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晋商故里文化之源 山西广电用《匠心筑梦》致敬劳动者

2016年05月16日15:54 | 来源:山西广播电视台网站
小字号
原标题:晋商故里文化之源 山西广电用《匠心筑梦》致敬劳动者

  “技近乎道”。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两大核心。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亿万同胞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

  近日,全国主流电视媒体相继对中国工匠精神进行策划报道,全国电视新闻人寻觅、发现中国工匠,展现中国工匠现代风采的报道活动在今年劳动节前后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汇聚经验、共享成果,泽传媒独家策划“中国电视人眼中的工匠精神”系列谈5月5日和朋友们见面,今天让我们看看山西台是怎么做的。

导读:

  山西是制造业和手工业大省,“寿司之神”那样的工匠众多。《山西新闻联播》5.1起连续推出“匠心筑梦”系列报道,为您展示他们“在变迁中坚守,在喧嚣中沉静,追求技艺的极致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但也在传承和创新中攀登上了人生梦想的新高度,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他们分别来自太重集团、长治清华机械厂、长治淮海机械厂、汾酒集团、大众机械厂。他们手下和指尖的创造,有长征火箭发射平台,有9.3大阅兵上战略装备“护国重器”的关键部件,有护佑轧钢生产线的最后防线,有把酿酒当作弹钢琴享受的快乐。他们中间最年轻的两位只有30多岁。他们的精神,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文/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吕胜春郭松 李珊珊 严飞飞

  360行,行行出状元,做到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超越创新的工匠精神其实万物相通。“五一”期间,山西广电新闻中心《山西新闻联播》推出《匠心筑梦》第一季5集系列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在装备制造、军工、酿酒等行业一线的能工巧匠,用记者的镜头、用画面和声音传达他们对职业的专注与坚守,体现工匠精神在当下的特殊重要性,借此推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能为之自豪、为之自省,为之自强。系列报道名称《匠心筑梦》,也有以“工匠精神”为职业信仰,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含义。

  在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大国总理的报告当中。

  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社会地位一度被削弱,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落伍。但《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也存在着大而不强、差距明显的问题。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工匠精神”不能缺席。

  环顾世界,在职业教育与工人技能培训方面最为人称道的应属日本和德国。这些国家的“匠人”“职人”,意味着行业中的佼佼者,受到社会的极大尊崇。这种氛围让更多的人扑下身子,苦心钻研,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去年的一则新闻中,国人去日本抢购从电饭煲到马桶盖等种种商品。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警醒。它促使我们看清了差距,也呼唤大国“工匠精神”的回归。

  为此,今年“五一”期间,山西广电新闻中心《山西新闻联播》栏目按照台、中心领导的要求,策划了《匠心筑梦》系列报道,第一季播出5期,专门选择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行业,从国家技能大师、三晋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中,反映出他们对工作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向这些工匠和他们的匠心致敬,也让观众第一时间零距离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在5集系列报道的采访中,3组记者都有各自的感受。不管是大国重器的制造者,还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他们的身上都有着“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超越创新”的特有气质。

  把水焊在钢上,这是太重集团焊工樊志勤最令我震撼的绝活儿!

  初见樊师傅时,选他的哪个绝活儿展示让我困扰。

  作为中国前列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焊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一个一个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挖掘机上有世界最厚的焊缝。每一个锻件要在保持200多度高温的情况下,焊工们趴在隔热垫儿上,穿着秋裤加防护服,大汗淋漓的进行焊接,汗水滴在面罩里,往外倒时能倒出一杯水。

  焊接时保持着弯腰姿势一整天又一整天,突然会直不起腰来……

  而这都不足以表现他们有些独到技术的匠人精神。

  以往劳动者的人物报道,离不开“吃得苦”,这一次是要真正了解他们的手艺“有多绝”!

  把一种低熔点合金焊接在钢套上,这是世界技术难关,但是樊志勤——一位焊接工人,攻克了它!

  角度、速度、温度保持恒定,樊志勤手下的焊枪要保持难以想象的精准,才能得出科学的数据,才能让熔点相差1500度的“水焊接在钢套”上,保护价值亿万的轧钢生产线正常运行。

  练就这个绝活儿,功夫靠刻苦练,技术靠用心钻。别人休息他加班,回到家扫帚、筷子、毛衣钎,一杯澄满水的杯子都是他的训练工具。

  对技术的专注与执着,成就了他。

  对于采访汾酒集团酿酒高级技师任全明的记者来讲,讲述这种看得到、摸不着的技艺,似乎更是一个有高难度的任务。

  酿酒,不是书本上能学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像制曲、发酵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千百年来,这种传统技艺都是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采访中任全明说:传统技艺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需要长期潜心学习。现在的他已经是享受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即便这样,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还得像学徒工那样,扑在一线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创新。因为只有这样,酿出的酒品质高、出酒量也多。

  任全明的工作过程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动作,就是抓起一把红糁(粉碎后的酿酒高粱),用手感受它的温度和湿度,然后在手心搓揉,然后用鼻子深深的呼吸红糁的味道。这种用心的交流,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思考。这个动作每天要重复上千次。用心才能做好,正是这份独有的匠心坚守,他成了汾酒集团1500个酿酒工中的顶尖人物。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无论天资禀赋如何,“工匠精神”是必胜法宝。对他们的采访,我们也践行着新闻职业特有的“工匠精神”。为了做出有温度的新闻,我们跟任全明一样,整天“泡”在潮湿的酿酒车间,跟酿酒工在车间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因为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只有自己熟悉后,才能真实、原汁原味的通过镜头表达出来。为了讲好故事,我们不放弃每一个细节,多次补充采访方案,并把采访内容一条条梳理出来,这就是新闻职业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社会中的时代脉动、生活里的鲜活人物和生动故事才会展示在报道当中。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的记者也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也变成了工匠精神的第一批践行者。从选题的策划,人物的选择,细节的把握,稿件的写作风格,声音画面的推敲,都是在反复数遍数十遍斟酌修改之后,才精心推出。大家深深的感受就是,要展示好工匠精神,我们自己没有工匠精神是做不出精品的,也反映不出工匠精神的精髓,更不可能打动挑剔的观众。

  《匠心筑梦》这个系列做起来很艰难,一是央视的片子在那摆着,那是一个高标准的范本。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形式,我们做的怎么样,一眼见高低。二是面对的都是大师级的工匠,怎么能表现到最好,别辜负了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在各种忐忑中,开始了拍摄。

  采访火箭发射平台“微雕师”韩利萍时,采访过程比较辛苦。她说起具体的工艺头头是道,可基本上我们都听不懂,相信观众也听不懂,一个多小时的访谈素材,不管记者怎么问,韩利萍都绕到具体的技术,用专业术语来表达了,从她本人来说,这是专业的表现,可对电视表现来说是“灾难”性的,怎么办?工匠精神怎么电视化体现?我们选择了从晦涩难懂的技术中跳出来,选取她工作的几个代表性的剖面,如:说到精准,用小数点后三位的解读来表现;说到经验,用耳朵能听懂嘈杂车间里自己机床声音的绝活来表现,两个生动的细节使她身上特有的工匠精神跃然纸上。

  同时,为适合电视表现,本片在剪辑中特别注意叙事动力的发挥,五分钟的片子要持续吸引人就得不断“加料”,用火箭发射的背景,用正在进行的现场气氛,用有细节的故事,用特效字幕,用排比式的同事采访,用烘托气氛的配乐,使片子看起来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服务于节目主题的表现,触动人物的内心,才能拨动受众的神经,记者两次问话就是想接近人物的灵魂,这就是老记者常说的多问一个为什么。一个小数点的为什么,鲜明表现出韩利萍的职业特征,一个发射场景的为什么,透露出韩利萍一心想着工作的职业精神。

  总之,这组片子让我们为匠人们的精神折服,同时,也是对自己有没有匠人精神的考验。节目仍在继续,考验仍在进行。

  《匠心筑梦》系列报道,五一期间推出的第一季仅仅是个开头。接下来,我们将把镜头投向更多不为人所熟知的领域,采访更多与民众衣食住行健康相关的领域有着绝妙表现的工匠,采访互联网时代与网络、大数据有关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匠,继续展现“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超越创新”的匠心。

(责编:燕帅、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