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3月下

由《华商报》社会民俗新闻案例切入看新闻民俗学的建构

刘荣庆
2016年04月20日16:25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新闻民俗学是研究大众传媒对富有新闻价值的地域的民族习俗事象报道规律的社会科学学科。”本文由《华商报》社会民俗新闻案例切入,简要介绍了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学科——新闻民俗学的建构,学科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特别是全书的“七个报道原则”“八大报道方式”。建构“新闻民俗学”学科的学术体系是“一桩重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创新;交叉学科;新闻民俗学

新闻民俗学学科的建构

陕西省传播学会与学院联系,提议由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新闻民俗学的学科建构。在中外学术领域,以前没有新闻民俗学这门学科。我面前的这部两卷本、83万字的《新闻民俗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出版。它是我与澳大利亚社会传播学博士刘婷自2003年起,经过约6年时间研讨、撰写的成果。2013年11月,我以《一门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学科──新闻民俗学》为题的论文,在西安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上交流。以民俗学为一个圆,以新闻学为另一个圆,新闻民俗学建构是这两个圆相交融、相重合的部分。因此,我们在全书导论部分开宗明旨的指出,“构建新闻民俗学,第一个要面对的便是为之定性、定位,弄明白新闻学与民俗学各自的探究对象和联结纽带,在两者之间的交叉重合部分寻觅民俗新闻独特运行逻辑”。“新闻民俗学是研究大众传媒对富有新闻价值的地域的民族习俗事象报道规律的社会科学学科”。

今天听讲的主要是学院人文学院传媒系各年级的同学,希望从应用实例上说起,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些。鉴于此,我将题目定为《由<华商报>社会民俗新闻案例切入 说一说新闻民俗学的学科建构》。

按民俗新闻题材分类,有物质民俗新闻、社会民俗新闻、精神民俗新闻、语言民俗新闻。“社会民俗新闻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惯制的松动、疏离、解体,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城市社区)、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行为方式含有新闻价值的变动状态的事象。社会的组织民俗(血缘、地缘、业缘等)和社会制度民俗(人生仪礼、习惯法等)、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所出现的新事态、新变化,都可能包含新闻价值而成为大众传媒报道的新闻”。习俗是相对稳定的、传承的惯制,新闻是事物的运动、变化的信息,我们关注的似乎是不变里的对社会重要的变动性信息。

由分析华县撤县设区消息说本学科的学术性与实用性

下面,我们一块儿解析一下西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纸媒《华商报》2015年10月20日至今天(10月28日)刊发的几篇新闻。

我先举《华商报》10月23日一篇社会制度民俗变迁的新闻《华县将更名“渭南市华州区” 本月中旬已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渭南首个撤县设区的县》。

记者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在导语及消息第2段、第3段里,大致写了题目主标题、副标题所概括的内容。

消息着重说到华县已具备了撤县设区的条件,第4段说华州区的文化个性:“据了解,华县中心县城距渭南市区25公里,总面积为1139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和中国皮影文化之乡,是华县的4张名片。”第5段经济增速:“2014年,华县完成生产总值115.75亿元,增长9.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38元和2.73万元,分别增长12.7%和10.5%。”第6段、第7段城市化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华县积极向渭南中心城市融入,已成为渭南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区域和扩张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华县撤县设区,能缓解渭南现有主城区建设发展压力,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同时今后华县的市政公共设施将与渭南城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也能增加更多的就业创业岗位和发展机会。”

这消息从普通应用新闻学看,新闻要素(五个W)齐全,点明了消息来源,分析了华县撤县设区的必要性。当然,也有一些重复文字应删节,一些关联不大的信息可省略。从新闻民俗学看,这则社会制度民俗变迁的新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撤县设区”的行政建制变革是一种趋势。但自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后,2200多年来的行政建制从汉承秦制至今作为一种社会惯制,是沿袭下来的。而华县变为华州区,毕竟算得农耕文明转变为城市中心的社会经济骤然而更易的里程碑意义,在当代中国并不是一时一地的孤立现象。今天的华州区,仅是从华县变来的么?应当向读者及广大受众交待——这是一个历史地理悠久的地方。早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就曾分封他的弟弟姬友(郑桓公)于郑(今华州区略东)。周幽王在骊山宠褒姒而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前,郑桓公就迁国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与郐(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kuài,音同“快”)之间,郑武公建国都于新郑(位于今河南省中部)。秦在今华县置郑县。554年西魏改东雍州,治所华山(今华县)。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废,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复置,治所郑县(今华县)。元代废而入华州(华州一名由此而来)。后一再更名,清(华州)不辖县,1913年(民国时代)改为华县(华县一名由此)。华州前据华山、少华山,后临泾、渭,左控潼关,右阻蓝田关,历为关中军事重地。一条消息不一定将行政变迁惯制这些写得那么细,但绕道不着笔墨而去,显然存在缺陷。如果采编人员具有新闻民俗学知识,消息就可以写得更厚重、更有中国味儿,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有可读性与亲切感。

由分析华县撤县设区消息可知,新闻民俗学的研究将新闻传播学的根深深扎入中国民俗文化大地,既思考学科的学术性,又思考学科可操作的实用性。

由“妻子98丈夫63”说“七个报道原则”

《新闻民俗学》分为三编、20章、100节。全书除导论对创立新闻民俗学的必要性与学科定位、民俗信息与民俗新闻信息、民俗新闻报道的功能、民俗新闻报道的分类等,开门见山阐释一些重要范畴之外,将着重点放在新闻民俗学的七大报道原则——进步价值取向的报道原则、天人合一的报道原则、以人为本的报道原则、返璞归真的报道原则、突出民俗个性与精华的报道原则、“差异化”的报道原则、移风易俗的报道原则。

在一个小时演讲里,要从理论上诠释七个报道原则,是不现实的。

下面,我仍从《华商报》10月23日同一版面刊载的社会新闻《安康有对少夫老妻 妻子98丈夫63》为例,说说婚姻礼仪变迁与差异化报道原则。我与刘婷在差异化报道原则里提出,“差异化报道方式主要呈现为异乡异俗与异时异俗两类,其哲学本质就是将唯物论的时空观、‘四维’观应用于民俗新闻报道实务。因为,不同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总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为载体,并存在于一定的‘三维’空间环境与‘一维’时间的线性运动状态……在报道中寻找异乡异俗与异时异俗,以发现民俗新闻,显露事件、事实的新闻价值含量,不仅是一个记者新闻鼻、新闻眼是否敏锐的问题,更是一个新闻从业者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问题”。婚姻民俗包含婚姻形态与婚姻礼仪两方面内容。安康市镇坪县敬老院出现的2012年95岁老妇袁德彩与同院比自己小35岁、时年60岁的刘兆民自由恋爱结婚这件事,由于年龄差异过大,而引发受众猎奇心理效应,当地民众与媒体均予关注。新闻价值包含新鲜性、重要性、显要性、接近性、兴趣性诸要素。这对少夫老妻都是当地老实巴交的孤苦伶仃的农民,社会地位并不显要,不像世界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82岁的杨振宁在2004年12月24日与28岁的翁帆(1976年7月出生在广东潮州)结婚那么轰动。2014年,翁帆68岁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岁孙女小杨喜结连理。翁云光原是潮州中国旅行社负责人,已离婚3年。两个人相差50岁,同样引起轰动,约摸是杨振宁与翁帆罗曼婚恋故事的延续。有人排辈份——翁帆是杨振宁的太太,杨振宁是翁父(翁云光)的女婿,翁父就是杨振宁的岳父;小杨是杨振宁的重孙女,翁父(翁云光)是杨振宁的重孙女婿,小杨也是杨振宁的太岳母。碰巧,《华商报》2015年10月26日又登了一条引起轰动的婚俗新闻《84岁默多克恋上59岁名模(霍尔)》,传媒大亨默多克1956年与澳大利亚空姐帕特里夏结婚,9年后离婚;与女记者安娜1967年结婚,1998年结束了31年的婚姻。默多克与霍尔年龄相差25岁,此前,他和邓文迪相差38岁。杨振宁、默多克是世界名人,他们的“翁孙恋”“父女恋”具有打破地域阻隔的新鲜性、显著性特征,而安康这对少夫老妻罗曼史的显著传播效应,主要在于击溃受众欲知猎奇心理——三秦民俗存在一种“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的婚姻俗制,袁德彩、刘兆民的结婚年龄差异同千百年的惯制相逆到了人们难以置信的地步。

《安康有对少夫老妻 妻子98丈夫63》的婚俗报道,从新闻民俗学观察,存在的明显缺陷在于:其一,新闻背景未交待本地婚姻习俗的惯制。一夫一妻在中国公元前三千年的父系家族制时已出现,尔后数千年封建婚礼程序存在了“同姓不婚”“门当户对”“男娶女嫁”“婚后从夫而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习俗;同时,伴随了抢婚、童养媳与指腹婚、冥婚、入赘婚(倒插门)、转房婚(叔嫂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等。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用新《婚姻法》规范婚姻以男女平等、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通过法定登记程序相结合。黄俊耀创作的眉户剧《梁秋燕》,就是因应20世纪50年代新《婚姻法》而出现的艺术成果。经过合作化、公社化的冲击,家世利益疏离,以夫妻关系为家族纽带的复合家族分解为单一家族(一对夫妻加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市场化令婚姻关系处于脆弱的社会环节,离异、单亲比率升高,造成城市普遍存在的“4-2-1”社会细胞模式。“安康妻子98丈夫63”的新闻,并没有顾及整个社会婚姻家庭形态的变迁;其二,《安康有对少夫老妻 妻子98丈夫63》是中国社会加速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过程涌现的现象。该新闻文本对社会婚姻习俗缺乏大处着墨的解析与背景交待,减弱了党政机关与社会公共机构适应时代诉求,对男女婚龄差异、家庭重组的关注与调查研究的责任担当。据报道,镇坪县敬老院院长杨发才说:“那时,刘兆民60岁,我们觉得这么大的岁数了要嫁给比自己小35岁的男人,从情理、常识上讲不合适。”他认为,刘兆民,不识字,曾结过婚。来到敬老院前一个人生活多年,大家担心他哪有能力照顾比他大35岁的老婆。于是院领导和管理员劝袁德彩这门婚事不合适。“劝着劝着她很生气了,一气之下跑到院里三楼上,要跳楼,以死表达自己要与恋人结婚的决心”。杨发才说,看到袁德彩这样,院里商量准备为他们办理婚事,并带他们到民政部门拍了结婚照。2012年7月 27日,袁德彩、刘兆民办理了结婚登记证。“刘兆民手没轻没重,袁德彩根本就经不起他的打,虽是合法夫妻,敬老院是一家人,我们不许他伤害她。”敬老院让两个人暂时分开住。这些文字,用了一事一记、就事记事客观报道手法。但这对少夫老妻偶然现象里蕴藏着一种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婚恋趋势,用通常的客观报道手法将复杂事态简单化了。(注:《华商报》2015年12月29日《63岁丈夫给98岁妻戴钻戒》,报道北京一网民“新觉罗的黑猫”欣赏98岁老奶奶表述“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袁德彩量身定做2万元钻戒的故事。其基点仍在这对夫妻的年龄差异,特别是袁德彩的高寿。)

相比之下,《华商报》10月25日《既然青春留不住曾经的爱人如何面对?》这篇从电影《既然青春留不住》,对大学毕业季等于恋爱分手季现象的分析,则显得具有深度分析的优点。全文由三个插题结构:“校园恋不容瑕疵 一点小事就闹分手”“感情敌不过现实 毕业分手还是坚持?”“分手仍然做朋友 还是相忘于江湖?”大学校园花季男女婚恋出现的问题,其实是难解之谜。《既然青春留不住》的导演田蒙说:“大部分人不联系之前的恋人,是因为不想去面对,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怎么处理过去的感情,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处理方式会不一样。比如人家有很好的归宿,你最好就默默祝福,不要出现在别人生活中。如果对方过得不好,两人都是单身状态,我觉得就应该去陪伴,微笑面对以前干的那些傻事,回首校园恋情不再有任何尴尬。”这只是电影导演对其作品做出艺术解构的无奈劝诫,因为依事态结果上推,并不能解开原因的“结”。

《华商报》10月28日《“小三劝退师”开课 教太太先维情后维权》,是转载上海媒体的,摘要题说:“近期,‘小三劝退师’这一职业迅速走红。据说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小三们’知难而退。10月26日,在上海某婚姻咨询机构内,一个名为‘预防小三,先维情后维权’的太太培训会开幕了,参加培训的40多名太太基本都是公司老总、企业老板的妻子,都曾经历或正在遭遇丈夫出轨的情感困扰及婚姻纠纷。这次培训会就是由‘小三劝退师’们举办的。”其题材也是应对中国当代城市化、市场化大潮冲击富商大贾婚姻风俗稳定性而出现的信息,婚俗生变的社会“软新闻”正成都市媒体不能不注目定瞧的热点话题。

我在这里只举了婚俗报道的一些实例,蜻蜓点水似的涉及新闻民俗学差异化报道原则。其实,七个民俗新闻报道原则广泛渗透于各个领域的采编题材,都很重要。

从受资助9年嫁给资助者儿子,说“八大报道方式”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新闻民俗学的八大报道方式:采风式报道、旅行报道方式、两项对立依存的报道方式、故事讲述的报道方式、“类的样本”报道方式、寻根揭秘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方式、预测性报道方式。

为了便于同学们参与进来,请出来两名同学朗诵《华商报》10月20日《女孩接受资助9年 大学毕业后嫁给资助者儿子》。

由一名男同学串访问记者,一名女同学串接受资助大学毕业后嫁给资助者儿子的李帅。

[对话人物]李帅,女,长春人,25岁。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一年辞职,目前和婆婆一起在长春经营吉盛大同养老院。

[对话背景]15年前,身家百万的刘淑清开了间福利院,开始救助孤寡残障老人、资助贫困学生。11年前,14岁的李帅受到刘淑清的资助,直到大学毕业。如今,刘淑清的百万家财已花光,而大学毕业的李帅接过爱心接力棒,帮刘淑清照顾孤寡老人,并与刘淑清的儿子相恋,今年10月2日成为刘的儿媳。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李帅去年参加培训,考取了中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现在福利院里有孤寡残疾老人和孩子52人,只有5个人是收费的。对于未来,婆媳俩的看法一致,就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受助9年的李帅和老公曾是初中同学。

朗诵完后,请同学们讨论:

1.《女孩接受资助9年 大学毕业后嫁给资助者儿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报道方式?

2.这种报道方式来源何在?

3.怎祥用这种报道方式写新闻?

[朗诵略]

《女孩接受资助9年 大学毕业后嫁给资助者儿子》采用了故事讲述报道方式。故事讲述报道方式来自史传的“述故事”传统,如司马迁用“纪传体”“述故事”。后世的新闻记者讲究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公正地记载事实,其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的职业特征,正承袭了司马迁“实录”的传统。故事讲述报道方式来自民间口承故事传统,中国民间有很多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流传了几千年。民间口头讲述(口头故事或口承故事),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联贯性。各国各地区的民间口头讲述的故事虽然千奇百怪、千差万别,但讲故事这种叙事方式,却给了本国本民族媒体的新闻传播以深刻影响。

故事讲述报道方式的本质在于,用民间故事讲述模式报道新闻,上承祖宗传递信息之不二体式,下合民间数千年口口相传的信息接受习俗惯制,因此,研究以原生态民间故事传播模式报道新闻,其实是一种民族风俗文化的认祖与回归。民间故事讲述的“顺叙”法与故事要素,对故事讲述报道方式便可直接袭用。用故事讲述方式报道社会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新闻故事(形象信息),本质上也是记者探寻不同社会民族风俗文化群落人们灵魂的奥秘。

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是世界新闻学界由来已久的主张,但中国最著名的新闻传播学院的教科书并未将之列入一章一节或一个专题研究或讲授。

研究以故事讲述形式传播新闻信息的学者,在美国还有谢丽尔?吉布斯和汤姆?瓦霍沃,他们给自己的专著取名《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

杰里?施瓦茨作为美联社国内部记者兼编辑,在这家通讯社纽约总部工作了20年,并曾担任特别项目编辑负责指导美国全国的专业记者。他所撰写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辟有“新闻报道与讲故事”专章。该书援引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的话说:“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故事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件事情。当人们对某些事情感到困惑的时候,你用故事来帮助他们解开疑惑。”

我们可以给故事讲述报道下一个定义:它指记者运用民间故事讲述模式,将客观存在的蕴涵新闻价值和深层次情节冲突的事件历程,完整、真实、通俗而形象地叙述出来,用以增强新闻趣味性和感染力的报道方式。

曾任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的德希尔瓦分析现实生活发生的真实事件,提出了讲述新闻故事的四要素:主角、难题、过程、结局。故事讲述诸要素的内含指:其一,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不管对这个人喜欢还是讨厌);其二,通过人物日常行为和对话,对其性格作栩栩如生的刻画,特别是捕捉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精彩谈话,极为详细地描述人物的动作(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以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触觉感受再现故事发生的环境与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其三,主角面对的深感头痛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难题以展开故事情节(过程);其四,巧设结局,提醒读者——故事结束了。

故事讲述报道方式及其要素,是以真实作为存在前提的。真实是故事讲述报道方式与民间故事讲述方式的根本的分界线。新闻故事讲述的报道方式:(一)故事真实而有新闻价值;(二)新闻故事发生与讲述之间的时间差(时效)小(同步传播时间差为零);(三)用大众传播媒体一次性传递信息;(四)有喜欢新闻故事讲述的受众群,故事讲述报道须满足公众民俗心理期待。

故事讲述报道方式在西方还有一种结构模式——先用故事牵住人,华尔街日报体。它又叫“DEE”式新闻结构,因为新闻事实的材料由三大块组织为一体:

第一块“D(Description)”,代表描写,即以描述某人的故事入手,向受众指点一个独特的视角;

第二块“E(Explanation)”,代表解释,即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展开与解释,恰如其分地分析事件或倾向性问题产生与发展的新闻背景,揭示主题。解释前,结构上有一个将开篇人物故事的小主题与全文的大主题联结为一体的过渡段。写好过渡段,引入导语,再展开来叙写(过渡段,即“螺母段”,或称“核心段”,就是说,把开头的小故事如同铁轨与枕木那样拧在全文的新闻主题上,与全文主题珠联璧合);

第三块“E(Evaluation)”,代表评价,以开篇故事主角的话或权威人士画龙点睛的话结尾,令受众领悟全文的新闻价值。

《安康有对少夫老妻 妻子98丈夫63》《女孩接受资助9年 大学毕业后嫁给资助者儿子》并没有采用华尔街日报体。由于时间有限,我已不可能就华尔街日报体举例介绍了。

构建学科的学术体系,“一桩重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建构新闻民俗学学科的学术体系“是一桩重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年轻学者张念贻坦言《新闻民俗学》一书的价值有四:一是对于新闻学传统与现代的启示意义;二是对于新闻学角度与特色的开创意义;三是对于新闻报道深度与精度的探索意义;四是对于新闻报道原则与方式的开拓意义。究其实,一门新学科的成熟需要数代人做创造性的劳作。我很赞成天津学者穆森2015年10月26日在“新丰醉翁博客”留言:“作为交叉学科,其应用范围很广,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刘先生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新闻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结晶,我与刘婷博士只是开了个头。欢迎在座的同学参与进来,学习、应用、研讨。

(作者系资深新闻人,陕西省传播学会专家) 

(责编:王妍(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