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总编剧揭秘 综艺编剧是干什么的

王璐(左)在节目录制中。浙江卫视 供图
真人秀节目都是照着剧本来演的?明星嘉宾们说的话其实都是安排好的?每一个环节都和影视剧一样规定了情节还提供了台词?
在采访《奔跑吧兄弟》总编剧王璐之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多多少少对此也心存疑虑,尤其是当得知了《奔跑吧兄弟》还专门设有“编剧”这一工种之后。不过,王璐明确表示,此“编”非彼“编”——他们的职责,在于确立节目主题,根据艺人性格和录制环境,设计相对来说最为合理的节目框架和游戏环节。她用一句特别精辟的话高度概括了编剧们到底在节目中做了什么:传统剧本上会写着“尖叫”二字,而综艺编剧只是设计了过山车,叫不叫随你。
编剧和导演是一对“夫妻”
王璐出生于1988年,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对于《奔跑吧兄弟》来说,她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级的资深人物了。从第一季开始,她就在节目组担任编剧,她也是编剧组里唯一一个连续做了4季的,现在编剧组有8人,1男7女。
“《奔跑吧兄弟》是我工作经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这档节目开始,浙江卫视有了编剧和导演的分工。”王璐解释道,在《奔跑吧兄弟》里,总导演和总编剧是两个明确分工的工位。举个例子来说,编剧画出一件衣服的设计图,把花纹、理想的材质大概标注清楚,由导演组去采购布料然后裁剪出来,做出来之后大家试穿一下,然后一起商量做进一步修改。“我们常开玩笑说,编剧和导演是一对夫妻,要合力才能生出一个孩子。”
也正是因为“夫妻俩”都对“孩子”用情太深,编剧组和导演组偶尔也会产生一些“小矛盾”:“因为对节目的想象太完美,我们会不断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节目也是在编剧和导演的不断磨合和改善过程中越做越精。”王璐说。
围绕着真人秀节目,一直以来都有是不是存在“作假”“表演”成分质疑,对此王璐感慨:对于编剧这个工位,大家的误解真的好深。她说,当时从韩方引入“编剧”这个工位的时候,应该翻译成“作家”会更好,“因为编剧这个称呼本身太容易让大家浮想联翩了,和很多人一样,最早我也以为编剧是要给真人秀设定剧情,甚至是让明星去配合表演,从而让节目中的情节发展更具矛盾冲突。但接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常规意义上的影视编剧和综艺编剧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王璐眼中,“真人秀最大的魅力,就是你不知道录制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即便《奔跑吧兄弟》录到第四季,我们已经很了解成员们的思维方式,但还是猜不到每个游戏他们会怎么玩,更是从来不会预设他们的输赢。大家看到的明星的表现全部都是真性情流露,真人秀节目归根结底看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人。”
本土化关键是让观众有共鸣
除了玩出新鲜感,《奔跑吧兄弟》一直致力的就是本土化。尽管是和韩国《running man》联合研发,但在借鉴了原版经典玩法的基础上,《奔跑吧兄弟》也努力玩出了自己的气场。王璐介绍,不管是游戏设计还是场景设置,都是为了激发“人”的表现。大家常常会看到不同的综艺节目玩类似的游戏,但只要玩的人不一样,效果肯定是不同的。例如这一季第一期的摸箱子,里面的东西《奔跑吧兄弟》在原版基础上做了很多调整,编剧导演组为此花了好多功夫,连温度湿度都算进去了。“我在试游戏过程中因为太害怕,手从箱子里抽出太快还把手蹭破了,所以后来又对箱子的软包装进行了处理。看别人玩的感觉和自己亲自上手玩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嘉宾们录完也都表示特别喜欢这个游戏。”
原创设计在《奔跑吧兄弟》中占了绝对主要的分量。在王璐的理解中,本土化就是让自己的受众可以产生共鸣。“有共鸣的主题、游戏、城市(场景),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在做的。例如这一季有一期节目叫《我的学生时代》,4个游戏就全部是我们的原创游戏,而且都是按照‘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精心设计的,后面大家也会看到更多原创游戏。就像小朋友要先学会走路才可以跑,韩国的编剧系统已经建立了30年,中国的综艺编剧行业刚刚起步,确实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针对《奔跑吧兄弟》这一档节目,而是对整个行业而言。我们一直在成长,也一定不会让观众失望的。”
穿插于《奔跑吧兄弟》的各式游戏,很多都来源于生活,如何做到创意的层出不穷呢?据了解,浙江卫视对编剧人员的择选标准也有亮点,一是好玩,二是逻辑思维能力强。“主题和游戏的创意现在对大家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出精品。因为观众其实越来越专业,对节目的可看性和内涵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王璐很喜欢“手艺人”这个词,“编剧是一个可以静下心来钻研的工种,在生活各处寻找灵感,脑子里就会冒出很多好玩的想法和游戏,要做到心很静,同时又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要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再筛选沉淀。每天看节目、看书、看电影、看新闻、看微博都是我的作业,做不完心里就会很难受。”(记者 杨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