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手工艺老行当触网传承"匠心"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

2016年05月19日07:4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老行当触网传承“匠心”

  逛古玩市场,怕人多;上网淘文玩,怕假货。咋办?

  打开手机,能看到有人在出售景德镇清官窑里烧出来的罗汉碗,有人在拍卖一把缂丝蝴蝶团扇,还有人在展示煅烧、淬火等一连串的铸剑工艺……这是一个叫做“东家”的互联网App。这个App上汇聚了2000多名传统手工艺匠人,出售、拍卖他们的手工艺品,视频展示制作过程,讲述匠人与行当背后的故事。

  传统手工艺,这个听起来似乎与互联网背道而驰的行当,如今也触网尝鲜儿。借助“东家”、“拾翠”、“老字号”等一批互联网平台,传统手工艺尝试告别古旧、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走进更多消费者的生活。

  发掘手工艺匠人,给他们一个新市场

  门上贴着大红对联和福字、墙上挂着和合二仙图、罗汉床上放着全套茶具、电视里还放着首饰设计的视频……从点翠匠人吴女士和张先生的客厅看来,这家人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情结。这对80后小夫妻还穿着居家汉服。

  左手拿着一根成型的花丝银簪,右手轻轻地捏着镊子,把镊子上夹着的翠鸟羽毛粘在花丝图案中,这是张先生正在制作的点翠簪。这个从汉代就开始流传下来的首饰制作工艺,采用翠鸟羽毛装饰首饰,颜色鲜亮,永不褪色。

  小两口从事点翠工艺,也颇有些家学渊源。二人的祖辈当年都是点翠匠人,从小耳濡目染,他们便也拿起镊子、剪刀学习点翠。“一开始只是自己做了戴着玩,后来很多朋友看见了,都让我给他们做。这才意识到可以卖自己的手工艺品。”

  去年年底,几乎是同一时间,吴女士分别注册了淘宝和“东家”,在上面出售自己的点翠首饰。然而两家店的后续发展,却判若云泥。

  “淘宝店半年卖出去的东西,一只手能数过来。”吴女士说,淘宝上一些店铺出售的点翠首饰,大多数都不是真点翠,而是刷上蓝颜料,价格也因此比她做的点翠要便宜很多。但就因为便宜,买的人趋之若鹜。而吴女士的店,则门可罗雀。

  在“东家”上,吴女士和她的产品,则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尽管所有产品的价格都在百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多元,开张不到半年,吴女士就已经卖出7000多元钱。“好美”“精致”“有文物感”是出现在用户评论中的高频词汇。

  “东家”创始人俞海华介绍,平台上的匠人总体上以中青年人为主,还有不少80后、90后。“东家”有一个专业队伍在全国各地寻觅匠人。“一是可以从政府出台的一些非遗目录里找到线索,二是从全国各个美院相关专业的毕业学生中去找,还可以到景德镇、宜兴这些拥有传统手工艺积累的地方去挖掘。”

  网络拍卖能捡漏儿,给消费者一个新渠道

  香插、手串、老布鞋、古法糕点、中式服装……用户李浩明已经不记得他在“东家”上买过多少东西了。“最开始是手机应用商店里推送了这个App,我就下载了,现在它已经成为手机里的常用App了。”

  “以前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接触这类商品和匠人,你说上哪儿去找他们的实体店?根本没有呀。也不可能认识这些手艺人,也就旅游的时候说不定能路过看一下。现在只要一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各个品类的手工艺品,而且和淘宝上大批量的那些劣质产品完全不同。”李浩明说,自己买了东西后,还和制作这些东西的匠人互加微信,成了朋友。

  “匠人有商人的属性,更有匠人的情操,只要选对了人,他们的东西一般都没问题。”俞海华介绍,用户在“东家”申请成为匠人时,需要邮寄自己的作品给平台,“东家”还要对其身份、工作室等信息进行核实,考察匠人的工艺背景、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当、能做多久,经过分析判断后才能通过审核。而且,在已经入驻平台的匠人中,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要面临淘汰。“一旦我们发现他卖的东西是从别的加工厂来的,不是原创制作的,或者品质不够好,我们都会把这些人清除。”

  除了明码标价,“东家”上还有网络拍卖。李浩明就在一次拍卖中捡了回漏儿。

  “那是一副清代的铜制古董眼镜,圆圆的,就是溥仪戴的那种。”他说,以前逛潘家园时,看到别人花8000元买下来一副。没想到,在那次起价50元的拍卖中,他最后居然以400元的价格拿下。

  当时的眼镜一般配有鲨鱼皮制的镜盒,买到眼镜了,李浩明又琢磨着配一个盒儿。“我就跟匠人说了下,结果他马上去库房里找,还真找着一个。”

  另一个名为“老字号”的App,则成为富先生买伴手礼的最佳利器。

  富先生经常在各地出差,给家人带礼物便成为一个老大难。后来,他发现“老字号”上能显示全国各地的传统老字号产品,还能直接跳转到品牌的淘宝店下单购买,他就再也不逛纪念品店了。“一搜就知道哪个地儿有些什么特色产品,然后就能买,很方便。而且那上面还有好多老字号故事,看看也挺有意思。”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手工艺互联网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我们筛选了用户。”景德镇陶瓷匠人阿阻说。他有一家名为“初于蓝”的工作室,设计制作青花陶瓷。作品干净简洁,多以佛教、动物为主题。

  “淘宝的用户群定位比较低,我们用心做出的活儿根本卖不过那些批发的大路货。但在‘东家’上,用户懂得手工艺的价值,愿意为我们的手艺买单。”开店半年以来,销售额已达好几万元,阿阻已经把“东家”作为自己推广销售的首要平台,其次才是淘宝、定制服务和朋友圈。

  “东家”也让那些从前互不认识、埋头做活儿的匠人,有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小社区。“每个领域的匠人都是术业有专攻,但如果我们在一起讨论,就能擦出不少火花,还有可能跨界合作。”阿阻说,一位做木器的匠人找到他,想做一个木瓷结合的作品,但二人交流之后发现,这样做,瓷器烧制的时候很容易变形,成品率极低,成本也很高。那位匠人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我们把‘东家’定位为一个东方匠人平台,希望传统工艺不仅仅停留在老匠人那一代,而是能够成为一种潮流,与当下相结合,进而成为一种东方美学的生活消费方式。”俞海华说。

  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前央视主持人赵普则认为,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一买一卖的交易产生了利润,匠人得以生存,以维持基本的体面和尊严。如果这个东西拿回来,仅仅是单一的观赏品那就不行,匠人所做的东西最好是被我们用的。拥有了一件手工艺品后,乐意和别人分享,手作的价值就得到了传播。”赵普说,“传统工艺互联网平台是网络时代把手艺和手艺人推到前台的一个典型标本。匠人在上面可以交流,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追随他的粉丝,跟过去的心态完全不同。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从业者,能够考虑用互联网和商业的手段去激活中国传统手艺。”(袁云儿)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