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4月下

电子红包对红包文化的现代化重构

刘  震
2016年05月11日14:41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微信的兴起,以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连续两年与有关企业合作,使得电子红包开始走进网民生活。电子红包作为现阶段APP支付功能的集中体现,对传统的红包文化造成了冲击,并逐步对红包文化进行了重构。

关键字:电子红包;红包文化;重构

一、红包和红包文化

红包文化是我国传统春节文化的一部分。红包自汉代开始成为我国春节的一项民俗,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红包逐渐融入APP中,成为诸多APP的一项新的功能。

(一)传统红包的起源与功能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主要是长辈赠与晚辈。汉代的压岁钱是一种巫术钱币压胜钱,主要功能是辟邪和祈福,后世逐渐带上礼仪功能。红包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春节重要的民俗符号,逐渐植入社会关系中,也逐渐从春节的局限扩展至各种节庆,在最初辟邪祈福功能、礼仪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作为货币的功能。在红包变为流通货币后,增添了货币自身的流通功能;作为春节红包,长辈赠与晚辈之后,可实现购买行为;作为节庆红包,红包的货币功能体现在主家在举办宴会时必然会有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受地缘、亲缘关系的影响,邻居、亲属、朋友都会出力出钱帮助主家减轻经济压力。

(二)红包的异化

红包在发展中逐渐由于其“货币功能”的扩大,导致在涉及公共资源的领域,其礼仪功能几乎消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贿赂”的方式,为寻求更高的职位、更好的薪酬等利益,总会出现向特定人送红包的现象,本来意义的传统红包,在基本功能上发生了变异。

(三)电子红包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在多个软件中出现了“红包功能”,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完成收发红包的过程。电子红包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红包的发放方式和支付方式,同时,红包功能也为APP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例如腾讯以微信红包作为契机,为微信支付做了很好的推广。而APP红包功能在红包源、发放对象方面又有所不同,接下来作进一步的比较。

二、热门APP红包功能对比

电子红包是现阶段APP支付功能的集中体现,很多APP利用电子红包完成用户的电子支付环节。表2.1针对热门APP的红包功能,主要从用户的主动性、发放对象、数额等角度做了分析对比。

根据表2.1,可以根据红包源等因素对以上提及的红包功能进行分类:

通过上面三点的分析对比,可以将表2.1中的APP分为两大类,一类APP具有真实红包功能,这里说的红包指的是可自主发放、自定金额的电子货币。一类APP具有代金券性质,代金券是商家的一种优惠活动,代金券可以在购物中抵扣同样等值的现金使用,有明确的使用期限限制,详见表2.5

通过对比发现,在以上提及的APP中,微信、QQ、微博、支付宝的红包功能更贴近日常生活中所提及的红包,但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改变。因而我们接下来分析这类电子红包对于红包文化进行了怎样的重构。

三、电子红包对红包文化的重构

重构,是一种调整,既有保留,也有所创新,既有打破,也有深化,当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最终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内在关系。

首先,谈及保留:电子红包保留了红包的礼仪功能和货币功能。电子红包的发放大多还是依赖现实中的关系网络,这与红包的发放对象所吻合,因而电子红包便为礼仪功能的实现提供新的平台。亲属可以在节日互发红包以表心意,朋友间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在自己无法到场的时候赠予红包,这与通过银行卡转“份子钱”更时尚,更易被接受。电子红包具有提现功能,人们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自主利用红包。

在保留的前提下,电子红包对红包文化进行了创新。先是提供了新的娱乐手段,使得红包不再是单纯的祈福之意,而是进一步融入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红包出于春节时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而电子红包的娱乐性更为凸显,大家对于红包金额并不是很看重,享受的是领取红包时未知的惊喜和抢到红包后心理的满足。但这种变质的娱乐手段有涉赌的可能性,也有现实中在群聊中抢红包后抢最多数量的人继续发红包的游戏。当然,这种游戏违背了电子红包最初的娱乐精神。

其次电子红包在使用中创新了功能。电子红包不仅可以用来表达礼数,甚至可以通过红包内的数量谐音来表示情感。如52.00元可以用于情侣间表示“我爱你”,11.11元可以表示“单身”。红包可以用来结清债务,可以用于朋友间小数额的经济往来。红包可以用来唤起群聊好友的注意,在群聊时发放红包,可以根据抢红包的人确定大家当时是否在线。

再次,作为红包所具备的货币功能,电子红包为线上开展公益活动提供了可能。用户可以根据已有好友关系确定公益活动的真实性,同时通过电子红包的方式对需要救助的人员进行经济支援。电子红包在发展中不仅有所创新,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红包文化所形成的固有规律。一是红包发出者的范围扩大。传统红包是长辈春节时发给晚辈用来辟邪、祈福的。如今随着电子红包的推广,人人都可以作为红包的发出者,人人也都可以是红包的接受者。发放红包打破了亲缘的限制,打破了长幼的传统,红包已经不仅仅作为祈福之用,它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可以向任何好友发放。而接收方并不会产生“长幼”的心理隔阂,红包已经从一种辈分的象征变成了娱乐的符号,双方可以在平等的身份下进行红包往来。二是打破了时间限制。传统红包是在春节等特定节日的祝福性礼金,而电子红包在保留了传统的节日风俗后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变成了依托互联网的电子货币流通。不需要特别的原因,不需要特别的时机,电子红包的使用完全取决于发放者。

最后,人际交往的深化是电子红包在红包文化重构中的一个重要作用。电子红包的交流并不是完全的虚拟化交往,而是依托现实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电子红包所产生的交往方式比现实中更注重反馈效果,更切合“礼尚往来”的传统观念。在收到红包后,多数人会选择回馈对方一个红包以示感谢。这种方式恰恰增加了双方交流的机会,深化了人际交往。

在一系列的保留、创新、打破和重构的背后,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红包乞丐”。传统中的红包是长辈主动赠与晚辈的,作为晚辈,应对长辈表示感谢。传统文化中“自持”的观念要求自我克制,晚辈是不应主动向长辈索要红包的。电子红包拓宽了红包的参与范围,也应运而生了“红包乞丐”,他们经常在朋友圈或私聊中以关系为借口,要求对方支付不同金额的红包,这是与红包的文化和“自持”的传统相违背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大学2016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之“摇火微信红包之后:社交媒体自我发展对受众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83

参考文献:

[1]耿文婷.中国的狂欢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马梅,朱晓明,周金黄,季家友,陈宇.支付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史建平,李宪亮.中国年俗文化概观[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4.

[4]刘昕毓,李雨欣.新媒体视域下的春节红包文化变迁[J].东南传播,2015(7).

[5]李岩.传播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