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3月下

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李鸿斌  李淑娟  任之梦
2016年04月20日10:24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论文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结合数字化条件下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着重分析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的可行性,从信息安全、社会影响、学术声誉等方面,提出平台建设应当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科技论文;期刊;数字传播;传播平台;制度机制

随着数字化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统纸质科技期刊已不能完全适应作者、读者的多样化需求。[1]253准确把握数字化条件下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建设并完善基于数字化的科技论文传播平台,可以有效提高科技论文的传播质量与传播效率,扩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2]56

一、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的基本特征

数字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融合,催生了数字化传播技术。数字化传播技术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媒体技术,也包括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基于传统媒体而产生的数字传播技术,同时还包含微信、微博等基于手机、网络的自媒体传播技术。[3]过去,科技论文主要以纸质期刊的形式传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依托传播平台实现数字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和优势:

(一)传播迅速。数据以光速呈发散性爆炸式传播,信息从一键发出到覆盖全球,所需时间几乎可以忽略。其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和瞬时性,保证了科技信息的及时性与新颖性。

(二)成本低廉。纸质期刊的印刷、包装、发行等需要相应成本,作者购买期刊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出。而进入数字时代,科技论文的数字传播,使得出版商传播论文、读者阅读论文的成本变得非常低廉。

(三)受众广泛。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移动网络覆盖,人们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正是基于这种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全球网络用户正以几何级数增长,仅在我国,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数已达4.07亿,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4]终端用户的广泛性,进一步提升了科技论文传播共享的社会价值。

(四)携行方便。一篇科技论文,当它以纸质形式出现时,可能是几页、几十页甚至厚厚的一本书,而当它以电子数据形式出现时,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轻的移动终端,就可以储存海量论文和繁多信息。磁介质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为科技论文的收藏、携行和利用等提供了便捷条件。

(五)查阅快捷。从传统纸质期刊中查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字化条件下,随着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作者姓名、关键词、发表时间、作者单位、基金资助等多种方式的单一运用或组合应用,实现论文信息的模糊/精确查询,提升了科技论文的检索效率和利用效益。

二、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一)建立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顺应了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

互联网的快速扩张,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5]49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的优势,建立全新的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可使科技论文以txt、word、pdf、jpg、ftp等多种形式快速传播。该平台的建立,既顺应了期刊与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又丰富和完善了科技论文的传播途径。

(二)建立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适应了人们全新的阅读习惯

当前,手机阅读、网上阅读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改变,对信息传播的途径、方式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可使科技论文在内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快速传播,易于被读者广泛接受。读者在网上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平台特有的信息发布传播模式和即时通讯功能,在“朋友圈”中转发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论文并加以讨论交流,这种基于好友推荐的网状扩散,也为科技论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科技论文发展空间。

(三)建立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满足了知识产权的时限要求

科技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时间先后,已成为判定成果权属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实现科技论文的及时发表和预先出版,可以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公布研究成果,更好地明确成果的权属。同时,依托该平台实现最新科技成果的及时发布,也有利于其他同行及时了解科学技术的进展和相关信息,使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地服务于人类发展与科技进步。

三、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下,从非盈利性的图书馆电子库到各种科技期刊杂志的网络版,数字化的科技论文快速共享途径多种多样、不一而足。[6]309如何打造鲜明特色,赢得读者关注,已成为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必须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始终关注传播平台的信息安全

一篇科技论文,通常包含某一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沿、方法手段、最新突破、应用实践、经验教训等内容。这些论文,有的内容是需要控制知悉范围的,有的内容是暂时不能对外公开的,有的内容是不能系统披露的,如果处理不好、把握不准,就可能带来巨大损失,甚至损害国家安全。在我国期刊史上,已有过无数次的惨痛教训,造成了许多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危害。[7]确保数字化传播平台的安全性,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增强广大作者的自律意识。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论文中的相关信息是否属于保密范畴,相关数据和技术细节如何披露与保护等,作者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时,必须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自律,不能盲目追求论文的首发性,不能为了“搏眼球”、提高论文命中率而忽视论文技术内容的安全性,更不能增加涉密敏感信息。二是要健全保密审查制度机制。目前,高校科技论文的保密审查,一般都是由作者撰写,然后送导师或教研室领导审查,再送院(系)保密委员会审查,最后由学校保密委员会审查并出具证明或结论。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导师(教研室领导)审查签字后,其后的各级审查一路绿灯,缺乏实质性审查把关,保密审查流于形式。二是有的单位对科技论文的密级审查、内容甄别等,只停留在行政线的过程把关,缺乏同行专家技术线的内容把关,造成因噎废食现象发生,一些优秀科技论文不能发表、不敢发表或不愿发表,制约着科技论文的有效传播。按照“供稿用稿双把关”的原则,健全科技论文保密审查的制度机制,已成为科研单位和传播平台都应关注的一个共性课题。三是要加强传播平台的安全防护。木马程序、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攻击等,使网络信息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切实加强网络防护,既要确保平台的自身安全,也要关注读者阅读和下载文献资料时的安全,始终为读者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服务。四是要保持相关信息的可靠追溯。要采取数字签名、超文本链接等技术,实现对科技论文共享路径的管控,始终保持科技论文相关信息的确认与追溯。[8]91这既是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对传播平台使用权、传播权等的认可,更是对科技论文共享发布者的有效监督。发挥好这种“多刃剑”作用,有利于作者、读者和编辑、平台等共同努力,切实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不断增强传播平台的学术权威

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坚持质量为王、内容至上的品牌战略,始终推送优秀科技论文,始终保持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权威,是科技论文数字化传播平台在网络星空中“永不坠落”的唯一出路。一是要担起传播平台的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专家审稿、同行评议等严把论文质量,不搞唯利是图,不搞给钱就发,不搞人情至上,不给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科技论文以发表机会。始终坚守学术净土,努力维护传播平台的学术声誉,切实担负起传播平台的社会责任。二是要提升科技论文的质量水平。紧紧围绕学术前沿,系统进行专题策划和组稿约稿,集中刊登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逐步提升传播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利用信息检索等技术手段,建立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严肃惩处伪造、抄袭、拼凑、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增强学术道德,净化学术风气,压缩低劣论文的生存空间。三是可尝试科技信息的定向推送。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同一篇论文对于不同读者而言,有的可能如获至宝,有的可能视为垃圾。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多种技术,综合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职业特征,并通过邮箱、博客等多种方式,及时向读者定向推送其感兴趣的科技论文和相关信息,以进一步增强平台活力,吸引作者对平台的关注度,提升读者对平台的认同度。

(三)要努力维护传播平台的学术声誉

借助数字化技术和传播平台,科技人员可以通过矢量图形、三维图形、立体动画、声像视频共存的多媒体整合表达形式等,更加全面地表达和传递学术思想、科学模型和形象思维过程。[6]数字化传播平台在增强表达方式的生动性、直观性、活泼性的同时,还必须始终关注科技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学术性、规范性和可读性等突出特点。一是体例结构要体现严谨文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在题名、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各个部分,都应严谨规范。二是逻辑推理要体现严谨学风。要基于大量真实而充分的论据,进行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和系统论证。论点不能偷换概念,论据不能捕风捉影,论证不能模棱两可,要通过缜密细致的推论,使论文的主要论点、作者的主要观点为读者所接受。三是编校工作要体现严谨作风。科学组织文本内容与多媒体组件,全面准确地表达科学思想与科技成果。严格遵循国家关于科技论文的相关标准规范,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等编辑流程,努力提升编校质量,切实减少编辑差错。通过编辑队伍的细致工作,努力为读者奉献精美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1]龙秀芬,吴惠勤,曾莉等.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2]王桂红.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5(1).

[3]王宏,陈小申,张星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宽带用户规模居全球首位[DB/OL].腾讯新闻,2015-01.

http://news.qq.com/a/20151029/036186.htm.

[5]贾桂林.加强互联网的新闻宣传[J].群众,2000(7).

[6]李志民,万猛.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分享与多维表达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5).

[7]在职研究生双证科技泄密渠道多,科技保密工作制度不健全分析[DB/OL].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5-05.

http://www.eduei.com/shuangzhengzaizhiyanjiusheng /11957.htm.

[8]黄先蓉,王志刚,林姿蓉.科技论文网络共享的版权保护原则[J].图书情报知识,2010(3).

(李鸿斌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李淑娟系该编辑部编辑;任之梦系该编辑部助理编辑)

(责编:王妍(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