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及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研究
摘 要:本文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一宏观国家战略出发,探讨党报特别是陕西日报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做好科技新闻报道,推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全文指出了加强党报科技新闻报道的必要性,提出了党报科技新闻报道要从报道视角、报道语言、报道落脚点等三方面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推动科技新闻的传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关键词:科技新闻;新闻传播;地方经济;三贴近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项科技信息只有迅速准确地传播出去,并且通过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作为陕西省委机关报的党报——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更是要紧紧围绕全省提出的“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宏伟目标,加强科技新闻的报道力度和深度,对陕西省的科技自主创新、科技统筹资源、科技能力转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陕西社会经济而努力。
一、加强党报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1.加强党报科技新闻报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的不断进步,才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才能推动国富民强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对我国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素质纲要》对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党报来说,加强科技新闻报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加强党报科技新闻报道是社会大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科技拉近了国家与国家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科技让很多想象变为可能,让沟通成为无限可能。科技使我们国富民强,使人们享有更便捷的生活。因此,面对全新的科技,读者不仅仅关心这项新科技是“是什么”,关注科技新闻背后的许多“为什么”,更加关注这项科技能带给人们生活什么样的变化,科技创新与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因此,满足社会大众不断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需求,是大众媒体特别是党报毋庸置疑的责任。
因此,加强党报科技新闻的报道不但顺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且科技新闻报道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推动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省级党报科技新闻报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三贴近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这些科技事实经过报道、传播,才成为科技新闻[1]。
省级党报的科技新闻报道,就是将全省科技领域内新近发生的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科技先进人物的事迹、科学实践的经验和做法等,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以平面报纸为载体发布出去。在当前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省级党报的科技新闻报道不但要做好深度报道,更要从新闻报道的视角、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以及新闻报道的落脚点等方面做到三贴近。
新闻报道“三贴近”就是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2]。而党报的科技新闻报道尤其要做到三贴近。科技新闻报道只有做到三贴近,才能真正使科技新闻走进群众生活,改变群众生活。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科技新闻的报道视角一定要做到三贴近,要亲民
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切忌从专业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解读科技新闻,专业性过强,令读者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比如关于当前流行的科技词汇“大数据”,在做新闻报道时一定要给读者解读清楚“大数据”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只有从普通群众的视角出发,解读“大数据”这一专业词汇和科技进步,才能让老百姓对“大数据”有直观的认识。一篇关于大数据的报道《大数据,从经验驱动变成数据导向》,这样的标题,首先让人不明就里,搞不清“大数据”,更搞不清“经验驱动”和“数据导向”这些专业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报道的标题首先没有选择好视角。值得赞许的是新闻报道的开头,则使用了“三贴近”的视角,用未来某一天医生与病人可以通过网络诊治病情,并且可以将医生的处方、用药情况等全部留存下数字化记录,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来分析病情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决策,就是大数据。因此,科技新闻报道一定要用三贴近的视角,让老百姓看得懂。
2.科技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要做到三贴近,要活泼生动,通俗易懂
科技新闻报道本来就是对科技领域里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其中有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科技创造的经验以及国家的科技政策等。这些东西本来就专业性很强,如果再使用专业性更强的语言来报道,普通读者还是看不懂。因此,科技新闻报道的语言要做到“三贴近”[3]。比如医学科技类的报道中,“类人胶原蛋白”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你用专业的术语,花大篇幅解释是解释不清楚的。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通俗地说,就是从人的组织(例如头发、指甲或胎盘等合法途径)里提取人类胶原蛋白的基因模板,放入工程菌胞内,工程菌就可以发酵生产人的胶原蛋白了,就像酿酒一样。”这样一来,但凡见过酿酒或者用发酵粉蒸过馒头的读者,大概都能心领神会了。
3.科技新闻报道的落脚点一定要做到三贴近
科技新闻报道什么?也就是科技新闻报道的选材以及最后的落脚点一定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至于让读者觉得这种报道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遥远,与自身无关,因此对报道内容不关心,没兴趣。也就起不到进行科技宣传的作用。比如《西安交大二附院引进西北地区首台光子CT》,这篇消息,不但告诉读者该院有了这套设备,而且要告诉读者这套设备是干什么用的,与以往的CT相比有什么优点。通过这篇消息,读者会明白,光子CT与以前的CT相比速度更快,X射线损伤更小,比以前的设备可减少10倍以上的受辐射剂量。以前如果患者心率过快就无法做,而现在新设备患者心律在150以内都可以做。特别是对于儿童,以前儿童要入睡后才能做,现在只要让儿童镇静一秒就可以做,使用更方便快捷、更安全。
三、党报科技新闻报道最终目的就是服务地方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科技新闻宣传的目的就是服务地方经济,为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知识的普及提供信息平台。那么,如何做到让科技新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重点策划好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让科技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航空工业是陕西的重点产业,很多国家大型航空科研院所都在陕西,为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让读者能够走进神秘的航空院所,探知航空工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航空院所科研人员不为人所知的艰辛,陕西日报科教新闻部在科教新闻版面开设的栏目《发挥科教优势,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中,刊发《航空报国立长志,叱咤风云会有时——记中航工业一飞院院长李守泽》《飞机强度实验室的大“能人”——记中航工业一飞院高级技师王培勇》,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试图用科技视角透视神秘产业,以推动社会各界对航空工业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较好效果,获得读者的高度认可。
2.密集报道形成舆论声势
科技创新、科技统筹是近年来陕西科技发展的关键词。如何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成为党报科技宣传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策划密集报道,造成舆论声势。
比如,针对2014年陕西建设创新型省份,陕西日报通过策划,在会前6月23日推出综述《科技创新,成为陕西发展新引擎》作为预热报道;并于6月24日及时刊发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系列活动消息《首届陕西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会议第二天6月28日,在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省召开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大会》重点消息;而在7月4日,组织整版稿件《建设创新型省份,陕西有信心,有目标,有举措》,全面解读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相关问题,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使老百姓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总之,科技新闻报道既有其作为新闻报道的共性,即要求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等,也有其不同于其它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即专业性很强,不容易做到通俗易懂。但是,在科技创新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科技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受人重视。无论如何,做好科技新闻报道的三贴近,才能使科技新闻报道为推动科技生产力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庆一.科技新闻的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6).
[2] 金姝.试论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三贴近”[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4).
[3] 付斌.科技新闻通俗化的媒体运作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4(22).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