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创新创优广播节目融合密码 主创团队讲述探索之路

2016年05月21日06:40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创新创优广播节目的融合密码

  借力新媒体,广播节目积极探索融合创新发展。资料图片

  编者按:目前,很多广播媒体都在进行融合发展的探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布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等10个广播节目及一批电视节目被评选为“2015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梳理获评的广播节目可以发现,这些节目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创新求变,借力新媒体,注重多维传播,通过融合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基于此,本版特别采访了其中一些代表性广播节目的主创团队,听他们讲述节目走过的探索之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音频平台日益活跃,广播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越来越需要在新媒体面前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相互融合、借力发展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优秀的广播节目脱颖而出,在融合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融合密码”。

  新媒体预热和二次创作

  代表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5年底开始,集全台力量联手打造并推出的特别节目,旨在记录、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样的一档文化类节目,是如何通过新媒体来吸引受众关注的?

  首先在形式上下功夫。节目采用的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季播”方式。“‘季播’方式可以使各主题之间形成区隔,便于集中关注,保持新鲜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高岩介绍,各“季”之间留出的时间,也为新媒体预热和互动留出了空间。

  其次,节目的新媒体创新传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预热和同步传播。在预热阶段,历史故事、互动话题、有奖征集、秒拍,种种创新方式“齐上阵”,如《方言季》预热,发布“用方言播报摘”“方言四六级考试”“方言表情包”征集受众参与;《工匠季》预热,用“秒拍视频”“经典音乐”吸引受众关注;《地名季》预热,用有关地名的街采对话照片制造幽默效果引发受众思考……用高岩的话来说,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大家关注”。而在同步传播阶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齐发力”,通过对节目作品进行再创作,实现二次传播效果。

  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听众与网友的智慧。有网友给节目留言:“听广播,说广播,玩广播,广播真是越来越有味了。”而如今,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节目创作团队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必然投入精力和智慧去设计的环节。

  “融合绝不是说将广播节目直接放在新媒体上。”高岩认为,音频作品要转化为音频产品,传播平台、传播方式、传播进程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传统广播传播链条短,影响周期短,而新媒体提供的平台和手段,则为音频传播链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注重多维传播

  代表媒体: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燕赵传奇》

  “纵横燕赵沃野,跨越沧桑岁月,讲述河北往事,穿行历史长河……”在京津冀的收听市场,《燕赵传奇》可谓是一档“传奇”的节目。自两年前由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文化广播创办以来,节目在较短时间内即引发听众广泛关注,收听率排名迅速上升,引发了一股河北历史文化热。

  这档颇具阳春白雪品位的历史文化类节目,不仅以接地气、聚人气的模式探索地域历史文化类广播节目的新样态,也在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之路。

  节目播出过程中,由于许多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询问下载和回放地址。因此《燕赵传奇》开播不久,即登陆河北广播网文化专栏,并通过图片、文字、音频全面展示节目的内容。

  同时,敞开眼界,借智借脑。节目打破传统媒体内部挖潜的局限,借助省内外成熟的编创力量和专家队伍,进行反复论证,超前谋划。

  多媒联动,造势推介。节目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多频道播出的同时,与中国广播联盟合作,定期选取节目在全国部分省市台展播,开通官方微博和网友互动;河北广播网、河北电台“即通”客户端可以点击播放;河北广播电视报等纸媒将节目文稿重新编排,进行连载,方便阅读。

  据节目责编张甜介绍,《燕赵传奇》初创时,定位不仅是一档广播节目,而是要打造一个媒体品牌,力求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通过拓展传统广播节目外延,利用新媒体,与听众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将相应的文化产品推向学校、社区、旅游景点等更加广阔的市场,借此扩大传统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比如我们曾策划推出的‘听燕赵传奇,行河北大地’系列活动,在京津冀热门旅游景点组织考察采风;还有我们正在计划的‘暑期游学季’,将与地方旅游局达成百集系列节目的合作,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招募参与者。”张甜说。

  创新形式去芜存菁

  代表媒体:上海广播电视台《东广微话题》

  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旗下的东广新闻台曾经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类型化纯新闻电台,2015年初转型为互联网新闻广播,将受众目标从传统广播听众延伸为互联网和移动用户。

  东广新闻台曾用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打造过《东广聚焦》这样的知名广播新闻评论栏目。然而,进入“人人都是评论员”的全媒体时代后,新的挑战也出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广微话题》应运而生,并且旨在打造升级版的新闻评论。

  何为升级版?上海东方广播中心东广新闻台总监毛维静告诉记者,升级版在栏目中首先体现在“微”字上。一是话题的“微”。记者浏览栏目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发现,其讨论的话题切入口小,接地气。比如网民热议的“扶老人险有必要吗”“虎妈猫爸引发的争议”等等,这些选题虽然看起来都很小,却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在快速发展中的民生大背景,可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节目结构的“微”也颇具特色。每期节目都不超过三分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节目中既有网友观点梳理,也有记者现场街访市民,有权威人士点评,最后再由主播加以提炼总结,引导阐述。

  此外,升级版的新闻评论还体现在“互动”上。在节目的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记者看到,网友不仅可以边听节目边与主持人展开讨论,还可以与编辑讨论,网友与网友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讨论形式有文字,也有语音。一些讨论热烈的话题,常会引发数千条的评论帖。

  互动开放性这样强,如何确保不会泥沙俱下?毛维静给出的答案是:“放得开,也收得拢。”节目通过严格的三审制度保障“可控”,同时,有堵还要有疏,“可控”体现在节目中更是主动而为,引导舆论。

  事实上,新闻评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广播的短板,但《东广微话题》却探索出了一片新天地。“发挥广播的媒介融合优势,用升级版的新闻评论去芜存菁,引领正确舆论。”在毛维静看来,这便是节目融合创新的法宝。(光明网记者 张薇)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