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北影节选片幕后故事 突出国际性和北京两大方向
北京国际电影节活动丰富多彩。资料图片
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进入第六个年头,展映环节已经成为电影节的一大亮点。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除了有《流浪的迪潘》《索尔之子》《龙虾》等一流艺术电影佳片云集,更有《异形》《星战》系列套票和比利怀尔德110周年纪念、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逝世30周年纪念展览等。
北影节这些影片是如何挑选出来的?选片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为此,我们采访到北京国际电影节“格瓦拉+微票儿·北京展映”的策展人沙丹和他的助手张耀婷。
问:此次选片的前期准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选片的流程又如何?
张耀婷:选片这件事我们是从去年10月就开始进行了,首先我们会对年度和世界前沿的信息进行关注,然后再开始策划节目。我们先关注的是各大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电影,我们列出单子,交给邀片的同事,这是新片的工作部分。
经典影片的部分我们更侧重策划,我们对一些胶片拍摄的老片的修复也是按专题进行的,比如梦露诞辰90周年,维斯康蒂诞辰110周年。根据对年度的纪念,修片公司来进行选择性的修复,还好各大电影节和修复公司大的关注点都是相同的。
除了不变的经典影片策划,展映的新片在我们邀片工作开始后也会有些新调整。世界上一直有新片,我们不能只关注2015年的,我们是4月开展,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之前进行的,邀片组的同事也会在最后接触到一些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的、受到关注的影片。所以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个片单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是像有机体一样不断生长、调整,从最开始的选择延伸成一个相对崭新的东西。
问:在选片时会考虑自己的喜好吗?
沙丹:说实话,每个策展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我们会选跟当下时间节点有关联又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我们这次选择清宫戏大师李翰祥导演的作品,首先因为本身是有一个重要的节点——今年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90周年,同时他的成长背景在北京,拍摄了很多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电影或者有“京味”的电影,比如《江山美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这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就专门把李翰祥与北京有关的电影带进来。而在整个华语电影历史中,李翰祥肯定也受到一些其他电影导演、前辈的影响,比如1963年他在邵氏公司拍的电影《梁祝》就是受内地电影导演桑弧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响,今年又刚好是桑弧诞辰100周年,这样我们顺势搞一个桑弧的精选,两者就能对比起来,让观众了解其中李翰祥对桑弧作品的借鉴和发展。
此外,桑弧和张爱玲合作过《不了情》和《太太万岁》。《不了情》是陈燕燕主演,陈燕燕凑巧今年也是诞辰100周年,更巧的是陈燕燕也是北京人,我们便接着搞了一个陈燕燕系列。所以,各个单元之间,是有很多类似的交叉和互涉的。另外,电影节选片还是要把北京作为一个城市背景,将它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影人历史、电影传统有机整合到一个东西中去。而且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所谓北京国际电影节就是要突出国际性和北京两大方向,我们要争取实现历史和当下的呼应和对话,这样的策划才有策的感觉。
问:有没有个人特别喜欢却不得已忍痛割爱的影片呢?
沙丹:有,太多了,这次我感觉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拿到桑弧的经典名作《假凤虚凰》。《假凤虚凰》这个片子在国内是无存的,前段时间我了解到,在法国一个残存的《假凤虚凰》拷贝运回上海放了,这是一个真正国宝级的东西,如果能够利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桑弧诞辰100周年的活动,让这个东西回归到国内,一定会非常有意义。不过我们从策划角度总是把事情想得相对理想化,其实实施的时候就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了,比如版权、资金、场次、观众接受程度、前期沟通等,而我们的工作又太多了。如果想把电影展做到真正具有影响力,那可能会涉及大型活动的组织、桑弧后人的邀请、经费的大量支出等,所以说光有好想法也不行,事情还得靠做,有时候还看机缘。(杨方 康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