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传媒女王"方李邦琴:为了两个"母亲"和睦
图为方李邦琴手持即将送给广西桂林飞虎队遗址公园的“飞虎队”运输机模型。本报记者 严 瑜摄
图为方李邦琴曾经收购的《旧金山观察家报》。 资料图片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那时我正是读到这首词才热血沸腾,一心想投身边疆,保卫祖国。”60多年后,81岁高龄的方李邦琴依然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罗家伦先生所作的《玉门出塞歌》,而当年那个在台湾政治大学边疆政治系学习藏语的年轻女孩不会想到,未来的她走得更远,在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用另一种方式为华人扬名,为中国助力。
这位话语轻柔、举止温婉的美籍华人女企业家有着令人惊叹的传奇经历,她曾经执掌全美著名非日报报系,旧金山将特定的一天以她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仍然活跃于中美之间,扮演着联通两国经贸、文化往来的桥梁。无论是在美国的华人社区还是主流社会,她身体力行展示着华人女性的独立与优雅,用世界语言高声讲述中国故事。
英文办报 为华人代言发声
“在美国,华文报纸销量很小,很难成为主流声音,华人应该要有自己的英文报纸。”50多年前,年轻的方李邦琴跟随丈夫方大川来到美国,新闻专业出身的丈夫始终将这一观念奉为圭臬,也深深影响了方李邦琴。
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夫妇二人从印刷类的小生意做起,积累资本,等待机遇。后来,两人创办了一份专为亚裔发声的英文周刊,又收购下一份英文社区报纸。正在他们准备继续大步迈进美国报业市场时,丈夫的突然病故给方李邦琴致命一击。
为了圆丈夫遗愿、为华人发声,凭借惊人的毅力,方李邦琴走出悲痛,并勇敢地独自走上收购一份英文主流报纸的艰辛路程。
“我比我先生要莽撞一些,在他过世之后,我大笔一挥,一口气把美国加州圣马特奥县的十几家报纸都买了。”和记者回忆起自己一手建起拥有十余家报纸、几百万发行量的报业集团的经历,方李邦琴语调轻松,却难掩当年那一股执著坚毅。
2000年,已是全美知名非日报报系掌门人的方李邦琴瞄向了终极目标,一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英文主流报纸——《旧金山观察家报》。
为了获得这份报纸的所有权,方李邦琴必须和其他竞争者在法庭同场辩论。偌大的会场,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只有她一位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女性。面对来自美国精英社会的质疑甚至歧视,方李邦琴的脑海里浮现出母亲的面孔: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普通女性,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处境,都总是温和,但不惧怕。
“我告诉自己,我代表的是中国女性,不能低三下四,也不能趾高气扬,我要像我的母亲那样泰然自若。”说这话时,方李邦琴微微扬起下巴,优雅而自信,一如当初的她。
多年之后,方李邦琴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台下一众美国报业大亨面前,她不卑不亢地说:“来到美国几十年,我从未接到一张来自美国媒体界的请帖,请我正式与你们比武论剑。而今天,站在这里,我凭着自己的力量,赤手空拳打上来了。”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在场一片掌声,方李邦琴最终如愿将这份报纸收入囊中,成为在美第一个掌有英文主流媒体的华人。
此后,通过更加广阔的发声渠道,方李邦琴将华人在美的从政故事、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等新闻源源不断地传给美国主流社会,让在美华侨华人的声音为更多人所知,也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
坚强乐观 绝境中找寻生机
在许多人眼中,方李邦琴是美国华人圈中当之无愧的“传媒女王”,而她却摇摇头说,“这不是我的本行,做传媒是为了圆我丈夫的遗愿,我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开过餐馆,管过印刷厂,做过房地产生意,这位说话轻声细语、举止温文尔雅的女性,远比想象中更为独立坚强,拥有更为丰富饱满的人生。而这也意味着,她需要经历更多的坎坷与磨难。
从初到美国时一句英文都不会说,到丈夫过世后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庭,再到在白人男性主导的生意场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方李邦琴遭遇的大风大浪,旁人无从想象。
早年丈夫生病,方李邦琴不得不代替操持家中的印刷厂。之前一直在家相夫教子的她,语言不通,走进陌生的作坊,连广东籍的华人工人都不待见她,生意更是连续几周也等不来一单。
方李邦琴却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没在美国上过一天学的她,把印刷厂出具的发票当作自己的英语课本。“比如看到发票上哪个句子好,我就默默记下,以后慢慢有意识地去学着用。”就这样,方李邦琴一字一句啃下了语言这块“硬骨头”,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实地打开生意,走入美国社会。
令人讶异的是,几次被问及当初吃过哪些苦时,思维敏捷的方李邦琴都是沉思片刻,答的有些迟疑。“我只记得那些快乐的事,痛苦的事好像都忘了,我生来就是这样。”方李邦琴说着,细长的双眼笑意盈盈,就像两条弯弯的月牙。
乐观,似乎早已融入她的血液,正如温婉的微笑是她面庞上最常见的表情。而如今的淡然,正是源自几十年来一次又一次残酷的锤炼。
方李邦琴说,几十年的闯拼,自己并非没有碰到过差点迈不过的坎儿。2000年,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一夜之间股票、房市统统暴跌。当时,摆在她面前的几乎就是绝境:丈夫过世,两个儿子罹患癌症,投资大幅缩水,每月用于办报的几百万美元付之东流。“那真的是非常困难的时候,不知道明天该怎么面对。”
可就在一天清晨,正当她站在家中的落地窗前望着屋外的阴雨发愁,忽然看到东方一片通红,一大片乌云中探出一轮火红的太阳。“当时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害怕,乌云后面就是太阳,我突然就有了面对明天的勇气。”
正是这样,一颗坚强而乐观的心,让这位华人女性,即使单枪匹马,即使身处逆境,仍然始终挺直腰杆,迎刃而上,最终绝处逢生。
奔走东西 建中美友谊之桥
在交谈中,方李邦琴常常提到一个词,定位。于她而言,准确的定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在生意之外,还有一个定位在她心中至关重要,那就是两个“母亲”的女儿。“中国是我的生母,美国是我的养母。因为这个定位,我可以做很多事。”
自从56年前远赴重洋来到美国,大洋彼岸的故乡总是方李邦琴最深的牵挂。“我常和人说,在生母最苦难、最无力的时候,我糊里糊涂去了异乡,跌打冲撞,渐渐长大。”说起这些,方李邦琴的眼眶噙满泪水。而当羽翼丰满,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正是为“母亲”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早在2001年,方李邦琴就在旧金山发起成立“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倾力推动中国的统一大业;此后,她又捐赠千万元,支持中国国内高校的发展;2010年,中美政府签订“十万强计划”双边协议,计划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赴华留学增进了解,她毅然投入100万美元作为“种子基金”。
如今,方李邦琴依然没有停下为中国母亲奔走忙碌的脚步。去年8月,由她一手筹建的首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旧金山开馆。
“很多西方民众谈及二战历史,只知诺曼底登陆等西方战场的故事,却不知还有一个东方战场。我要建立这样一个国际平台,向世界讲述我们中国人的抗战故事。”这个坚定的念头在方李邦琴的心中深深扎根。为此,她义无反顾地捐出自己的私人建筑作为纪念馆场所,并且多次飞赴中国各地,参观各类抗战纪念馆取经。而当一些在美日裔的威胁和压力迎面袭来时,她更是从未想过动摇与退步。
让方李邦琴欣慰的是,如今开馆近一年,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日本游客慕名前来,一些年轻人在留言册上说,在日本从未了解这段历史,希望今后中日友好相处。一对日本夫妇在看完展览的照片后,跪地痛哭。
更让她高兴的是,美国国家二战纪念馆馆长听闻此事,专门寄来一封书信,希望两个纪念馆可以共同合作,向世界讲述同一个故事,那就是二战期间中美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能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为一种正面的催化剂,也是我的心愿。”方李邦琴骄傲地说。
接下来,行走中美之间,方李邦琴还有一张满满的计划表。这几天,她将参加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由“十万强”向“百万强”升级。今年8月,她还会将一架从海外购买的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的援华运输机,亲自送到广西桂林的飞虎队遗址公园,作为中美友谊的永久纪念。
“我的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这是最令我骄傲的事。我要尽我的力量,让我的两位‘母亲’和睦相处,她们好了,我才好。”说这话时,方李邦琴的眼睛闪闪发亮。她说,为了这个始终不变的目标,她会锲而不舍地做下去。(严 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