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4月下

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和特征探析

童青青
2016年05月11日10:55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媒介的革新,随着传播工具的改进,人际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力图呈现出人际传播新的形态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说明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关键词:网络人际传播;形态;特点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1]这是郭庆光教授《传播学教程》里对人际传播下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个独立主体的交流活动,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直接、最丰富的传播形式,满足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由于时代的差异,不同阶段人际传播呈现的形态和特点各有不同,本文把人际传播置于互联网视域下,考察其呈现的形态和特点。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

学者薛可和余明阳认为“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体间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运用文字和网络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按反馈的即时性可以将其分为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 [2]学者郑智斌也认为“就技术应用的普及性而言,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3]所以在此我们也将网络人际传播分为同步和异步两大形态进行剖析。

(一)同步传播

同步传播即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交流的即时性,主要利用聊天等软件,活跃于网络社交娱乐中,进行同步互动。我们常见的形式分为社交和娱乐两大块,社交聊天如腾讯QQ和微信等,娱乐如三国杀和英雄联盟等。我们以微信为例来进行说明。

微信是腾讯开发的用于满足个人人际交流需要的即时通讯软件,所包含的功能包括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等,以满足日常的人际交流;微信朋友圈链接分享、点赞等互动活动;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等线上功能则改变了人们的需求习惯;比之微博和QQ等,微信拥有更多的私密性。微信还可支持一对一私聊和多人群聊,这种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工具,使得人们早已不用担心传统人际交流时“隔墙有耳”等困扰,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二)异步传播

异步传播主要以电子邮件、留言板或论坛等进行交流,同样分为公开性和私密性两种,如电子邮件是属于私密的,而BBS是属于公开性质的,我们接下来主要分析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不管发送到哪里,都只需负担网费即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同时,用户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并实现轻松的信息搜索。”[4]它适用于对传播速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人群,虽非同步性但便于储存和翻阅,主要为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形式。

综上两种传播形态,我们可得出,同步传播有利于营造会话的气氛,话题更加随意,交流的频率和效率更高,而异步传播则侧重共同话题的谈论,内容便于储存和提取,时间更为自由。但有一点是两者所共有的,即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分为公开性和私密性两种传播属性是不变的。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范畴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下的人际传播,能进行面对面谈话,拥有书信等人际交流的工具,那么通过电子介质进行的网络人际传播到底有何不同,我们从它的特点着手一窥究竟。下文主要根据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来进行说明。

(一)传播主体——匿名性

“匿名性原理指的是不少平时循规蹈矩的常人做出了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在互联网中,网络给予传播者这样的一层外衣,让传播者不再顾虑熟人的眼光,充分享受匿名的自由,而利弊也随之产生。

一方面是缓解压力。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跟着增长,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房贷压力等从各方面加剧了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紧张,而网络刚好是个“泄压闸”,在这里没有贫富悬殊、没有上下级,这种平等交流舒缓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另一方面是产生问题,不仅有语言环境的恶化,各种污秽性、暴力等词语充斥屏幕;还伴随着谣言等问题的诞生。

(二)传播受众——扩展性

人是依靠圈子而生存的动物,即需要人际关系,这使得人际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陈力丹教授认为“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的,因而人际传播中会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契约’,决定着人际关系,并影响传播的内容、情感的表露,尽管传播双方或多方并没有实际签订什么契约,规则却是潜在的”。[5]

在口语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由亲宗氏族等血缘关系形成的纽带,人际传播主要在内部进行,这种以“关系”建立的圈子使得阶层得以形成,比如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上层人际交流讨论的是国家管理,而下层则可能讨论的生活琐事或邻里见闻。

而网络环境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当然血缘纽带还是重要存在之一,但是以血缘为中心扩展开来的,有某一明星粉丝圈、游戏结盟圈、文化圈等,这就使得人际传播依靠的是“共同话题”来运行,这个圈子更多地是陌生人因为某一共同兴趣组建起来的,人际传播的形式从宗亲为主扩展到以利益诉求为主,大大增加了受众的人数。

(三)传播内容——广泛性

传播内容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延伸。在空间上,中国以前与丝绸之路沿线带过来的外国人民交流比较多,但现在和各国各地区人民进行人际交流都广泛。唐朝李白的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此诗虽用这情景不合适,却可看出当时繁华的“长安”经常与胡人来往并交谈,但该人际传播的影响力仍较小,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使得人际传播大大突破了地域性,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交流。在时间上,从古到今的知识,都可在网上搜寻以用来交流,使双方交流时可以迅速的接上话题而没有知识隔阂。

(四)传播渠道——平台化

电子媒介的出现,颠覆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最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新的沟通平台,受众体验的是方便快捷的网络和社交平台,这种新的方式体现在五方面。一是个体直接交流的形式仍存在,但转向了QQ、微信等即时工具的交流,多种方式可供选择,语音、视频、文字、动画等,同样能达到声情并茂;二是守望功能由以前的口语传播,比如村里的大喇叭广播,现在变成了动态的网上公告,并且出现了新闻媒介,起着对社会监督的作用;三是人际交往的扩展性,不必为了了解其他地区亲自游记,随时随地能和任何地方的人交上朋友,了解各地的讯息;四是网上购物和交换替代了传统集市交往,虽然集市仍定期存在,现在却通过互联网和别人随时交换物件和信息;五是市井“说书”的形式已转换成以屏幕为介质的人际传播,虽仍是一对多小众传播,但反馈是多样丰富的,不用顾忌时间和发言顺序,直接就在聊天窗口发表反馈信息。

(五)传播效果——增值性

“面对面交流,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使信息增值”,[6]说明口头交流的东西难以保存,但网络人际交流,互相交流时可以保存文字、音频、视频等,体现着现代人际传播的一大优势。譬如保存传统的民谣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里民谣能得到及时迅速的分享、反馈,人际关系的圈子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个圈子都有交叉点,这样通过交叉点传递出去的信息不断通过别的人际圈子,最终一层一层的扩散出去,这样达到的效果不仅说服力强,而且有亲和力。

三、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际传播一步步的发展,网络环境形成了对传统民间人际传播巨大的挤压,越来越多的人们采取社交平台的交流方式,使得人际传播呈现着新的形态和特点,更加丰富着人际传播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的内涵。但网络人际传播并非无缺点,比如讯息代码转换的差异,人们虽可以同时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但由于交谈双方拥有各自独立的传播情景,就会致使传受双方在解码信息时,因为缺少相应的情景因素等造成误解。所以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人际传播,如何利用其好的一面,规避其不好的一面,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利用人际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2014ZD07)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郑智斌.飘在网海:网络人际传播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4.

[4]孙飞显,靳晓婷,张俊宝,王海龙.TCP/IP网络编程技术与实例[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5]陈力丹.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5(03).

[6]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威廉?波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妍(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