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帮企业降成本,人民日报这样做……

读报君 研究事儿
2016年06月08日10: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大家好,研究事儿新一期的新闻大餐来啦!相信大家看了前几期的精彩内容之后,很期待我们又有什么新栏目吧。我是读报君,在这里,我将和大家一起品读人民日报刊登的具有影响力的重头文章。

降成本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为了实地了解企业在降成本中的实际情况,人民日报记者前往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和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对53家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状况展开了深入调查。5月9日,《这些成本最该降!——对两省四市五十三家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调查》在人民日报17版整版推出,报道了企业反映最突出、呼吁最强烈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情况;自5月16日至6月6日,人民日报在每周一的19版连续四期刊发“降成本 盼实招”系列报道,围绕垄断性成本、融资成本、用工成本、创新成本等进行了报道,传递来自企业和基层的声音。

降成本系列报道刊发后,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据说,5月9日,《这些成本最该降!》见报当天,有位高层领导在某个重要会议上的脱稿讲话部分,多次引用了该报道。

降成本系列报道刊发以来,也引起了多方关注。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等部门纷纷与人民日报联系,表示将结合本报反映的情况,纠正实践中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并考虑对有关政策措施加以调整完善,以回应企业关切。一些部门还开展了督查和检查。

降成本系列报道所反映的问题客观真实,所提建议针对性强,在破解企业降成本难题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针对该系列报道,读报君的同事李康乐博士专门撰写了阅评文章,您可以从中看到人民日报如何发现问题、剖析症结,从而促成好的政策结出好的果实。

调查报道也能舆论监督

——读人民日报降成本系列报道有感 

李康乐 

5月9日,人民日报17版整版刊登了经济类调查报道《这些成本最该降!——对两省四市五十三家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调查》(见下图)。此后,自5月16日至6月6日,人民日报在每周一的19版连续刊发《别让垄断加重企业负担——对两省四市53 家企业垄断性成本的调查》等四篇报道,围绕垄断性成本、融资成本、用工成本、创新成本等进行了报道,传递来自企业和基层的声音。

5月9日报道版面:《这些成本最该降!——对两省四市五十三家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调查》

降成本系列报道一经发表,即在网上被广泛转载。之所以产生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用胜于雄辩的事实的力量,对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敏感问题作出调查和剖析。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降成本”乃其中一项,而减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降成本“组合拳”中的第一招。降成本系列报道对53家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状况进行了全方位扫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发现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垄断性成本等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并就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事实的力量,发现问题。降成本系列报道通过六位记者的实地调查,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报道成功的坚实基础。比如,以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的遭遇为例,说明部分行政事业收费依法合规,但收费标准、操作方式不尽合理。对企业雇佣残疾人比例的安排是为了体现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照,但是变成硬性规定后反而成了企业的负担。河南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用企业的亲身经历道出了评估花钱费力,动辄几十万,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详实的数据,扎实的调查,不仅看出记者所下的功夫,更见其平日的积累。

5月16日报道版面:《别让垄断加重企业负担——对两省四市53 家企业垄断性成本的调查》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调查性报道日渐式微,究其原因,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成为受众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调查性报道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在一个争分夺秒的媒体竞争时代,这种有深度、有力量的厚重报道往往被大量只关注眼球经济的媒体所忽略。调查报道对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媒体行使监督权、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志。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应该始终以深度为己任,沉下心、迈开腿,真正“站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调查研究来反映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也为基层群众当好“耳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媒体旗舰的作用。

5月23日报道版面:《“钱紧”“钱贵”现象依然存在——对两省四市53 家企业融资成本的调查》

——舆论的力量,剖析症结。降成本系列报道调查得来的事实是有力量的,记者运用事实说话同样具有力量,这就是舆论的力量。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多发期,突发事件多,热点问题多,民生关注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哪些问题事关经济改革发展的大局?哪些问题适合在党报上进行报道,予以监督?这些都需要记者和编辑有“站在天安门上”的眼光和智慧,用好手中的笔,全面反映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并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从降成本系列报道来看,一个地方的问题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只是一个“点”,但是两省四市五十三家企业的调查,就是“面”,这样的问题就具有广度和代表性,就应该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来促其解决。

5月30日报道版面:《用工成本,想降难降最纠结——对两省四市53 家企业用工成本的调查》

人民日报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关注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落实状况,关注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企业遇到的问题,搭建起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其“耳目喉舌”功能的重要体现。正如《这些成本最该降!》一文编者按中所说,“本版今天刊发这篇调查报道,期待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轻装上阵,攻坚克难。”文章的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的责任与担当。

有人认为人民日报注重正面宣传,轻视舆论监督,栽花多,拔刺少。这种观点,恰恰反映了对于舆论监督的狭隘认识。舆论监督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批评性报道,不是简单的揭露、曝光,更不能就某些话题恶意炒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强调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监督,不仅仅是一种问责,更多的是一种建设。正确的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揭露矛盾,重要的是化解矛盾、解疑释惑,促进问题的解决。要做到监督中有引导,必须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监督而监督。其实,只要认真读人民日报,就会发现每天都有舆论监督,像降成本系列报道这样直面问题的报道并不少。我们应全面理解舆论监督的含义。

6月6日报道版面:《创新过程中仍有不合理成本——对两省四市53 家企业创新成本的调查》

由此想到,人民日报是全国新闻界的排头兵,同样也要做舆论监督的排头兵。在国内舆论场中,人民日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我们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报道和解读是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因此,在做好“喉舌”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好“耳目”的作用。把中央的政策传递下去,把基层的声音反映上来,发现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最终让好的政策结出好的果实,推动改革发展大业不断前进。(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

策划:王向令 统筹:耿磊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