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5期

新疆电视台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以《走遍中国》为例

聂  丹 周  丽
2016年06月01日15:1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对外传播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通过对外传播,有效地打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围绕构成国家形象的要素,通过历史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这三个维度,分析新疆电视台在吉尔吉斯斯坦播出的纪录片《走遍中国》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对外传播;国家形象;《走遍中国》

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家形象也日益受到瞩目。如何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成为我国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任务。

为在中亚国家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我国国家广电总局为新疆拨1600万元专款实行对中亚的广播电视传播,由新疆电视台外宣中心负责。其中专门针对吉尔吉斯斯坦制作节目《今日中国》,节目制作费300万元。《走遍中国》是《今日中国》的一个子栏目,《走遍中国》栏目每天一部纪录片,播出时间为15分钟,内容为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中华民族》《讲述》以及《搜寻天下》等栏目节目的翻译。

本文选取《走遍中国》2005~2014年之间的315部样本进行研究。该样本来源于新疆电视台外宣中心,由笔者进行抽样分析。但因外宣中心的资料丢失,所以抽样范围不包括2011~2013年。本文研究的样本抽取方法为:在每一年播出的所有节目中,每隔7天抽取一部纪录片进行分析。按照样本抽取的规范要求,7年时间抽取样本数315部,平均每年45部。通过对重点选题的统计和分析,探讨《走遍中国》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

一、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1.国家形象的内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与诸多学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要对“国家形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并非易事。刘小燕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也就是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是公众对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1]。管文虎在《国家形象论》一书中提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2]”因本文涉及到包括文化、历史、经济的国家形象因素,故在本文中采用第二种关于国家形象的定义。

2.对外传播建构国家形象

塑造国家形象的途径之一是“重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管理,即通过大众传播来影响或改变主体公众的观念”[3]。也就是说,对外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对外传播是建构并影响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变量,建构国家形象的最初原因应是维护本国形象,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美誉度,进而提升我国在对外传播以及国际上的地位。

这方面,西方国家就很善于用纪录片来宣传自己国家的形象。比如,“美国纪录片善于把握国际主流人群对于时事焦点的视角,恰当运用多元文化价值的取向,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快速变化的矛盾中寻找最本质的利益诉求,甚至运用“丢车保帅”的方式维护国家权威形象。[4]”而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除了赢得世界的赞许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西方各国的强烈质疑。因此,我国可以效仿美国及西方各国,利用对外传播来宣传和维护自己国家的形象。

二、《走遍中国》塑造的国家形象

根据国家形象构成的要素,笔者对315部节目样本分别从文化、历史、经济等三个方面分析《走遍中国》塑造的国家形象。

1.文化形象

笔者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来对其进行文化形象塑造的分析。各文化指示报道量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年的节目播出内容基本都以物态文化为主,即大部分内容是介绍我国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平均占比为58%,这说明物态文化是《走遍中国》主要内容。在物态文化中又以介绍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占比分别为34%和29%,两项合计占到了物态文化的一半以上。

其中,对自然景观的介绍是以文化与地理的方式展现的,在关注自然生态中捕捉沧桑变幻,展示中国大地的独特魅力。如《美丽的巴州》《今日西藏》《共有家园麋鹿》《森林之歌系列》《走进喜马拉雅—神山圣湖》《潍坊—藏宝花园》《神奇架—神奇九湖》等,自然风光包含着历史和文化信息、人文故事、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复杂的元素,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渗透着当地文化历史,兼有纪实性、欣赏性和知识性。

同样,在人文景观中,又是在人文信息中穿插着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比如:《孔庙》《河之南一:韶光遗址》《别样大别山》《嘉峪关》等,景观只是一个载体,而文化是它的灵魂,以此来展现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地域风采。

《走遍中国》把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重点放在了介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这是因为:对外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在纪录片中如果多以政治、经济类的题材为主的话,很难引起外国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要想通过我国对外传播的纪录片而使外国受众理解本片所蕴含的含义,对大自然以及百姓生活方式的呈现是最佳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走遍中国》所塑造的中国文化形象是: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这与我国一直倡导的生态型国家吻合,并且生态型国家这一概念是国际认可的价值标准,所以说《走遍中国》在文化形象的塑造上很好地实现了文化功能,提高了我国文化吸引力。

2.历史形象

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民间与世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在行为文化中两项相占行为文化的55%,所占比重较大。

对民间行为和世风行为的介绍,是中国人自己都很少了解的一些具有很强地域特色的内容。比如《荡楼人》是讲流传于中国陕西省韩城市的一种民间社火活动“荡神楼”,它以其威武气派的阵容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社火之王。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艺术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神龙艺术重新崛起和兴盛的重担落在了新一代的荡楼人身上。

《黑山岩画之谜》受到吉尔吉斯斯坦观众的关注,他们认为那些中国河西走廊的岩画跟吉尔吉斯斯坦的岩画极为相似,借鉴研究可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什凯克市的哈斯木别克夫?居麻巴义?奥里扎里维奇一家来信说:“众所周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非常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层出不穷,有些名人大师的创作之路以及他们创作的作品格外吸引人,你们节目中所反映的这些内容使人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走遍中国》展示了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与物质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绵延长久的表征。“从国家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只有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深刻认识历史遗产的价值,才能通过保护和传承,把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5]”

3.经济形象

在制度文化中,经济占比平均为58%,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50%,上升为2010年的89%,这说明经济制度改革与建设依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心。

经济方面的介绍多是以人物的生活和经历或地区变化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制度发生的变化。比如《坐标—汉正街》《沙漠里的养鱼人家》《在义乌的外国人》《哈萨克牧鱼人》《中国故事?郭凤莲》等纪录片。

中国普通人的致富故事,有很强的借鉴性。吉国观众对致富经验和商业信息非常感兴趣,经常来信、来电咨询相关内容。吉尔吉斯科学院院士阿斯卡尔?喀凯也夫来信说:“反映中国人民的勤劳朴实的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奋斗精神对吉国人民来说非常重要,吉尔吉斯斯坦刚踏入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我认为中国人民的这种成功作法值得借鉴,并这样做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我对此深信不疑。”

在经济形象的塑造中,我们看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中国,弘扬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奋斗精神和中国普通百姓的创造精神。塑造并推广了一个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十年内经济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中国经济形象。

三、结 语

因为《走遍中国》是纪录片,所以在塑造国家形象时,缺少对国家形象标识、政治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国民素质等其他形象的塑造。但是其展现的中国视角,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走遍中国》是对中国历史与现代的记录,是时代的见证。“但纪录片并非是对现实、时代、历史的简单呈现,它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影像相结合,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具有传承文化、促进沟通的重要作用。加强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赢得世界认同的重要方式。”是“打破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壁垒,让世界范围内的人了解并理解中国的过去和今天,从而达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最终,提升中国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4]”

参考文献:

[1] 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2).

[2]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丽.德国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以对外杂志《德国》为例[J].德国研究,2011(1).

[4] 刘渊.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电视,2014(5).

[5] 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