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党员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以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为例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张“红色手机报”,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创新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开启了一种“普照模式”的党员教育,有效克服了新形势下党员队伍频繁流动、大量党员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等难题,成为传统党员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新媒体;党员教育;手机报;普照模式
重视党员日常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在社会利益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的当下,加强党员教育,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廓清思想迷雾,淬炼党性信念,匡正价值引导,确保党员与党同心同德,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考验,也是党员教育职能部门不断思考的现实课题。
经过90多年的发展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三会一课”、专题教育、集中轮训等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拓展现代远程教育、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补足党员精神之“钙”和提高党员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固有的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党员教育工作也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载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让党员教育更方便、更及时,让教育覆盖更广、实效更强,各方都在积极地思考探索。
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以下简称“手机报”)的诞生,犹如浩如烟海的电子传媒中一道独特的风景。2012年7月1日开通以来,其在党员教育模式上做出了种种有益探索,逐步成为广大党员喜欢看、离不开的学习平台、交流平台、服务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一、“普照模式”催生的手机报编辑特点
手机报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党员教育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常态化的党员教育往往从上到下,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总支—支部—党小组—党员的链式流程。这种“链条模式”在传递党的声音、保证党的统一意志上层层推进、层层强化,在大规模党员教育尤其是历次党的集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然而面对地域、周期的制约,“链损”也不可避免,一个环节态度不积极或者学习不够,教育传递就可能产生误差,甚至变成层层弱化。
手机报则是这种“链条模式”党员教育的有益补充。它是一种“普照模式”的党员教育。党员不需要正襟危坐地集中在会议室或者教室里心无旁骛地学习听课,可以在地铁、公交、餐桌,可能是边排号、边聊天的同时来阅读学习,所以从它的架构和编辑上,都要符合掌上阅读的特点,突出的是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条分缕析栏目化。“掌上党校”的运行方式是每日一报,一般每个工作日发送。内容编排上充分贴近手机的传播特点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栏目为中心,形成骨干架构。开设要闻简报、国际掠影、组工动态、警示教育、国学经典、跟古人学哲学等多个固定栏目,并不断配合党员教育的阶段性任务推出非固定栏目。三年多来,随着对办报宗旨和党员需求的深入把握,逐渐形成了N(固定栏目)+X(非固定栏目)的编排格局,每期分视野、学养、生活三大板块推出10个左右栏目,每条信息百字左右,并配2—3幅图片。
长期、固化的栏目化传播策略,逐步形成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心灵默契,不同的栏目就是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这样,在标题的处理、背景的介绍上,就可以简而又简。比如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人民日报》主题+副题+提要共188字,共产党员手机报只有“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11个字,但以少胜多,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量。
二是言简意赅微评论。党课不同于微信公众号或者一般性的手机报,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表明立场,评论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手机报在评出精彩、评出影响上下了一番功夫,设置了“手机短评”“微分析”“热点快评”等多个评论栏目,并配合消息、专题等同步推出,既能深化对信息的认识,又能引导舆论。
比如,2015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4岁的生日。当天手机报摘编3位被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心得体会,配发“小编点题”,以这种“微社论”形式,呼吁广大县委书记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奋力投身党和人民的事业。同时,又推出“七一热评”,号召广大党员牢记历史使命,锤炼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品格。两篇文章加起来不过430字,却由点到面地把先进典型的意义、作用和内涵扩展开来,教育启迪了广大党员。
三是化整为零系列化。手机屏毕竟不适合长时间观看,既不方便也不符合用眼卫生。但是一些内容繁复的国家大政方针,又必须及时推送给广大党员,手机报采取了系列化的方式。比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除了及时推出“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速递”栏目,更连续推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十大亮点”栏目。用相互独立的一天一条的方式,把政策亮点“和盘托出”,既不削足适履地过分压缩,也不因文害义地删减,保证了内容的完整、准确,阅读接受的方便、清晰。
二、“红色手机报”的内容把控方针
作为一个重要的党员教育平台,手机报已被很多党员看作是中央层面面对全国党员教育的一个权威窗口。每期电子报一旦编辑发出,就能分分钟内,从全国党员教育最高平台直接飞向数千万手机终端,瞬时到达党员目标群体。传统报纸那样的回收销毁、网站那样的后台修改都不可能,一旦有导向偏差或报道失误,影响面之恶劣,后果之严重都不堪设想。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以最严格的标准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必须遵守更严格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文化标准,必须比一般社会化、商业化的手机报、网站、自媒体,底线更高、品位更高、要求更高。
始终要坚持手机报姓“党”,这是一条绝不动摇的办报方针。任何时候共产党员手机报都要鲜明扛起党的旗帜,积极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与呼,确保中央声音迅速传达、直送党员手中。具体在内容把控上,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重大活动第一时间反应。在手机报的重要栏目中,“要闻简报”第一时间摘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和指示,“时政快讯”及时发布党中央、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的重要新闻,“党建要闻”则把党中央、中组部对于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及时传递给广大党员。比如,2014年10月20—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10月24日,手机报推出11条信息,其中与四中全会有关的有4条。
重要政策第一时间关注。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印发,这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和指引。手机报迅速开设了“从严治党面面观”栏目,接连刊发《坚持把政治纪律排在首要位置》等十篇短评,全面阐述了条例和准则发布的意义、内容、特点、原则,每篇虽两三百字,却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堪称是对党员一次有效的准则和条例学习辅导。
党性教育细水长流不断线。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是当前党员教育工作的立足点。为此,手机报一方面精心摘发党的重要理论成果,如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先后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谈改革(反腐、军事与外交、理念、民生、学习、党建)”等栏目;一方面通过 “党史上的今天”“抗战歌曲背后的故事”“践行‘三严三实’好故事”等栏目,不断挖掘党史上和当下鼓舞人心的小故事,激励广大党员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典型示范看得见学得了。手机报坚持深入基层、学习基层、推动基层,积极推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一线的生动经验和优秀典型,为党员干部提供交流借鉴。如设置“组工动态”栏目,经常性反映基层组织工作实践中的动态亮点;设置“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栏目,推出了一批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创新做法;设置“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栏目,推介了像村支部书记彭云、公交车驾驶员杨苗苗等一批群众身边的优秀典型。鲜活的案例、丰富的资讯,使手机报成为党员干部的“掌中宝”和“活教材”。
文化熏陶潜移默化。文化具有化育人心的力量。党员教育不能一味高大上的“硬”消息,更需要一些喜闻乐见的“软”文化。立足于加强廉政教育,手机报开设了“历史上九大亲民官”“古代九大贪官”“廉政史话”等栏目;立足于开拓党员视野,开设了“军事博览”“科普知识”“行走天下”等栏目;立足于提升党员文化修养,开设 “国学经典”“佳作欣赏”“读书荐书”等栏目;立足于服务党员生活,开设了“生活常识”“健康养生”“夫妻之间”等栏目。在春风化雨间,收到了教育党员、引导党员的目的。
三、“普照模式”传播优势的实现路径
“普照模式”可以有效克服新形势下党员队伍频繁流动、大量党员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等难题,大江南北、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只要是党员都能同时接收、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但“普照模式”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体现突出的传播优势,运用不好也会让“掌上党校”受到冷落。作为一份内容严肃,以教育引导党员为使命的“红色手机报”,怎样能让普通党员喜闻乐见,怎样让它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绝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顺应这种传播模式的创新,手机报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上不断探索,在实践中闯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径。
善调众口,让同时接收能落地。手机报省去了中间环节,信息直送党员手中时,原汁原味、不打折扣。但这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克服众口难调。8700万党员,党内职位有高有低,学历履历千差万别,地域天南海北,从青春学子到古稀老人,还有性别、兴趣爱好、职业等的差距。对此,手机报采取的是集纳式策略,以专为特色,以多为手段。紧紧咬住党员的受众群体定位,最大限度扩展信息量和信息包容度。比如,精心甄选党员关注的国际国内要闻,多方荟萃党员工作和成长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并辅以图片、漫画等元素,内容丰富、定位精准、风格活泼,对广大党员来说,可谓“一报在手,应有尽有”。
开门办报,用双向互动聚人气。互动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也是增强读者粘性的最突出手段。受教育手段和教育载体的制约,传统的党员教育往往是从上到下单向道进行,而受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影响,受教育者已经不愿意再轻易地接受灌输性教育,而是要求互动和交流。手机报坚持开门办报,不断增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党员可以在“回音壁”中对栏目设置提出意见建议,可以参与热点话题,发表个人观点,可以在“七一”“十八大”等重要节点抒发个人情怀。广受党员读者欢迎的“每周问吧”栏目,每期会从参与者中抽取2名幸运读者并赠送杂志。这种线下和线上的互动,虚拟和实物的融通,让很多党员都能感受到手机报就是实实在在的,就是中央党员教育部门的化身。有的幸运读者收到赠品后,把相关的公函信封和赠书都作为永久的纪念品珍藏下来,引以为豪。这样,一个幸运读者,往往能带动影响身边一批党员成为手机报的“铁粉”,不断扩大手机报的粘性和影响力。
平等交流,让学习教育入心脑。传统的讲党课,是一种从上到下的俯视,而手机报却是一种平视的语言风格,使各类受众都能入耳入脑入心。传统的党员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更加规范的话语体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规范、严谨和精准。但放在新媒体上,难免显得高高在上,甚至可能引起反感。手机报在语言的把握上,一方面突出时事化、事件化、观点化,简练地传递党和国家的大事要情、方针要领;一方面注重语言的通俗化、故事化和口语化,轻松活泼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作为党的媒体,要通俗不低俗、更不恶俗。一些不规范的网言网语,调侃性、恶搞性的网络词语在这里都坚决不出现,保障了平台的严肃性、权威性、庄重性。
当然,手机报作为新媒体的终端,也有自身的缺点亟待克服。比如,传播和发布的节奏频次还不够及时;内容仍以图文为主,缺少声音、影像等媒体形式,视听效果一般;互动性虽有体现,但仍有待加强等等。
随着新媒体变化日新月异,党员教育领域不断涌现新的媒体平台,如“共产党员微信(易信)”“帅帅职场屋”等公众号,“我是党员”“党员驿站”等APP,界面更时尚,互动更及时。有人借此提出,手机报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对此,笔者个人认为不会。
《党章》规定,党员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党的基本知识的义务。一定意义上,手机报是给全国党员定期分发的学习材料。作为一份“空投”的党员教育学习材料,手机报带有半强制推送性质,它强调的是党员的学习义务。某种程度上,它更像相关职能部门紧急推送的“燃放鞭炮提示”“交通信息”“放假通知”等群发短信。因此可以说,手机报与微信、APP等需要党员主动关注的新媒体定位是有差异的、各具特色的,不可能相互替代。
(作者系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部副主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