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4期

浅谈越战三部曲之《天与地》

陈一凡
2016年05月31日14:3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被誉为美国独树一帜的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凭借壮丽精美的构图,凌厉快捷的剪辑,宏伟深厚的配乐,拍摄的“越战三部曲”成为别人难以复制、难以逾越的鸿篇巨制。本文试从影片《天与地》主题、叙事、视听语言等角度对其影像风格进行解读,以期为该类影片的构思和制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越南战争;主题;叙事分析;视听语言分析

越南战争的亲身经历给导演奥利弗?斯通带来的影响,促使他不停的进行批判与反思,反应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就是对社会阴暗面大胆的探索和深刻揭露。其凭借越战题材电影《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同为表现越战题材《天与地》影片一上映又再次引起强烈反响。本文将以该片为例,接下来展开对其创作过程中主题、叙事、视听语言等角度影像风格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主题分析

宁静、原始的小村庄,残暴、骇人的越南战场,单纯、虔诚的越南人民,天与地之间萦绕迂回着喜多郎大气而又冗长的音乐,这就是奥立弗?斯通越战三步曲之终结篇——《天与地》。导演以一种纪实风格自述的形式,从一名越南少女黎里口中娓娓道来,以一个越南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被战争摧残与迫害的故事。一次次伤害、蹂躏、摧残、幻想破灭中坚强地活着,并在父亲、母亲、美国中士詹姆斯的帮助下,完成了从蛹到蝶的蜕变过程,从一个越南妇女的眼中重新诠释了这场战争[1]。奥立弗?斯通作为越南战争的亲历者——一个越战老兵,却并没有谈论这场战争的对与错,胜利与失败,而是花大量镜头展示了整个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的伤害。被战争践踏过的越南人民,他们的愿望只是守着自己的祖先,守着自己的家园。然而战争摧毁了一切,摧毁了他们的愿望,摧毁了他们的家园,摧毁了越南少女黎里平静安逸和谐的生活。整场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轻松自如地驾御观众注意力的目的,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血淋淋的事实是在提醒我们珍惜生活、珍惜和平,拒绝暴力、拒绝战争。

二、叙事分析

奥立弗?斯通的高超之处还在于对各种故事情节的精妙设计与感人的叙事能力,通过各种人生的关键事件,勾画出黎里的人生大起大落的无常变化,并重点聚焦了黎里对此的感觉和反应,进而捕捉她对社会认识以及在精神层面的提升。该片中大量使用了鲜明对比的手法,操控着观众情感的跌宕起伏。美满恬静的乡村生活跟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西贡大撤退的混乱和美国天堂般的生活、街边小贩妓女的悲惨和特权阶级的奢侈和无忧、影像色调的模糊而晦暗与亮丽而温馨画面感、富有诗意的交响乐与越南战场的残酷[2],这些文明与野蛮、博爱与残忍的强烈对比。其实是导演通过这些流畅的声画蒙太奇剪辑与沉稳洗练的镜头语言对比在提出问题,“在这此伏彼起的境遇中,主人公心理上会有怎样反应?观众又反应如何?”在几个关键的场景中,导演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就如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2]

三、视听语言效果分析

(一)画面

导演以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而又出色的场面调度,营造出越南田园风光极致的视觉效果。影片中多处采用全景式的拍摄手法,俯瞰整个世界,介于天与地之间的浑然磅礴,烟雨中纯美的绿意,宁静的家园,远处点缀连绵起伏的小山或近景中的祠堂[3,4],充满了东方式的唯美世界,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在凌厉快捷的剪辑而形成的黑白镜头的闪回中,呈现出主人公黎里所遭受的双重痛苦和坚忍的承受力以及不屈的生命力[1],让观众体会到那种灵魂的扭曲、倾斜,对前途、命运的迷茫,以及内心无尽的困惑,以此弥合叙事过程中存在的时空间隔,在观众心里整合成完整、连续的时间幻象。如影片中詹姆斯与黎里发生口角时,焦躁苍白无助的詹姆斯拿出枪顶住黎里的头顶时,黎里知道自己无力反抗身强力壮的他[3,4],于是像接受命运安排般地闭上了双眼进入快速回忆,此时快速闪过的一幅幅画面,当年其所受的所有磨难都浮现在眼前,父亲在其小时候根植于心的对佛教的信仰使其平静下来。巧妙地运用拍摄角度与拍摄光线,映射了女主人公黎里当时的心情。如影片中黎里第一次在美国家庭聚餐时,一个俯视的镜头,表现了美国人对黎里的傲慢蔑视态度;当她打开冰箱,一个仰镜头表现她看到琳琅满目的食品所表现出来的惊讶;以及她踏着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的旋律走进美国的超级市场购物,看着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一排排奇珍异果琳琅满目以及一架架珍馐美馔几近无数的陶醉神态与明亮的画面交相辉映,将黎里内在情绪上的心理联想、心理活动展现了淋漓尽致。突出作用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心理,渲染情绪,从音符间可以感到黎里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欢快,是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二)声音

与国内的一些导演作品不同,奥利弗?斯通极为重视影片的音乐、音响的运用效果,特地邀请日本著名电子音乐大师——喜多郎为《天与地》这部影片配乐操刀。交响乐的纵深感、丰富表现力和画面契合得很好,可以算得上喜多郎的又一部巅峰之作,并获得了美国第51届金球奖作曲奖。

1.音乐运用效果

在影片的开篇部分伴随着笛子和二胡的配乐,配合画面的佛像,一位骑在水牛背上的越南小姑娘,身穿橘红色长袍的僧人跋涉在翠绿色的水稻田埂上,画面如诗如画,塑造出东方的神秘美感,像观众展现了这个越南小乡村村民与自然安逸和谐的生活,画面与配乐的结合也像这里的生活一样,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当画面切向全景的山水画面,水田中劳作的村民转为一大片翠绿色的稻田时,配乐由平静悠扬的曲调变得层次逐渐加强、更加激昂、气势磅礴的主旋律,似乎是在赞叹伟大的大自然,清新悦耳、撩动心弦。

配乐使得眼前看到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更加为之震撼,观众可以纵意驰骋自己的想象,产生了一个实际的空间幻觉,将观众带到诗的国度、诗的意境之中。随后音乐再趋于舒缓,画面继而转向生活的场景,战乱来临之时音乐变得深沉咏叹……八分钟的时间里音乐始终没有间断,同时持续的画外音交待人物背景,气势恢宏的配乐与壮阔的景色搭配的完美无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音乐紧紧结合着画面的实体,诉诸观众的感官和视觉,从而达到了二者的对立,收到了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翠绿的稻田与远处的群山交相辉映,与此同时熟悉的配乐再次响起。山、水相应,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个摇镜头伸延出去的稻田路中间黎里带着儿子回来了。在悠扬的配乐表现下看似小乡村又回到了以前美丽、安详的样子,但战争在村民身体上留下的创伤,依然在提醒着黎里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导演独具匠心的安排这样首尾呼应的桥段,仿佛是在提示我们伟大的大自然可以将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环境恢复原貌,但战争给人们心灵和身体上留下的创伤是永远无法被抹去的。

2.音响运用效果

在表现战争场面时,音响效果不光只是单一的爆破声,导演安排的极其独特,起到渲染情绪、烘托环境气氛、加强画面的真实感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效果。

如在影片的第12分15秒开始美军进村一段中,风吹水稻的声浪此起彼伏、犬吠声、雀鸟惊飞的扑翅声、水牛的惊叫声预示着将有危险的事情发生[5],紧接着美军直升机的螺旋桨声、螺旋桨所荡起的水花声、黎里所带的斗笠也被螺旋桨所扬起的风浪吹起,随风飘舞在翠绿的稻田上。嘈杂的环境音响效果与美军进村前的安静祥和画面的配合,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带来极大对比和反差冲击,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副美感与动感并举的紧张气氛[5]。音乐与音响交织烘托着画面,造成了极富冲击力的视听效果,大大增强了场面的真实性和流畅性,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越南战场的战争气息,旨在为观众再现当时残酷的战争场面。

影片的第22分25秒开始越共袭击政府军和美军一段,突如其来的地雷爆炸声让人为之一震,极具魄力。紧接着一声妇女的尖叫声之后,四面八方袭来的机关枪扫射声所形成的密集包围感十分强烈。一簇火焰在画面中从右至左喷射而出,画面配上音响效果更是让观众为之震撼,随后美军轰炸机由远及近连番轰炸,投弹所营造的音响效果非常逼真。以声音再现场景,双方交战所营造的环境音效内容丰富,表现效果极佳,将音响效果发挥到了极致,震撼力极强,仿佛将观众和摄影镜头一起卷进那残酷战争场面,去探访当年那里发生的一切。

四、结 语

战争不仅造成了死亡,也造成了活着的生命的残缺。这部控诉越南战争造成的灾难及其后遗症的影片,充分展示了对越南、对美国、对人性的惨痛创伤。导演对真理的执着探求以及他对和平与友爱的执着与期望,用一种极端反叛传统的视听语言和全新的电影观念向世间诉说着[6],使观众在惊愕之余不忘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如在片尾画外音传递:人注定要徘徊在天与地之间,源自大地,接受天命,依靠坚强的内心取得天与地的平衡。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未能对其作品风格进一步深入分析,有待今后继续研究解读。

参考文献:

[1] 汪方华.主流电影之外的主流导演[J].当代电影,2008(4).

[2] 越战三部曲-天与地(H eaven and Earth 1993)影评[EB/OL].http:// blog.sina.com.cn/s/blog_616a7fc001011xo4.html,2012-07-16.

[3] 陈姝.奥利弗?斯通的电影语言[J].戏剧之家,2012(5).

[4] 赵宁宇,李炜.奥利弗?斯通电影的形式特征[J].电影艺术,2002(2).

[5] 李南.寓无形于有形——对影视剧声音结构的再认识[J].新闻知识,2011(1).

[6] 闫彩蝶.自由国度的牛虻——奥利弗?斯通的电影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6.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