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6期

从《太子妃升职记》看网络自制剧的审美异化

章丹丹
2016年06月03日16:02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随着网络自制剧的流行和传播,网剧逐渐成为视频网站的新宠。网络自制剧因大胆创新、角度新颖、剧情天马行空等原因,日益受到电视媒体和广大受众的喜爱。同时,网剧制作方的利益追逐,又使节目制作出现了与传统艺术观念相疏离的审美异化现象。近期在爱奇艺视频网站上播出的《太子妃升职记》,就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热议。本文试图对其审美异化方式进行探讨,并作出批判性反思。

关键词:网络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审美异化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如是说。一种媒介的出现及发展,必将影响着个体的阅读视听行为,乃至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以及在其基础上衍生的花样翻新的“微文化”形态,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交流、传播信息的渠道,也通过丰富的视听表现技术,结构和形塑了全新的影视内容。网络自制剧(简称“网剧”)就是传统电视剧在互联网上延展、重构的产物。随着视频网站、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受众享有更宽泛的视听选择自由,网剧因其制作门槛较低,乘势而上,日渐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文以载道”的角度看,传统电视剧承载的多重文化价值意蕴,却在萎缩。网剧大多来自民间群体自主创作,受约束少,剧情常常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受众,一些网剧开始大行审美异化,倾力给人们塑造一个审美乌托邦。

一、网剧《太子妃升职记》走红

乐视、优酷、爱奇艺等几大视频网站,是我国网剧出品的主要阵地,也正是这几大视频网站从“平台提供方”向“平台提供方+内容出品方”转型,促成了网剧的勃兴。当下国内的网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超级网剧,特点是大制作、高成本,形式上类似于传统电视剧,只是由于内容监管或制作主体自身的原因更换了播出渠道,例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另一种是草根小剧,以“小制作、大创意、轻浏览”著称,亮点就是将一些“槽点”满满的段子、漫画、冷笑话、网络潮语或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百态以碎片化的方式融入短剧,例如《万万没想到》《废柴兄弟》等。这两种网剧尽管存在生产流程、资本运营差异,由网站首发播出、网民作为接受主体却是共同的。

《太子妃升职记》是北京乐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古装穿越网络剧,兼顾网剧两种制作形式。该剧改编自鲜橙同名小说,讲述了现代男子张鹏在一次落水后穿越到古代太子妃身上,男儿心女儿身的太子妃热血闯荡皇宫,一路顺利升职的故事。从百度百科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剧于2015年12月13日起在乐视网播出,上线12小时移动端播放量超过400万次,上线48小时移动端播放量超过1千万;截至2016年1月21日,该剧累计播放量超过26亿次。

在汇聚大量粉丝、掀起一波波热潮的同时,《太子妃升职记》乃至网络剧引发争议甚至批评性意见。譬如,如何在保护和激励文化艺术创造力过程中,注意守住文化底线、道德底线。更何况,网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或流行艺术,除了给人们带来欢乐、愉悦,还应恪守一定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原则;完全抛弃过去的接受习惯和美学旨趣,或过度地疏离传统,走向审美异化,终会成为“无本之木”。

二、《太子妃升职记》审美异化的表现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首先要选择适合呈现的故事题材,其次要确定与这个题材相适应的叙述形式,通过构思、筛选、编辑、制作等整个创作过程,逐步形成和建立个性化的影像风格,最终创造出具有深厚意蕴的美学境界。由此看来,《太子妃升职记》并不符合影视剧审美价值标准——扭曲的人物形象塑造、追求眼球效益的身体艺术、缺乏深度的叙事技巧,均使其凸显出审美异化的倾向。

(一)扭曲的人物形象塑造

已有学者总结过,像“中和”之美、“团圆”之趣、“教化”诉求、“传奇”追求等审美风格和艺术趣味,被视为电视剧审美理想的几个范型模式,这种审美理想主宰着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甚至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在《太子妃升职记》中,传统的审美范型被弃置一边或者遭遇抵制,反伦理、反传统的异化剧情贯穿始终,甚至这就是该剧异常火爆的主要原因。

该剧的主人公原为男儿身,穿越后却化身为太子妃。男穿女,性别转变,这一具有强烈反差性的人物塑造也奠定了剧情异化的基调。主人公与自己新身体的纠结对抗,使剧情充满低级笑料。例如主人公太子妃变为女性身体后,对女性月事的费解;言行举止难改男性性情等。除了主人公之外,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也违背传统道德,例如太子与自己哥哥的女人纠缠不清,而太子的弟弟又觊觎自己的嫂子,在我们的文化认知中,这些都是有违纲常伦理的。

电视剧应该有自己的审美理想诉求,可以大胆创新,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但网剧相比于传统电视剧,在制作上更加不受拘泥,剧情可以天马行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这种随意性,必然导致人物性格的空壳化、人物形象的异己化。

(二)追求眼球的身体艺术

把爱情描写转换成情色呈现,无疑是网剧审美异化又一表现。网剧因其审查监管力度相对较为宽松,追求身体艺术便在其中表现得更为大胆露骨、更为淋漓尽致。《太子妃升职记》中,首先因该剧掏空了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剧中演员的扮相具有很强的现代意味。例如,太子妃的衣着是薄如蝉翼的纱裙,裸露腿部;其他几位妃子也是坦露胸部;太子则是坦露胳膊,配上短裤、凉鞋。如此奇特、违背常理的造型,本身便能刺激观众的眼球。

为了迎合网络时代大众的异化审美,尤其是对同性爱恋的猎奇心,该剧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画面上,都进行了同性爱恋的刻画。剧中还未适应自己女性身份的太子妃,每天最大的乐趣便是对太子的妻室和自己的丫鬟进行调戏,荧屏呈现的画面是一位女性对同性别者做出夸张的调戏动作;仍是男人心的太子妃爱上了男主人公,两人之间大尺度的缠绵镜头,让观众一边大跌眼镜,一边又觉得新鲜刺激。

影视艺术尤其是网剧的创作与传播,热衷于身体艺术、胸口艺术已不是新鲜的话题,而面向市场的网剧在其中更是走在前列。以眼球经济为目标,以点击率为标准,以身体展示为手段,结果只能让“寓教于乐”的艺术沦为金钱的奴婢。

(三)缺乏深度的叙事技巧

艺术媒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叙事内容。互联网使人们的阅读视听习惯发生改变,网剧因其在互联网上播出,使得网剧的制作和接受呈现出“碎片化”样式。一方面,网剧满足了人们追求短暂视觉冲击的快感,宏大叙事被消解,迎合了大众的低级趣味;另一方面,利益攫取和追求,又推进了“碎片化”的编剧方向。制作者和受众的这种互动关系,进一步强化着审美异化现象。

《太子妃升职记》每集约20分钟,剧情毫无逻辑可言,经不起推敲。例如,为何现代男子张鹏在落水后就穿越变成了一名女人,为何在礼法森严的古代皇室会出现兄弟间公然争抢一名女子。网剧大多改自网络小说,编剧从一开始便是带着娱乐大众的态度而叙事,所谓“大胆”“突破”不过是在打破逻辑,在恶俗与无厘头上做文章。

影视剧并不担负指导生活的智慧的功能,但是,作为艺术审美活动,最为本质的东西依然是昆德拉所疾呼的“顶起形而上的重负”。正确解释历史、生活和人生,提升、照亮观众精神世界,仍然是影视剧追求的终极艺术目标。天马行空、缺乏深度的叙事技巧,成为网剧发展的共病,一阵喧哗过后,便会迅速被大众忘记。

三、网剧审美异化的思考

戴清曾用一句形象的话表达了电视审美文化研究的意义:“如果说大众文化是一条恣肆汪洋、凭借自身惯性奔腾向前的河流的话,那么审美文化研究则通过批评理念与实践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某种文化定力的坚实河床。”网剧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其透射出的审美异化倾向不容忽视,这里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网剧审美异化的原因。

(一)消费文化发展

在消费文化甚嚣尘上的今天,文化产品已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品,更是进行利益最大化操作的物件,网剧恰恰会为视频网站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例如,在《太子妃升职记》热播期间,由爱奇艺独家首播,充值爱奇艺会员可以抢先收看。过度依赖市场是网剧的一个显著特征,受众的喜好主导了编剧的方向,网剧不知不觉中沦为了金钱和技术的奴婢。

(二)受众心理变迁

网剧走向审美异化与受众自身特性有着天然联系。首先,电视剧本身会消磨人的意志,机器化的生活让人们懒于思考,人们更喜欢接受简单的事物,而不是去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其次,人们着迷于视觉奇观带来的冲击,网剧忽视生活逻辑,重视设置奇观性来冲击受众感官,受众会更加放弃思考,全凭感官刺激主导自我思维。

(三)媒介艺术创新

互联网时代,既意味着传播技术的创新,也意味着艺术形式的创新。网络媒介的普遍使用和快捷性,使受众很难把注意力聚焦在古典的、具有隐喻美的作品上,因此,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大众眼球成为新艺术同行的制作——营销手法。网剧艺术,若能在创造力、想象力上下足功夫,不失为一种好的媒介艺术;若过度地专注于猎奇,则会成为恶俗化、肤浅化的艺术赝品。

异化了的视像源是被异质化的,是体现着“他者”的意识。当我们面对这种视像源时,我们就成为接受者,无疑掉进一种“被灌输”和“被改造”状态,久而久之,原属于我们的自我结构中的那部分“真我”就会被“腌泡”,并最终变成“他者意识”的腌制品。异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一个自主的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全凭他物主导自己的思维。在机械时代,机械本是人体的延伸,但现在人却成了机械的附庸。人在机械化生产中,放弃了自主思考的机会,因而逐渐失去了鲜活的个体特征。当受众满足于感官的刺激而懒于思索之时,便是受众精神异化的开始。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网剧的解读甚或批评,不止是网剧本身的得失问题,还是人的未来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陆地,郑施.中国网络自制剧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贾磊磊.中国电影审美价值标准终极命题的美学分析[J].艺术百家,2009(3).

3.何双百:审美批评模式下对近期古装电视剧的审美反思[J].新闻知识,2013(12).

4.林凌.当代电视剧审美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5.戴清.批评:反思与建构——兼谈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2003(5).

6.刘星.“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笔谈讨论(30):现代性与审美异化[J].美术,2003(12).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