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中的高端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部校共建模式探析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正式签约挂牌一年多来,在部校共建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立足高等新闻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从智库建设、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部校共建的经验,并尝试提出部校共建深入推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部校共建;高端智库;人才培养
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是一项强力推进高校新闻传播教研改革与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是适应新闻事业改革发展需求的重大举措。2014年4月,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正式签约挂牌。一年多来,双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高端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探索出校部共建的有效思路,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以推进新闻教育改革创新为宗旨,率先进行共建新闻学院的新尝试
推进部校共建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强起来,关键是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强起来。对新闻战线来说,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建强新闻队伍。为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现场会,全面推进部校共建工作。
部校共建的根本动力和助推是推进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创新。光明日报社的社训是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贡献。长期以来,《光明日报》敢于直面社会问题,保持现实针对性,以问题为导向,刊发的一系列重要文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参与了自52年起至今的几乎所有立法。从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政法大学的学者们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四中全会确定的“依法治国”主题,都为双方共建提供了指引和契机。经过周密协商和组织准备,2014年4月29日,光明日报社在中央媒体中率先签约,在北京举行了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签约挂牌仪式。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教授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国家、社会、媒体的发展都是一日千里。‘部校共建’这样的结合让原本只存在于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升级为实践单位、理论研究、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这对应对现在层出不穷的媒体问题大有益处。”
二、以推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目标,努力打造高端智库平台“明政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充分发掘共建双方的学术优势与人才资源,为新闻改革与传播事业发展引进智力资源,为国家决策与治理能力提升提供高水平智力服务,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紧抓机遇,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业界优势,建设了“明政智库”研究院这一高端智库平台,通过课题研究、舆情调研、咨询服务,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2014年10月26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明政智库”承办的首届“法治中国论坛”暨明政智库揭牌仪式在京举行。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建设的“明政智库”同日揭牌。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等多位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从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政府、依宪执政、确立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制定良法、党内法规建设等角度,对四中全会精神进行深入解读。
2015年11月1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明政智库”承办的第二届“法治中国”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十三五规划’与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社会建设”为主题,针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对我国未来五年的全面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整体布局,与会专家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和“依法治国”这一议题,从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社会建设等不同角度,广泛深入探讨、阐释了“十三五规划”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
三、以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分步骤推进“五个共建”全覆盖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以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共建管理机构”“共建精品课程”“共建骨干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究智库”的要求,结合《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的优势、资源与需求,分步骤推进“五个共建”全覆盖,在多方面初步呈现枝繁叶茂的景象。
1.专业与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按照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术高地。
为切实加强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升学院的学科竞争力,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申报并成功获批“政治传播学”博士点,并于2015年底启动博士招生工作。2015年,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顺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将于2016年开始招生。
2.队伍建设和交流任职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工作要求,一年多来,包括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徐华西在内的20余位优秀编辑记者和部门主任、记者站站长,陆续为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现代媒介概论、新闻文本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伦理、媒体融合等10多门课程中的20多个专题讲座,并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赴报社进行实地参观和座谈。“这是我学新闻传播学近6年来听过的最好的一堂课”“《光明日报》老师的讲座让我真正产生了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向往与尊重感”这些来自学生听课后的感受表明,在共建教学团队的参与和推动下,新闻学专业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显著增强。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一次性成规模地从光明日报社聘请10位部主任以上高级记者、编辑担任校聘兼职教授。从2015年5月开始,光明日报社陆续聘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三位副院长和院长助理到重要采编部门担任为期一年的主任助理,双方业务骨干的融合互补正在为共建学院创造新的办学优势,也努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3.学生实习实践
新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习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亟待做出新的调整,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领域尤为凸显。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首批本科生、研究生成规模、成建制到报社各部门进行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实习,学生的实习部门涵盖时政、文化、社会等各个专业领域,积累了宝贵的一线实践经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业务能力。同时,还正在拟定将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建设成为国家级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方案。
四、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效果评价与推荐建议
共建开展以来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对于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学院来说,是新形势下新闻教研和传播实践两端的有效对接,是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双方资源的优势嫁接,是一项多赢之举。
1.对共建一方的中央新闻单位而言,是对队伍建设、事业发展、媒体融合及时有力的支持。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成立“明政智库”后立即在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的第3天,“明政智库”即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个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的“法治中国论坛”,在四中全会精神宣传、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阐释、2015年两会等重大宣传节点上,中国政法大学的学者都以卓越的智力资源对《光明日报》的宣传报道给与了有力支持。
2.共建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院系的传导更加真实自然可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新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化共建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闻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在共建课程的授课与交流过程中,在组织学生们到中央媒体的实习实践过程中,中央媒体工作人员的国家利益、大局观念、国际视野等优势,丰富的采编经验和大量的实战案例,容易感染和打动学生,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新闻后备人才的立身之本、成才之魂和从业之基。
3.共建中可挖掘的资源和空间还很大,也有不少新的课题值得探讨。共建主体必须勇敢试水、推陈出新,同时也需要中央和国家主管部门加强政策指导与政策供给,需要各相关部委关注并给与政策倾斜,需要利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新闻传播学类大学校外实践平台、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博士后基地计划、国家专项财政资金、国家融媒体重点支持资金、智库建设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予以重点扶持。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新闻学博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