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4月下

趋利避害,让手机媒体成为大学校园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赵亦菲
2016年05月11日13:54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手机作为当前新兴媒体之一,有着便携性、隐私性、贴身性、网络化及无局限性等特点。手机以其在校学生中99%的拥有量,在信息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更加以其超强的渗透力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通路及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手机媒体的特点,利用数据支撑,阐述了手机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如何使手机成为大学校园的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健康成长;传播交流

近来,网上一幅漫画十分流行,这幅漫画表现的是国人对手机的依恋。画面上一家老小七八口人聚在一起用餐,桌上丰盛精致的菜肴并没有引起用餐者的热情,他们各自专心致志低头玩弄着自己的手机。现实当中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尤其在高校大学生中,手机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当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在工业革命4.0的模式之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眼花缭乱。以各种先进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并大大改变着人们的各个层面的生活。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新技术、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绝对是不能低估的。在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当中,手机因其便捷性、无限量的用户、随身性、私密性、网络化,打破地域、时间、电脑终端限制以及随时随地接收语音、文字、图画信息等特点占据了大学校园生活的主阵地。手机以其在学生中99%的拥有量,在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的同时,更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超强的渗透力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通路及方式。

一、手机的传播特点

(一)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信息及时交换

移动电话形体小巧、携带方便,只要有信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无障碍使用,用户可以使用网络及移动通讯系统来获取新闻、了解最新的消息,从而实现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和实时数据传输。手机媒体的这一传播特点对于生活在校园四堵墙之内、受到课业时间限制,却又极度渴望了解大千世界、吸收各方面知识信息的年轻学子来说,是最为合适而有效的选择。

(二)信源内容多样,极大满足使用者个性需求

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完全不受制作周期、获取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不受信息采集者获取内容的时空限制,从而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它不仅可以传递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趣闻乐事、各类常识,也可以报道社会新闻;它既能够有正式严肃的政商恳谈,也可以有私隐保密的交流;既可以有目标明确、相互激励的聊天,也可以有插科打趣、无聊粗俗的闲谈。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部部手机构成的看不见的网络在快速深入传播。大学生是社会当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极强的敏感性和关注力,同时又不满足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传播形式,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他们追求个性化的需求。

(三)开放的互动式传播

手机媒体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他们的身份可以随时随地转换,随时可以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为方便的是,利用手机媒体可以随时进行客户调研、评论、互动等,目标人群还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特殊的定制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手机媒体的受众还可以及时向传播者反馈意见要求,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播报者。

(四)高速传播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新鲜度

手机作为可移动数字化传播媒介,与电视、电脑等相比,因其随身性、便携带的特点,使其内容传播尤其高效、高速和范围广阔。特别是在事件突发的情况下,越来越强大的手机功能可以比电脑网络更加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刚才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时数量巨大的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这种即时新闻的第一受众。

(五)手机功能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传媒手段必将大行其道

微信、易信、飞信等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移动电话实现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网页、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影像的综合立体传播,给受众带来更加逼真生动的感觉。这些手段随时随地可以在受众面前打开一个全新而多彩的世界。年轻的大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对新事物勇于探索和接受的阶段,手机媒体则以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为他们提供了最为优惠的条件。

二、手机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与思维模式

(一)手机媒体的强大功能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

手机媒体所拥有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早已脱离了单一通讯工具的阶段。在广大学生那里,手机也早已不再是传统的通话工具,除了用来发送短信、微信、上网、游戏之外,也把它作为便捷多效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调查显示,很大比例的大学生用手机阅览图书、查找下载图书资料甚至现场听讲。例如,时下已经开始流行的“慕课”,就是通过网络把众多名校名专业的课程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选择学习。“慕课”里所有的课程都是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来收听收看的。手机持有者只要选择了“慕课”中的任何一门课程,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间,只要有网络,只要用户愿意,登录上去就可以听课学习。更方便的是手机媒体可以容纳海量的图书资料,这些图书资料或免费或购买,都可以通过手机关联的网站来实现。有学生说手机就是无所不能的老师,手机也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这种说法很大意义上是准确真实的,这样贴身贴心的工具非但大学生,估计有学习需求的任何人都会喜爱和选择。

(二)现代传媒的全球性特征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现代媒体不仅仅是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渠道,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知识、学习技能的工具。现代科技的传媒手段,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使大学生们能够身在校园便眼观天下,足不出户可耳听八方。仅以学生利用手机便可以坐在教室里收听收看世界著名大学老师授课内容这一实例便足以说明手机媒体已经向他们打开无界限获取新知的广阔途径,这必将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形成。

(三)手机传媒内容的丰富多样、生动性和贴近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现实生活当中,手机媒体已经和正在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与沟通的全新方式,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思想才华和诉求提供了开放便捷的自助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表现出积极踊跃发展个性和自我的态势。近两年滥觞于全国各个大学的微信就是最好的诠释。日前《南方周末》曾对全国一千五百多所高校做了调研,这些院校不但全部开设了官方和部门的微信平台,而且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其他形式媒体的关注。如果我们登录其中一些院校的微信平台,就会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院校现实生活的报道和反映,因其内容鲜活、贴近、丰富多彩而赢得受众关注和赞赏。很多大学微信是由学生创办,这种交流发表平台公平有效地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意见观点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相互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使其情感得以抒发,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使其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性格品质得到有效的塑造和培养。

(四)手机媒体强大的参与、互动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可以说,手机媒体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优秀成果之一,它成功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乔布斯当年以一个破损的苹果作为自己产品的标志给人留下无限想像空间一样,他所创造的苹果系统的强大功能也不断激发着一代年轻人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无比强大的传播手段,大学生可以利用它使一点一滴的创新思维发展成为可以燃起熊熊烈焰的星星之火。历史和现实已经无数次证明,诸多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在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手机媒体的参与互动和即时性特点为这种碰撞提供了快速直接和广泛性的条件,从而使大学生创新热情能够得以大大提升,创新的成果也更加容易实现和得到认可,同时获得应用性转换。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价值观念的偏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垄断网络信息资源的制造和传播手段,特别是利用手机和网络传媒是没有边际的虚拟世界,企图将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向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很难辨别鲜花还是毒草,很容易被他们那些穿着各种各样、光怪迷离外衣的意识和观念所迷惑,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偏移。

(二)人际情感的疏远

正如本文开头提及的那幅漫画所展示的,因为手机媒体功能和内容的无所不及,越来越肆无忌惮地侵占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空间。而这一切尤其对年轻人有着超过一切的巨大诱惑力。据调查,有的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乐不思返,完全颠倒了和真实空间的关系。他们甚至摒弃了和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外部世界的交往交流,手机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人际关系疏远冷漠,交往能力降低,自我封闭、悲观厌世倾向等不健康的心理疾患,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知识碎片化和思维简单化

自从人类进入了知识化时代,有体系的课堂教学和书籍报刊阅读,培养形成了学生系统学习、深入钻研、循序渐进、全面扎实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方法为他们获取全面扎实的知识体系,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入探究等等思维模式奠定了基础。而手机传媒把所有知识以检索的方式碎片化地提供出来,所有在课堂、书本以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机百度解决,无需深入茫茫书海去找寻。百度,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便捷手段。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放弃在有形的书本和无形的知识宝库中的求索,简便易行轻而易举的拿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顾其三地完成了对某一项知识的了解,这种方法导致以学为主的学生成了以查为主。知识快餐满足了他们的一时之需,却使其丢掉了探究事物本质、追求问题本源的思维方式,扼杀了他们独立思考、参与实践的能力,其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必然会大大减弱。

(四)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道德水平下滑,问题频现早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寻常的教育手段却在这个关乎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所讳言,这个问题病在学生身上,病根是在社会。在造成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诸多社会根源当中,手机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手机媒体,其传播功能较其他媒体形式具有更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力量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手机媒体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心智处于发育阶段的年轻学子追寻的标杆。而传统道德规范因为自身形式的过时和对网络环境的不适应,难以与强大的市场经济中拜金拜物思潮的冲击相抗衡,加之新媒体对虚拟空间的描绘往往是以现实存在的形态展现给受众的,而对手机媒体接受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混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区别,用虚拟领域的行为方式处理现实社会所发生的事情,于是产生了道德行为失控的状况。

四、趋利避害,让手机媒体成为大学校园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毋庸讳言,大学生是现今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要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就应该认真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去除和改善、化解他们成长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用符合现代青年行为模式的方法去提高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让我们的思想教育在大学生中走脑走心,最终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与合格的建设者的崇高目标。

具体说来,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手机媒体的“双刃剑”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应对和开发利用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不断挖掘和创新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一)引导学生健康理智地使用手机

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具有自己特定的模式。对他们的教育依靠单纯的理性教育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和手机媒体这样强大对手争夺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能考虑和发掘出能够打动学生,引起他们警觉的有效方式。笔者曾经查阅过很多高校做过的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调查。他们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大学生认同“过度使用手机有害身体健康”这一观点,这就说明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调查资料还显示,他们很明确地知道过度使用手机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些同学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已经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调查问及是否希望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加强管理和引导时,有81.9%的学生表示对此充满期待。在这个前提之下,高校老师和相关机构就要不失时机的通过讲座、演讲、科普知识普及、主题班会组织活动等形式宣传对手机媒体积极健康的使用理念,使大学生增强自制能力和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开展正确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摆脱追求浮华虚荣,养成健康、合理、符合实际的消费理念。

(二)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积极能动的使用手机

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年轻人生性活泼好动,容易被打动、被感染。借用早些年流行的一句话:思想教育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现今,我们就是要用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演讲大赛等,让他们真正认识和领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的真谛与深刻内涵,逐步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搭建手机媒体自主平台,让学生随时直面老师和领导

面对手机媒体超强的传播交流功能,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搭建有目标有特色的自主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内涵。目前微信就是一种最好的自助平台形式,受到全国所有高校的追捧和利用。微信传递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等特性都显示出了这个自助平台的优势和作用。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在开通一年时间,点击量达到几十万人次,西安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开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点击量也已将近十万。这两个大学的官方微信都是以原创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学校各个层面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以及来自师生当中真实生动的学习生活场景,弘扬了学校各个方面的正能量。由于他们的微信来自师生生活学习实践,接地气,贴人心,所以深得学生欢迎。学生们以在微信平台上见到自己身影为荣耀,不但努力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提高了他们热爱集体、相互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微信平台的创办和发布者,同时也将学校管理层对学生的要求和指导意见有效地传达下去。手机媒体的微信功能是很强大的,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开设学生与老师、学生和领导之间直接交流的窗口,既可以邀请学校享有声望的专家教授和学校领导与学生进行对话,也可以让学生在这里即时发表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意见看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引导他们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法,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注释:

①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莲山课件。

参考文献:

[1]何华湘. 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的利与弊[J].中外教育研究,2011(6).

[2]刘晖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大学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

[3] 柴罗明.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大意义[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4).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