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5期

编导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构建

史剑辉 高祥华
2016年06月01日14:5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地方高校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是其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实践类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其转型发展的基础。课题组在对比分析现有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及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编导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目标,梳理了编导专业三种类型实践课程群,构建了实践课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考核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编导专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要深入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探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夫人发展之路,首要工作是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课程评价机制。实践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依托,革新实践类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是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

编导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即影视艺术创意与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影视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准行业化实训实践,真正拥有影视内容创意策划、文案创意写作、拍摄创意编导、制作创意剪辑合成等综合能力[1]。本文在梳理总结池州学院及其他高校编导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及课程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路。

一、编导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1.专业基本技术实践课程群

专业基本技术类实践课程群由《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多讯道节目导播技术》《电视音乐音响》《电视照明》等课程组成,旨在让学生掌握影视专业设备及编辑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获得节目创作需要的影像摄制、编辑合成、现场制作等实践操作能力。《电视摄像》是操作技术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的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摄像操作和画面创作技艺。《非线性编辑》核心任务是熟练掌握画面编辑技能,能够根据声画叙事规律,精挑细选镜头,组接成流畅的声画段落。《多讯道节目导播技术》旨在训练学生现场制作综合技能,包括制作现场机位设置与调度、镜头实时选择等多种技能。

2.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群

编导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群由《电视新闻采编》《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与制作》等组成,旨在让学生熟知常规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基本操作技能。《电视新闻采编》注重培养学生对电视新闻的认知能力、选题策划能力、拍摄与编辑能力。要求学生领悟电视新闻稿的撰写技法;掌握电视新闻画面拍摄技巧与标准。《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与制作》既涉及各类电视节目前期选题、策划,也强调中期拍摄及后期制作。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庞杂,授课老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2~3类节目作为重点实践项目,侧重训练学生某几类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与制作能力。

3.专业方向实践课程群

专业方向类课程是学生在系统掌握影视理论,拥有常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志趣与能力,选择非虚构类、虚构类节目或影视包装类方向课程,进一步开展专项探究,突出专业特长,体现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就业面。

(1)非虚构类节目实践课程群。非虚构类电视节目包括电视深度报道、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等纪实性节目样式。从坚持新闻立台,到高度重视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是电视媒体注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其纪实品格所在。非虚构类节目创作实践课程由《专题片创作》《纪录片编导与创作》等组成。《电视专题片创作》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电视深度报道,解析当下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等问题的综合能力,掌握电视长篇纪实性体裁的解说词撰写、画面拍摄技能,熟知电视纪实类节目的叙事技巧。《纪录片编导与创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纪录片选题策划及编导制作能力;熟练掌握纪录片的拍摄技能、访谈技巧、现场录音及后期剪辑叙事等综合技能。

(2)虚构类节目创作实践课程群。虚构类电视节目能以其惟妙惟肖的声画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创设幻真幻影的影像艺术时空——传承文化、愉悦心身、弥合社会,是电视艺术品质的展现。虚构类节目创作实践课程群由《微电影创作》《影视导演》等组成。《微电影创作》旨在让学生获得创作一部颇具影响力和吸引力作品的综合能力;掌握准确表达艺术思想、合理构建故事结构、流畅表述故事情节的策略与方法,熟知制作技术,能够用较低的投入创作影视艺术之微精品。《影视导演》要求学生掌握影视导演分析剧本、选择演员、统筹摄制等核心能力,即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与制片人和导演组其他成员携手遴选演员;根据剧本和拍摄计划选择外景或搭建内景;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指挥现场完成拍摄;指导工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

(3)电视包装类实践课程群。电视包装类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动画操作技能,为影视节目片头制作或电视栏目包装打好基础。电视包装实践课程群由《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After Effects影视特效制作》《电视栏目包装》等课程组成。要求学生在掌握电视栏目包装基础理论和制作流程的基础上,能够制作节目导视、片头、片花,或完成电视栏目包装。

二、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总系统及各个子系统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既包括对课程设计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同时还包括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评价[2]。本文提出的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改变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制作创意能力的考核。

1.实践课程评价原则

(1)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根据实践课程考核需要,可以尝试建立由授课老师、同行专家、业界专家、观众代表等组成的评价团队,对编导专业各类实践课程的操作项目或最终成果进行多角度、综合性评价,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最终评价等级;(2)落实过程化评价制度。编导实践能力需要长期综合训练,做好学习过程评价尤为重要。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授课老师要在布置任务时明确实践团队中的分工情况,制定考核制度,并要求成员组相互督促、认真实践,确保实践课程全程参与;(3)提倡人性化评价机制。“人性化课程评价是对应试教育评价制度的批判和超越,是从‘学历社会’走向‘学力社会’的新时代所需要的”[4]。编导实践课程评价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评价内容以服务人与社会为导向;评价主客体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渠道,提高评价效能。

2.实践课程考核评价规范

(1)专业技术类实践课程评价。专业基本技术类实践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表现(学习状态、问题探讨、出勤等)10%、课堂实践(专项操作技能训练)20%、课外实践(综合技能训练成果)20%。期末考核方式:综合操作项目现场操作展示。授课老师负责组织成立由专业基本技术课程授课老师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流程:由专业基本技术类课程授课老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提前设计综合操作项目题目及评分标准。制作操作项目卡片建立题库。考核组任意抽取一套题目,置于抽题箱,考生随机抽取卡片并现场宣读,等待考核组老师确认后,学生开始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项目,考核组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现场打分。

(2)专业综合类实践课程评价。专业综合类实践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表现10%、课堂实践15%、课外实践15%。期末考核方式:现场观摩评价课程作品。授课老师负责组织成立由专业综合课程授课老师、媒体专家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流程:由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授课老师、影视传媒业界专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提前制定课程作品选题、节目样式、拍摄制作要求,并确定考核评分细则。授课老师提前将课程作品创作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撰写创作方案,授课老师组织完成课程作品创作开题讨论会,根据课程作品具体情况(创作难易程度),确认由1~3名学生创作完成。考核组现场观摩课程作品,并进行现场答辩,对于不合格的作品,考核组提出修改建议,创作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参加下一次观摩答辩,直至作品达到课程要求。

(3)专业方向类实践课程评价。专业方向类实践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表现10%、课堂实践15%、课外实践15%。期末考核方案一:可参照上文提出的“专业综合类实践课程评价”方式进行;考核方案二:专业方向类实践课程开课期间,与地方媒体相应栏目合作建立项目化教学模式,由授课组老师带队分批参加相应栏目一到两期节目的制作,达到播出要求的小组,可由授课老师、栏目制片人与责任编辑协商确定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考核方案三:专业方向类实践课程授课期间,课程组授课老师引导关注各类影视作品大赛,鼓励学生制作优秀作品参加比赛,凡获奖作品的创作者由任课老师直接认定期末成绩。

三、结 语

构建编导专业实践类核心课程体系,制定实践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考核机制,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编导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内实践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基础,课外联动创作训练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确保课内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结合既有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场所等实际情况,搭建开放性、联动型影视艺术创作平台;创建各类影视传媒实践创作基地或专业社团,诸如新闻节目创作基地、文艺节目创作基地、微电影创作基地、纪录片创作基地、影视剧本社团、影视导演社团、影视表演社团等;组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加入相应的专业社团获得相应的学分,委任专业老师负责课外创作指导及考核,将学生影视创意实践能力的提升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基地上,为学生差异化能力培养及专长化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史剑辉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导艺术创意与实践能力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15(4).

[2] 和学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2(6).

[3] 刘志军.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7 (1).

[4] 钟启泉.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0(1).

(责编:王妍(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