诗词大会》自今年大年初五在央视一套开播后,已经接连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汉字、成语、谜语之后是诗词,央视这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到底的节奏!
《中国诗词大会》和之前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一样,都是央视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文化类节目,但相比较之前的三档,它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百人争夺诗词擂主 掀开文化类节目新面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节目也不止要有眼前既定的形式,还要有新颖的结构。与之前央视的几档文化类节目有所不同的是,《中国诗词大会》在竞猜的环节中,增加了竞技性:每场比赛都有106位选手参与。其中五位挑战者,先与百人团同台答题,总分最高的一位,与上期的擂主进入到“擂主争霸赛”,争夺本场擂主席位。
在这样的百人大战中,会迸出怎样的火花?
首先,100多位选手年龄、国籍、职业各不相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和诗词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有趣故事。
百人诗词达人团大致可以分成三种:1、真正懂得并且喜爱古诗词的人,这一群体才能算的上是竞答的真正参与者;2、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并很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这样一组特殊的群体的存在,难免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汗颜;3、还有一类话题制造者和鸡汤灌输者,他们的存在,明显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节目的娱乐性而已。
第一场比赛中首位登场的7岁小女孩李尚荣,小小年纪便“熟读唐诗三百首”,虽然年龄小,但是活泼中不失沉稳的性格让李尚荣在舞台显得非常从容,而且还现场唱起了偶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当主持人董卿问她为什么开始喜欢李白,后来却换成了杜甫时,李尚荣的一句“因为他太调皮,而且又爱喝酒”,有趣童言,引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就连两位点评嘉宾也被小姑娘的幽默逗乐了。
俄罗斯的小伙子大卫在舞台上对于中国古诗词对答如流的表现,估计让不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汗颜。看到大卫的表现,你是不是也准备再次翻开被遗弃在角落的唐诗宋词呢?
点评嘉宾幽默解读 让诗词离我们更近
节目中,点评嘉宾的表现,赢得许多网友的“点赞”。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在解释红豆为何在中国代表相思之物时,背景音乐很恰当的铺垫上了王菲的《红豆》,让文化气息浓厚的节目很顺利的融入了娱乐的元素,自然不做作且恰到好处。
另一位点评嘉宾,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解读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说到:“闻到那稻花的香味,也会让人想起周杰伦的《稻香》。”全场观众再次爆笑,而董卿接着调侃康震:“您不来一首吗?”把节目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引得全场欢呼不已。
最有娱乐精神的,要数第二期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解释“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中,’空忆谢将军’中的‘谢将军’是谁?”这一道题中,郦波戏说了一回:“李白是谢家铁杆粉丝,所以晚年住在南京。杜甫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晚年杜甫草堂靠武侯祠近点,这都是粉丝追偶像的行为。”
这样看来,是不是一直被我们尊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诗词,被我们玩坏了呢?当然不是!新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也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但前提是在不伤大雅的基础上进行,这点导演组把握的很准确,给导演组点个赞!
花样出题 让文化类节目贴上综艺标签
你画我猜的形式,是综艺节目里的常见桥段,但在文化类节目里还是比较少见。《中国诗词大会》中,点评嘉宾康震老师画画让选手猜词的环节,让节目瞬间贴上了综艺的标签。节目中,急性子的陈更就将康震画的一架马车、一片红彤彤的枫树林”所呈现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猜成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立刻让现场紧张的答题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中国诗词大会》把这种娱乐的形式植入到节目中,让观众思考的心绪也被画作带着走,增加选手答题难度的同时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想用现在流行语问一声:导演组,你们这么厉害,你们家人知道么?
汉字、成语、谜语再到诗词,央视将文化进行到底
从汉字到成语再到诗词,央视对于传统语言文化方面的推广可谓是层层深入、不遗余力。
从汉语言文字的基础单位汉字开始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逐步过渡到成语,于是有了《中国成语大会》以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视为民间语言艺术的谜语,于是在每年都会推出《中国谜语大会》,再到一直被奉为国之瑰宝的中国诗词,一步步走的稳健,波澜不惊,但是深得观众的喜爱,从豆瓣评分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分别保持着8.4分以上和9.2分以上的好评就能看出,毕竟节目内容是每一个中国人熟悉但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以文化综艺节目为载体,通过选手比拼、嘉宾点评等模式,普及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领会中华诗词的文化精髓。
表面上这是帮助14亿中国人重温传统文化的节目,但把格局放大了看,这档节目实际是上既中国人了解和重温中国古文化的渠道,也是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渠道,节目在无形中又打开了一扇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窗口,也有文化评论人表示:“相较于成语,语言凝练、章法绵密、情感充沛、意象丰富的诗词更具有传递思想和抒发情感的功能,诗词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是饱含汉语文字的特有魅力。”在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对于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虽然节目大致主体环节是一来一往的竞答形式,但是蒙曼与康震对于古诗词的内在含义的介绍,对诗词中典故的讲解以及从不同角度,比如哲学、艺术等来解读诗词,为节目的文化推广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选手答对多少题,赢得多少分,这对于看节目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节目的刺激,让观众再次翻看身边的唐诗宋词,重拾传统文化,就像当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那样,边看节目边跟着写,这次是边看节目,边跟着重温古诗词,让传统文化“穿越”回现代,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节目中主持人在与选手之间的互动,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与百人诗词团之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或令人思考或令人捧腹的点,也令节目趣味性更上一层楼。
想一想这些最终目的,还真是操碎了导演组的心呢。默默的问一句:导演组你们这么厉害,咋不上天呢?
中华传统文化可挖掘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少真人秀制作公司与其花大价钱在国外买版权、消费明星隐私,还不如从我们自己身边的内容着手,挖掘民族的深厚文化,从中寻找滋养我们中国人的内容。如果真需要开发和孵化IP,传统文化绝对是个常玩常新的大IP。
同样是与诗歌有关的文化节目,如果说《中国诗词大会》是“猜”诗歌的话,那么四川卫视的《诗歌之王》则是“唱”诗歌,而且一个是古诗词另一个是现代诗词,尽管诗歌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但两种诗之间存在着很微妙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借鉴,后者是前者的传承和创新。
如何让诗歌文化重回大众视野,这是资深文化节目制作人韩骄子一直在积极思考甚至有些“绞尽脑汁”的问题,然而思考的结果便是在央视1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现在每周六在四川卫视播出的诗歌文化类节目《诗歌之王》。
与《中国诗词大会》单纯的答题形式不同的是,《诗歌之王》加入了跨界混搭的节目模式,让“诗”“歌”在平行时空里重逢,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一场有关现代诗歌的复古风潮。在动辄就贴上“创新”标签的文化节目领域,在《诗歌之王》的制作人韩骄子却把节目创意说得格外接地气,“我们不创新,只是找寻诗歌原有传播载体的搬运工。”
在韩骄子看来,文化类节目如果一本正经地端着,肯定会招致观众反感;而过度娱乐化,又失去了文化节目本来的意义。“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跨界和综艺化探索、过渡都是明智的选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节目亦如此。作为一档新节目,尽管观众再喜欢,它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因为时长关系,而缩减了一些选手应该可以称得上是精彩的竞答环节,毕竟“不完整播出”会造成节目内容上一些的缺失,而且会影响观众的观看情绪。选手介绍的内容环节和才艺表演所占比例也略多,毕竟才艺只是锦上添花,百人团和选手的答题才是重点。
面对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国诗词大会》的到来,无疑给所有人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当下浮躁的社会如何诗意的生活?《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可以作为将来文化节目的参照,引入竞技性,集娱乐性和文化推广性为一体,结合恰当的节目形式,继续让中国传统文化节目“波澜不惊”但却“万古长青”的存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