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少儿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 永远年轻的"老"科普

2016年05月31日10:3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们爱科学》:永远年轻的“老”科普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少儿科普杂志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呢?事实上,流逝的只是时间,衰老的只是某些个体,对于《我们爱科学》来说,它办刊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而风格却永远属于当代的8岁~15岁的青少年。2014年成功从旬刊改为周刊后,《我们爱科学》杂志的订阅量不降反升,每月发行量稳定在140万册左右,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并陪伴着青少年探知和求索科学的奥秘。

趣味内容普及科学知识

“2014年从旬刊改为周刊后,我们感觉这一步真的对路了。”《我们爱科学》杂志主编毛红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发出了如此感叹。她说:“其实,最开始我们也有担心,增刊后是否会影响订阅量,事实证明,这一步是对的。”

据毛红强介绍,《我们爱科学》2014年起新增加的那一期内容主题定位为“快乐动漫”,就是以动漫的形式讲述科普知识,目前看来,每个月这一期的风格很受小读者喜爱。而另外的3期也因内容和风格的不同,给小读者的感受是有趣好玩又增长见识。“魅力科学”是《我们爱科学》杂志每月的第一期,重点普及科学等知识,以“硬科普”为主;第二期是“智慧百科”,将科学的范畴扩展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第三期是趣味画报,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科学常识等以画报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我们爱科学》每个月4期杂志的风格虽然不同,但是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创造灵感、启迪科学智慧、培养科学素质的办刊宗旨却在每一期中贯穿不变。”毛红强说。

“每年9月,我们都会定下第二年全年的栏目以及办刊的主要思路,再结合当年有影响力的科技事件调整和增加新的选题。虽然我们不是报纸,但是我们也一直强调时效性,以满足更多小读者对科学的求知和探秘。”毛红强说,下个月中下旬,杂志社的同事们马上就要启动新的调研了,两个月后,就会汇总调研结果,确定2017年的内容。“每年在调研结束后,我们都会根据读者的需求在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比如2015年,我们有个栏目叫《疯狂实验室》,教授小读者做一些科学实验,今年我们更加注重科学实验的趣味性,穿插科学故事,结合日常生活,栏目名称变为《趣味科学课》。再比如,在每月的‘智慧百科’那期中,今年增加了有关文物修复的内容,增设了《文物医生手记》这个栏目,更多地介绍文物的鉴赏、修复过程以及使用了怎样的科学手段,同时还增加了相应的科学链接,比如在修复文物中所使用物品的化学成分介绍等。”毛红强说,每年的调研就是为了让内容更加贴近小读者,更加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

优质活动打造金字品牌

做精内容的同时,金牌活动也为期刊的品牌创建赢得了更多读者的信赖和支持。据毛红强介绍,“科学家进校园”一直是《我们爱科学》杂志社的品牌活动,从最初比较零星的编辑进校园讲科学知识的形式,发展成如今比较密集的科学家进校园讲科学知识,尤其在近5年的时间里,活动的场次越来越多,主题也越来越丰富。毛红强说,今年,截至目前,杂志社已经举办了近200场讲座,而去年全年是212场活动,2014年是196场活动。“全国各地学校的需求渐渐超出了杂志社的预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以及小读者对科学知识探求的深入,过去由杂志社编辑讲故事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在5年前,杂志社请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团的老科学家们为小读者们讲课,普及科学知识,以此提高活动的专业性和影响力。近两年来,‘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收到各地中小学的邀请越来越多,读者的热情感染着杂志社的每一位员工,也鞭策着每一位编辑努力办好杂志,努力办好活动。”毛红强说。

“我爱科学·体验科学大行动”是《我们爱科学》杂志社的另一个大型互动活动,以强调动手、动脑、学科学为目的,今年的主题是“科学创造”。从1月1日开始,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在全国中小学中展开。“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活动,不仅能给小读者们普及科学知识,同时也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小读者与杂志之间的黏性。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以及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关注刊物,参与我们的活动。”毛红强说。

技术创新谋求更大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青少年科普读物来说,紧跟时代潮流,运用先进多媒体技术,是抵御衰退、引领潮流的利器。

毛红强介绍,他们运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出版流程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编辑流程的数字化。在七八年前,杂志社就开始运用数字出版以丰富纸质内容的表现形式,比如点读技术、二维码技术的使用,让小读者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就可以看到杂志上的一些精彩内容,听到语音讲解。2015年,他们又使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小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通过扫描相关图片就可以看到三维立体动画。毛红强说:“每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都非常受小读者的欢迎。这丰富了我们杂志内容的表现手法,家长、老师都愿意帮助孩子下载应用并参与其中。当然,由于操作简便,小读者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带给小读者的体验也更加有趣、深刻。”

“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我们不断向实现全媒体复合发展的目标迈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让杂志变成了一个双向互动传播的载体,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读者需求、回答读者留言和提问,与读者联系更加紧密。”毛红强对融合发展的未来很期待,她认为,“新媒体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落后于时代,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借新媒体向小读者普及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求得更大的发展。”(记者 杜一娜)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