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4期

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及其传播学思考

潘  彤
2016年05月31日10:4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文章充分肯定网络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并运用“靶子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经典理论深入剖析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以及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民从自身的角度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媒介素养;传播学;方法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民数量激增,截止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1]。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在网络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度互联网使用者甚至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风云人物。网民的力量为何如此之大,为何能影响网络事件的发展走向,为何能影响社会事件的处理结果,笔者认为,是网民的媒介素养逐渐提升的结果。

一、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一般而言是指普通大众,而非记者和其他传媒从业者。网民的媒介素养则指网民在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时能否正确有效的选择信息,实现享用网络媒介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网民利用网络资源的动机、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利用网络资源的有效程度及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3]。

当然随着传播科技与资讯媒体的加速发展、运用和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包括网民对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介的认识能力、辩证批判的认知能力、主动生产及传播信息的能力等,新能力的提出要求网民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互联网环境,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接受信息。

专家学者对网民媒介素养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网络上存在的大量诸如“网络打手”“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参与的秩序。有些网民信息传播素养不高,不顾他人隐私大肆进行“人肉搜索”,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在博客、论坛、微博上造谣诽谤、恶意攻击,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其现实生活产生极大威胁[4]。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呈现出案件数量多、案件类型复杂、犯罪手法多样、受损面广、受损严重等趋势,为网络的安全使用带来了巨大隐患,严重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网民的媒介素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相连,总的来说,国民整体媒介素养还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提高,并在网络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从传播学角度看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一)从“靶子”到积极主动的选择和甄别信息

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传播效果研究的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动[5]。这个时期,人们认为受众是“靶子”,面对媒体以及大量信息一击即中,没有任何反抗和应对能力,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

21世纪网民开始积极主动的寻求对自身学习工作乃至生活有用的信息,也具备了辨别网络信息品质品位良莠高下的能力,对有害信息的免疫力逐渐增强。这种“刺激—反应式”理论和“子弹论”也只能生存在于30年代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范式之中了。网民不再是任凭媒介影响和控制的“靶子”,他们学会了选择和理解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质疑、反思并反馈网络信息。

(二)从“静观”到“变通”影响媒介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功能”是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5]。网络参与中受众地位的提高,传授双方互动性的加强,网民信息收集、处置和传输的便利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网民的主动性,媒介议程设置的能力因此被削弱,受众议程设置的能力逐渐增强,某些情况下,网民已经开始设置媒体的议程,开始创作和生产信息。

在网民中引起反响或网民共同关注和关心的事件往往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和进一步挖掘的重点,继而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使单独 “草根议程” 变成了 “社会大众议程” 和“主流媒体议程”。网民不但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了舆论走向,更创造了各种身份提出新的“社会议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网民参与改变了传统媒体“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大众议程设置”→“社会决策议程设置”这一原始的议程设置方法,创造了网络社会新的“议程设置”逻辑:“网民议程设置”→“小群体议程设置”→“大众议程设置”→“主流媒体议程设置”[5]。

(三)高媒介素养的舆论领袖大量涌现

舆论领袖也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重要的传播学概念。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信息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大众传播过程),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其他部分(人际传播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在活跃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舆论领袖”[6]。

网络上逐渐出现了大量具有高媒介素养的领袖,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他们关注政治、经济等国家大事和教育改革、反腐败、民生等社会热点问题,并在网络中快速发声抢占舆论先机,凭借发言的质量和频率积累了较高的声望。舆情事件发生时,舆论领袖的言论和意见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沉默的大多数”和“追随的大多数”,引导和推动事态发展,影响舆论走向,彰显了“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所起的重要作用[7]。一些网民在网站论坛发挥影响力的基本过程是,发帖引起回应——被加精华——被置顶/推荐到网站论坛主页——被大量网友转载——被其他网站转载——被其他线下媒体转载。

网络媒体不但没有削弱舆论领袖的作用,广泛参与性还扩大了舆论领袖的身份构成,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官员和新闻媒介人员,更网罗了普通大众加入其中[8]。由少到多,由个人到群体,这将是网民媒介素养全面提升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从进入网络时代起,网民在获取网络信息、参与网络对话、处理网络事件等方面的转变,即从被动消极、全面接收、片面参与到积极主动、批判接收、全面参与的转变,这些转变是网民在网络参与中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表现,也是构建和谐网络、打造理性网民的必由之路。

三、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方法途径

认识到网民媒介素养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继续保持和发扬网民在网络中沉着冷静且积极参与的态度,不因大量网络信息的冲击而丧失选择理解、判断质疑和创造生产的能力。但我国网民离真正的高媒介素养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网民媒介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有漫长和艰难的路要走。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网民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提高媒介素养。

第一,网民应该学会选择性地阅读网络信息,提高信息筛选、过滤和寻找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要有目的的寻找对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对于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网民需扫描式或浏览式阅读,了解基本的客观信息以满足获取信息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不应流连于漫天飞舞的信息中不知所措。

第二,要对网络媒介及信息进行评估和质疑, 提高理性批判能力。首先,要全面的看待网络信息,在利用的同时保持批判和质疑的眼光,对于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和“噱头”要提高甄别能力,尽可能地甄别出隐性失实的新闻;其次,在强大的舆论面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应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积极理性地关注和参与网络公共事件,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最大程度地促进网络公共事件的解决,引导公众对自身合法权益的关注,对边缘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避免为了吸引公众的眼光,设置或者过多参与带有庸俗化和娱乐化的本质的“议程”。

第四,网民应多方面获取信息,尤其注意与传统媒介结合,进行互补式阅读, 防止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增加思辨的反应能力。通过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接触,网民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使用网络时网民应增加个人修养,提高伦理道德与法律意识。网民在网络交往中应自觉维护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避免因不满、愤恨等情绪进行“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等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应遵守网络公共安全的相关规定,不能从事泄露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等违法活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

第六,自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自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一直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无论是青少年、大学生还是农村网民亦或是官员都应积极主动的寻求或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对媒介素养的认识,有意识的规范自己在媒介接触中的行为,真正实现媒介素养的提高。

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这里的“提升”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至今为止,我国网民在过去的媒介交往中所实现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二是在网络发展更迅猛的今天,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如何提升。笔者通过回顾我国网民在提高媒介素养中所取得的进步及其传播学思考展望了在实现全民媒介素养提高的过程中,网民需付出的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 xwzx/rdxw/2015/201601/t20 2016年01月22160122_53283.htm.

[2] 邱沛篁,蒋晓丽,吴建. 媒介素质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 冯资荣.泛信息时代的受众媒介素养[J].现代视听,2007(5).

[4] 杨焜棋.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培育探讨[J].才智,2010(15).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刘畅. Web 2.0时代的“网民议程设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 尚俊杰,霍晓丹,孙也程.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大学生研究,2010(8).

[8] 申雪风.网络环境下“意见领袖”的嬗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