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精神推进新媒体学科建设与发展
以创新精神推进新媒体学科建设与发展
——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
编者按:当今,新媒体日渐繁荣,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对高校传媒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媒教育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逐步深入。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创新新闻传播科研教育,专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和新媒体创新发展,在新媒体视角下开展新媒体理论研究及新媒体研究方法创新和研究,实行“学术创新、教育创新”的办学模式及“学术兴院、成果立院,服务强院”的办学理念,力争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担任该学院院长的是李明德教授。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李院长,让我们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一起感受其中的学术芬芳和办学特色吧……
李明德:男,陕西乾县人,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新媒体与舆论导向,编辑与出版,现当代文学与传播等。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公共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共陕西省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意识形态专业分委会主任;陕西省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专家组成员;陕西省社科联常委;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技术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报刊评论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自然科学学会研究会副理事长等。曾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教材9部。专著《微博舆情:传播 引导 治理》、论文《大众传播的导向责任》等获省部级学术成果奖7项。其主编的《中国有线电视》杂志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陕西省科技期刊一等奖”等多项殊荣,本人也获得“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首届陕西省科技期刊十佳主编”等多项荣誉。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是一所较年轻的新闻学院,也是一所新型的学院,成立此学院的初衷是什么?可否谈谈学院目前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进展情况?
李明德:非常高兴接受《今传媒》采访!《今传媒》是新闻传播学界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跟我们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理解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因此我很乐意借助《今传媒》这个平台跟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作为国内较早以新媒体命名并作为其教学科研方向的新闻传播学院,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命名与定位,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媒介形态的持续演进,推动着社会信息传播格局的巨大变迁,媒体行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不小挑战,新闻传播理论体系亟待重新建构与完善,网络新媒体的系统化教学适逢其时;其二,新媒体大潮的冲击,也暴露了我国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武装的不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地位需要不断加固。因此,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中,牢牢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是当务之急。鉴于此,定名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新闻”彰显我们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坚守,“新媒体”昭示我们与时俱进的学科定位,我们力争在办院模式、办学模式、共建模式上走出一条新路,为部校共建积累新的经验。
在师资队伍方面: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凝聚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力量,注重培养和吸收多学科师资力量,重视与政府部门、学界、业界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业界专家、政治精英担任讲席教授和外聘专家,形成高层次、开放式师资科研队伍体系。
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交大新闻传播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了新闻舆论、意识形态与社会工程博士方向;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传播学与新闻学两个二级学科方向;另设一个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也即将开始招生,未来,交大新闻与新闻媒体学院将形成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交大新闻学院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以新闻传播、新媒体等学科专业为主体,兼顾校内计算机、大数据、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程等优势学科,致力于网络与媒体融合、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信息安全、舆情监测与分析等具体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谙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新媒体理论与技术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在科研成果方面:作为陕西省最早开办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西安交大2004年开始传播学相关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先后承担新闻传播学方面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科研成果连续多年获得省部等各级奖项。尤其在舆情分析、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等领域展开了深度研究:连续三年与陕西省传播学会联合推出“陕西省网络传播十大案例”;与陕西省网信办合作出版《舆情研究》内参,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总之,新媒体是我们的主体方向,学院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方向。本科只发展网络新媒体专业,在确保每位老师有一门专业课的前提下,鼓励老师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多承担重要项目研究,多参与智力服务社会工作。
记者:贵院是国内较早以新媒体命名且作为其教学科研方向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那请李院长谈谈学院在新媒体科研方面的规划和目标,其中有什么创新的方法和计划呢?
李明德:诚如您所言,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是国内较早以新媒体命名、以学院为建制,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学院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聚力新媒体研究,形成人才和学术高地,成就新媒体服务智库,助力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具体到新媒体科研方面,学院已经形成并计划凝聚若干新的研究方向,构建完整的新媒体研究体系,用2~3年时间搭建新媒体研究平台,逐步形成自身新媒体研究特色,按照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要求,达到国内新媒体研究一流水平。重点建设和研究以下若干领域和方向:
一是以已有且初步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为依托,进一步深化和凝聚新闻与新媒体领域基础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是新媒体理论研究,比如关注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在新媒体传播内容、模式、路径、效果等方面的变迁研究,以及新媒体信息学自身发展研究等领域的继承、拓展和创新等;另一方面侧重新媒体研究方法创新和研究。依托交大理工科优势,在新媒体数据挖掘、社会计算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总之,将依托在舆情、舆论研究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探索更多前沿理论和方法问题,为其它应用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和方法借鉴。
二是建设和发展新媒体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心。该中心计划配置高端计算机服务器,建设舆情舆论仿真实验室以及舆情舆论实时监测平台,开展校园与社会、媒体与公众以及分行业、分区域的舆情分析、研究,为陕西省、国家提供舆论舆情智库服务。
三是建成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关注新媒体与青少年成长和农村、农业发展,以及职业农民培育、城镇化发展、健康传播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探讨和研究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为政府决策部门等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囊服务。
四是成立数字媒体技术与大数据应用中心。该中心主要结合交大理工科优势,以新媒体技术发展与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争取经过交叉研究、产学研结合培育若干新媒体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助力国家抢占新媒体技术创新高地。与此同时,该中心还将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联合企业、行业代表形成若干大数据实时数据库,为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
另外,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还将建设文化传播研究、媒体市场调查研究等若干研究基地和中心,与以上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一起形成交大新媒体研究模块化、体系化研究格局,弯道超车,提早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形成西安交大新媒体研究优势和特色,抓紧建设“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西安市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等,为地方和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
记者:请您谈谈,在融媒时代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对传媒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贵院是如何进行新媒体教学和教育的?
李明德: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迭与传媒教育仍然延续旧有理念之间的现实矛盾,正在成为掣肘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一大障碍。抓紧实现思维理念的革新,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对新媒体价值的真正融入,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使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当前背景下,我们的新闻教育工作必须实现几点转变:
首先,重视新媒体基础理论的梳理。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昨天有微博、今天就有微信,明天,甚至下一秒就可能又有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出现。如果我们一味跟着媒介形态的步伐,今天出微博营销学,明天出微信营销学,左手微博右手微信……那么我们的理论教学将永远滞后于传媒业发展,也会沦为彻底的快餐式教育。我们建立新媒体学院、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更为重要的工作,是搭建起系统化的新媒体理论体系,对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新闻院校眼中、传统媒体眼中、新媒体企业眼中的新媒体及其应用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它的传播要素与结构又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逻辑轨迹发展等这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成体系的回答,才是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搞清楚的事情。唯其如此,才能给我们的学生呈现出清晰的学科架构与学习脉络,从而有效引导他们去全面感知新媒体,而不是满足于教会他们一种业务技能,让他们成为一名“新闻技工”。
其次,建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诞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关系问题的重新认识,推动了社会关系资源的重新构建。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应该适应这种全新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比老师更会使用新媒体、更容易适应新技术的变迁,因此也更倾向于自主去选择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消极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使他们提起兴趣,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书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内外,学会与年轻人互相学习、学会使用新媒体与学生维系关系、学会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式学习、批判式思考,从知识范式过渡到学习范式,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新技能。我校的新闻传播教学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课堂上,以专题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意见展开互动式教学、定期请学生主题演讲并互相点评、召开学术沙龙、基于项目制组织学生小组实践等,已成为我院学生培养的常态;我们的教师队伍也通过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学创新研究——以手机微博、微信平台为例”、教改项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去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与机制创新。
再次,具备交叉学科培养思路。这种交叉,既包括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也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新闻教育的过渡集约化与专业化,造成了学生就业口径过窄的局面,在集合了各类媒体特征的新媒体时代,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将更加明显,注重人才的复合型培养是未来的必由之路。交大新闻学院正是在集合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等多学科人才基础上组成的一支复合型教师梯队,同时积极展开各类跨学院、跨学校、跨领域的研究项目,持续地致力于人才的跨学科嫁接培养,帮助学生扩充知识内涵与外延,从而提高他们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
记者:您的研究领域其中之一是编辑与出版,请李院长结合您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相比于传统的编辑在业务素质及技能方面有哪些新的要求和变化?
李明德:伴随数字出版、全媒体出版成为新媒体时代期刊出版业的关键词,熟练掌握“互联网思维”并学会在编辑出版环节中灵活去运用这种思维,成为每一位媒体编辑的必备技能。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编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理念上下功夫:
首先一点还是刚才提到的,新媒体正在引发全社会的关系资源革命。对编辑工作而言,更是要树立起一种关系思维,学会在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内部关系上,构建起“命运共同体”;在与市场的关系上,构建起“互利共同体”;在与用户的关系上,构建起“情感共同体”;在与本地其他同行的关系上,构建起“文化共同体”,致力于每一个共同体的关系维护、情感共振与文化构建,从而为自身搭建起一圈牢不可破的强关系资源,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是“用户思维”的确立。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思维”了,“用户”的概念,更多地表达出传播对象具有与传播者完全对等的主体意识,有充分自主性与判断力。因此,编辑们要学会根据用户的身份、年龄、职业、地域等差异,去对用户做精确细分,预测用户心理以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用户保持长期交流、分享信息、讨论观点,以提高用户对刊物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再次,新媒体时代还崇尚一种“融合思维”。媒介融合是当今传媒业的热门词汇,对于编辑经营领域而言,实现内部组织架构与采编流程的整体性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出版、交易的多途径融合,实现纵向、横向完整产业链的融合,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编辑经营手段。这里的“融合思维”,就是一种集合各类资源与力量为我所用、创造叠加复合价值的一体化思维。
最后,对传媒编辑而言,在实践工作中掌握并融入大数据的思维理念,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新媒体技能。编辑们理应学会对已有数据做归类分析,在把握行业发展走向、预测未来趋势的基础上作出战略调整;还应当学会“用数据说话”,要看得懂图表、方程式、数学模型,知道什么叫云计算、大数据等与新媒体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编辑出版产品的客观性。
记者:受新媒体传播强大力量的影响,目前社会舆论环境异常复杂、多变。贵院在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请问李院长,贵院开展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对舆情应对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哪些服务?
李明德:舆情舆论研究是西安交大新闻传播研究的优势和特色领域。早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由西安交大不同学院的不同研究团队分别开展,各自形成了不同特色和优势。例如,交大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团队致力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舆情、舆论的内容、评价和治理分析,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重点社科基金项目等,完成了“陕西省网络传播十大案例”系列研究、微博舆情生成机制与治理体制研究、陕西微信公众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与陕西省、西安市网信办、陕西省通信管理局、腾讯大秦网等展开合作,坚持问题导向和服务定位,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交大电信学院有关团队则主要开展基于数据抓取和挖掘技术舆情监控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舆情后台监控、关键词搜索和追踪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应用,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决策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另外,交大公管学院有关团队则集中于舆情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可以说,交大有着展开舆情、舆论研究的雄厚基础和实践经验。
随着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成立,我们将在学校的支持下集中和组合交大不同研究团队的特色专长,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交大在舆情舆论研究,特别是新媒体环境和大数据时代的舆情舆论研究领域和方向,实现1+1+1>3的协同创新效果。未来我们期待着在新媒体舆情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领域有所突破。
首先,联合攻关国家重大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论演化和引导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社会舆论的生成与治理等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结合不同学科,借助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跨区域和跨行业的综合大型研究。交大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努力实现重大项目研究、重大研究成果突破,在新媒体舆情舆论研究方面发出交大声音,彰显交大优势。
其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开展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舆情研究。“一带一路”既是经济网,也是文化网,更是信息网和舆情网。西安交通大学可以借助“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优势,联合沿线国家高校,积极申请国家项目支持,构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舆情、舆论基础数据网络,为开展大型研究和国家战略提供基础性服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作为国内最年轻的新闻学院之一,不存在转型的困难,包袱较少。立足新媒体研究,服务地方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术繁荣发展,需要我们勇敢担当,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身,开拓创新。同时也真诚欢迎有志于新媒体传播的志同道合者加盟创业,共同成就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