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6期

透过纪录片《秘境广西》浅析中国纪录片新方向

曹春光
2016年06月03日16:21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近几年纪录片从题材、结构、拍摄方法乃至运营模式上都出现了很多变化,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媒体纪录片”深受观众们的追捧。《秘境广西》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部“媒体纪录片”力作,该片在结构上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组合,在拍摄方法上产生了更新的表达手法,运营手法也变得丰富多样。这一系列的变化给今天的纪录片带来了新的属性。

关键词:纪录片创新;秘境广西;叙事结构;新属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纪录片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尤其是1989-2009年,这20年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大时代,在时代大潮的对撞和冲刷下,诞生了众多优秀纪录片以及众多才华横溢的中国纪录片导演。2011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开播,纪录片有了自己专属的播出平台,中国观众也开始更加关注纪录片,更喜欢看纪录片。这再一次焕发了电视纪录片的生机,赋予了纪录片新的属性。近几年的《秘境广西》是比较典型的一部从选题策划到拍摄编辑再到后期推广,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

一、叙事结构:采用平行与渐进结构相结合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有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的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平行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结构单位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的思维方式,《秘境广西》里面每集是由7到8个独立故事组成,形式上属于平行结构,每个故事分别独立但又有机统一,单个故事内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故事与故事之间采用“各个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程度关系”的渐进式结构。平行与渐进两种结构在《秘境》中成为了在平行中渐进,在渐进里平行的一种特殊风格。

以往我们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讲究的是一个故事叙事的曲线,一个故事的叙事从故事的起因、发展到结束都有一个特点遵循,这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在过去,几乎荧屏所有的故事都是按照故事发展曲线叙事,如经常提到的鲸背式结构,从鲸鱼的尾部画出一条完美的曲线,推动到喷出水的地方是故事的高潮,然后故事结束像一条鲸鱼的背型。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电视节目或者说对纪录片有了新的审美要求,要求更好地把握片子的节奏,纪录片的制作有了新的选择。现在美丽的鲸鱼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密集的柱状图,先从分析到最高点,然后频繁地在最高点推进,当往下走的时候是为下一段做铺垫的知识点,或者是下一个节目的叙事背景,然后又迅速升高到最高,继续平行往前推进,柱状图之间形成了一条高扬的曲线。

国外专家探讨出一个规律,人类听觉疲劳区域是八分钟,在这八分钟里如果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没有讲完一个故事,观众就换台了,一部分观众也就流失。有了科学数据的分析背景,《秘境广西》对整体曲线大胆突破,全篇采用平行与渐进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将表面独立的个体故事,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前一个故事的结束正是后面一个故事的开始或者为下一个故事做出铺垫,如同一条锁链,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采用这样的叙事结构,故事和故事如建筑部件一样,严丝合缝巧妙地结合在片中,也是一个很大的特色。

二、各种拍摄手段的综合运用:航拍、水下、延时逐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电视拍摄角度应用越来越多。拍摄器材在外形上追求轻巧化、便携化,画面质量上追求高清晰、高稳定性,拍摄角度上更是追求可上天、可下水。现在的摄影器材极力追求在严苛的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环境下尽最大可能捕捉到完美的画面,从而令观众在全新的角度下欣赏纪录片,追求不同的审美艺术效果。在拍摄手法上《秘境广西》应用了很多新设备,在画面上力求“用人们不常用的视角去拍摄”,对拍摄角度有了新要求,这对拍摄的设备也有了要求。

航拍镜头能够带给人宏观大气的场面,在展现开阔的全景时画面内部的运动让整个画面更具有灵性,尤其在展示广西喀斯特地貌群山的时候,航拍镜头更具有动感。航拍飞机在天坑里飞行拍摄探险队员下天坑的镜头尤为震撼,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直观感受到天坑之大,人和天坑的对比也成为了人和自然的对比。人们不断挑战自然,然而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人类又是那样的渺小,摄像机带着观众的视角一起“飞”了起来,这是人类无法亲自体验的画面。

在拍摄洞穴探险时,摄影师带着水下拍摄器材进入洞穴拍摄,水下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下了地下水溶洞的场景,把观众一起带入了水底世界。这就是逐格摄影的拍摄方法之一,使用逐格马达,驱动摄影机一格一格进行拍摄,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镜头,而银幕效果又大大地加快了动作的速度,把几天才能完成的动作,用几秒钟的时间展现在银幕上。一系列特殊摄影应用到片子中,追求拍摄出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广西,尽可能调用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展示广西水土丰茂的神奇之处。比如片中在拍摄都安地下水系统“滂”,表面是一个小池塘,但是这个池塘却是深不见底的,法国探险队员在这里潜入162米还没有探到底。每年这个“滂”都会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产生高低40米的落差,但是如果用普通的摄像机很难坚持采用固定机位拍摄一周的时间,摄制组选择了一款具有“缩时拍摄”功能的摄像机,最长时间可以用四节五号电池连续工作30天,最后在画面上展示出了上下落差的画面。在拍摄的过程中结合多种特种摄影的方法,目的就是要让纪录片有更多更丰富更有创造性的镜头,从镜头的角度给人带来新鲜感,让我们的镜头更美更吸引观众。

三、新的时代赋予纪录片新的属性

以往的纪录片很少注重宣传推广工作,也很少注意到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往往一部纪录片制作出来后要么受到业内的认可,要么成为导演孤芳自赏的产物,这使得很多纪录片被“束之高阁”,这样的意识使得纪录片难以形成产业化,走上了一条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难以找到投资方的“绝路”。为了适应市场,实现纪录片的模式化发行,就必须保证纪录片的制作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国际上的纪录片制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模式,这样的规模和模式在国外几十年的运作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国家地理和Discovery的节目就是典型的代表。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跟世界各个门类的科学家合作,融入大量的科学元素来印证节目中所讲述的故事对人类科学的价值,栏目具有科学性和深度。Discovery纪录片模式的故事性、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较强,适合亚洲一般文化程度的大众收看。

《秘境广西》根据主流纪录片生产流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纪录片工业化生产流程。当今国际主流媒体纪录片已经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流程,在纪录片生产的整个环节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人,无论导演还是制片再到摄像,乃至到后期的推广,每个位置都是专业人员负责,这样使得纪录片的生产成为一条流水线。导演完成创意,制片控制拍摄成本,摄像根据导演的创意用好镜头。在这个流程中,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团队合作拍摄的概念。拍摄完成后,有专门负责推广的人员对片子进行包装、宣传。这个不同于以往以导演个人思想为中心的拍摄概念。过去的拍摄更强调的是导演中心制,导演作为片子的核心,决定这整部片子的风格以及走向。但是作为一部媒体纪录片或者说纪录片产业化之下生产出来的纪录片,不能按照导演的价值取向来左右片子,每一部经过“纪录片工厂”生产出来的纪录片都要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决定这个商品的唯一取向就是该片要拍摄得有趣,争取更多的收视群体。《秘境广西》吸取了国外成功的运作经验,还做出了自己的大胆创新。为了扶持当地特色农业,片子播出后,推广人员联系贷款公司对农户提供资金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将当地农产品推向市场。同时与国家地理同步推出图书《地道风物——广西篇》,图文与视频相互结合,互相助力,使得片子的影响力更大。

当今的纪录片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纪录片真实宝贵的文献价值。正是有了像《秘境广西》这样的纪录片不断探索创新,才使得我国纪录片产业出现了大的发展,未来也将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纪录片出现在中国的荧屏上,乃至走向世界的荧屏上。

参考文献:

1.晨光.1989—2009年电视纪录片美学形态及特征[J].现代传播,2010(2).

2.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J].当代传播,2009(2).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