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3期

论潘天寿民族绘画艺术思想

史贝珂 郝  杰
2016年05月26日16:0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潘天寿,一位伟大的中国画大师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敢于从中国画内部发现问题,提出中西绘画两大系统说,认为中西绘画应拉开差距来保持自己的高度与阔度。但是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要融合时代精神与个人特色。他自信而坚定的民族特色论以及“借古开今”的艺术主张,体现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潘天寿;民族绘画;独立;创新

一、引 言

潘天寿,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县人,20世纪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先生论画论艺,目光高远,学识渊博。潘天寿不仅是一位大画家,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有重要贡献,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画院考》《中国画题款之研究》《治印丛谈》《听天阁画谈随笔》等理论著作。先生画论就内容而言包括论述艺术本质、审美特性以及艺术与人生、社会;品评画家画作、论述画理;教授中国画技法、谈论用笔用墨,构图与题款;高标民族绘画特色论;以及中国画教育思想等方面。而民族艺术发展的特色论为其艺术思想和艺术教育思想之核心,犹如血脉遍布全身,是其艺术观宗旨所在。

二、潘天寿所处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大环境发生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潘天寿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期,伴随着中西文化的日益交流,民族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随之成为了颇有争议的议题。尤其在中国画领域,这种纷争表现的更为激烈。中国画坛分化为以陈独秀、康有为为导论,高剑父、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革新派”和以陈师曾为导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派”。随着陈独秀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推动着美术革命的发展,认为中国画须采用西洋画的写实精神。陈独秀曾说道:“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1]”表明了他融合中西的立场。康有为与蔡元培同时也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他们认为中国的科学落后于西方国家,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并没有看到艺术与科学的不同。

在强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对中西绘画关系的不同意见从未停止。潘天寿坚定捍卫民族绘画,振兴民族艺术,认为民族精神是通过民族风格在绘画中体现的,主张中西绘画“拉开距离”。并不是潘先生保守,不接受外来文化,也没有否定西画的意思。西画可以吸收,可以视为滋补品,但要在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及增加自己民族特色的高度和阔度的前提下而言的,吸收西画要取之有道。先生的“距离说”也是在担心民族绘画被西画吞并的情况下而提出来的。

三、潘天寿民族特色绘画的思想

潘天寿民族特色绘画的思想,主张中西绘画两大系统说,认为中西绘画为两大高峰,各有他们的最高成就,不能盲目吸收,应该要拉开彼此的距离,所以在当今的美术界人们每次提到“距离说”,几乎已经成了潘天寿先生的代名词,拉开距离的目的在于保持特色。中西方的绘画要拉开距离,而个人的绘画风格要具有独创性。在保持民族特色与个人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创新。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要汲取古人的优秀传统,重写生,重临摹,以大自然为师,并融入时代特征与个人特色来借古而开今。借古并不是简单意义的临摹,我们在临摹的同时亦应该重视写生;开今是需要融入我们今人的情感于画中。先生的民族绘画思想可概括为“独立说”与“创新说”。

(一)独立说

所谓独立,先生把中西绘画看作两大系统,由于其绘画方式、追求以及产生的历史条件与背景的截然不同,作为两座高峰,各有其最高成就。

在“中西艺术调和论”盛行期间,出于对本民族艺术特色的保护以及对西画吞并势头的担忧,潘天寿先生从艺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主张“拉开距离说”,中国绘画应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自己民族艺术的独立性。外来文化则为滋补品,要想真正发展起来民族绘画,仅靠滋补品是不够的,需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独立性以及加强民族自尊才能振兴民族艺术。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先生对民族艺术充满自信,反复告诫同道以及莘莘学子对于我们的民族艺术要有自信心。20世纪至今,世界文化呈现着多样性,拿西画为例,刻画的逼真,造型的准确,色彩的丰富多彩,使得国人惊叹。对于中西绘画各种说法不一,融合论与取消论不绝于耳。取消论则是对丧失民族自信的表现,融合论立足于取长补短,但作为一种口号而言,潘天寿先生公开反对不赞成中国画进行西化,中国画要以特长来发展自己的独特成就。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要取之有道,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在保持中国绘画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互取所长,增加两座高峰的高度和阔度。但并不是一味吸收,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减弱或拉平了两峰之间的高度和阔度。国画中的用墨、用线、设色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画以线造型,西方绘画以明暗造型;国画重意境,西洋画重理性,这是中西绘画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吸收,丧失民族特色。伴随着当今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每个民族都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潘天寿等一批有学识的艺术家担忧的是外来文化的吞并和质量的降低,而对于那些有益于我们发展的文化,先生并不反对有分寸的进行吸收。

(二)创新说

所谓创新,除了要有不同于西方的民族风格之外,还要不同于前人而有新的创获,推陈出新,这也是所谓的独特风格。中国画历史源远流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应继承优秀的传统并融入时代精神与个人特色。

画坛上出现了潘天寿先生与他的前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四大家”革新大师,也是因为他们都是在师法古人而又不拘泥于古人的前提下,以实践的精神来进行创新。继承只是一种学习,一种方法,创新才是目的。“新,必须由陈中推动而出。倘接受传统,仅仅停止于传统,或所接受者,非优良传统,则任何学术,亦将无所进步。若然,何贵接受传统耶?倘摒弃传统,空想人人作盘古皇,独开天地,恐吾辈至今,仍生活于茹毛饮血之原始时代矣。[2]”潘天寿先生所处的时代传统不受重视,故先生提及于此。

年轻时潘先生取法于青藤,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诸家,且学习吴昌硕十分相像,后来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可谓是创新。先生曾说“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艺术的重复等于零”,应师法古人,同时也须融入今人的精神面貌于画面之中,融入时代特色及个人情感。倘若一味临摹古人,毫无创新,则为一笨子孙。倘若一味摹拟西方,没有个人特色为民族增添光彩,则为一洋奴才。潘天寿先生主张传统出新,在保持民族优良绘画传统时又要有画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先生一方面积极汲取传统绘画的精髓,另一方面又敢于创新,在他的画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书法艺术与题画风格。他的革新精神不仅反映在画论之中,更反映在他的画面之中。画家须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学习绘画时,要有勤恳的态度来学习古人的技法,注重写生,以大自然为师,读万卷书的学识与行万里路的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潘天寿对后世的影响

先生自信且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以及借古开今的艺术主张,给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强烈的民族特色,给现代中国画教育提供了思路。他是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者,坚持自己的风格,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先生论艺术系统辩证,宏观深刻,在中西对比中深得要领,更多民族主体意识,富有时代性。他也承载了20世纪中国深刻的精神问题:发展民族绘画特色必须有的自信心。“各民族真正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亦应该是民族风格的体现者。[3]”民族绘画特色的发展,要发挥中国画笔墨的长处。通过笔墨的运用,明暗的对比,虚实与远近来表现,再融入作者内心的情感。笔墨要随着画家内心的感觉来变化,追求笔墨外的意境。潘天寿很好地继承了笔墨的长处将其发扬光大,将工笔与意笔的区别进行打破,把他们融合起来,还坚持民族特色,对绘画进行选择与吸收。中国画的发展应把民族意识放在前面,关于中国画的发展,先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坚持“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说,保持民族艺术,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因为它是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先生也认为洋为今用也属于创新,但是要建立在民族风格之上,将传统技法与西方某些长处结合,也是一种新思想。

潘天寿先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立足于传统民族绘画,根据中西方绘画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提出民族绘画自信论。这种坚持与远见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要坚持民族性,这样才能具有世界性。

参考文献:

[1] 郎绍君,水中天.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2]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3] 潘公凯.潘天寿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