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李安指点年轻电影人:我36岁才开张,你们急什么?

2016年06月14日06:45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做客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李安从“票房”讲到“故事” 我36岁才开张,你们急什么?

《魔兽》在内地上映5天,票房超10亿元,已超过该片在美国本土的票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票仓指日可待。但中国电影产业,是否存在“虚火”?中国要怎样才能成为电影“强国”而不仅仅是“大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票房新纪录出台,更因为李安的亮相,昨天的主题论坛“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成为2016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人气最火爆的论坛之一。同台论道的,还有内地导演徐峥、博纳总裁于冬、腾讯副总裁孙忠怀等。

李安以他一贯不温不火的口气告诉大家,作为一名电影导演,“最重要的是你怎么把自己的心交给观众,观众看了以后怎么去做想象”;至于年轻电影人,他则建议要给自己时间,允许自己慢慢被孕育,“我36岁才开张,你们急什么呢?”

电影要不要讲故事?怎样讲好故事?

——“中国电影不会讲故事”和“中国电影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成了近年来电影评论中最常出现的两个声音。对于导演来说,拍一部好电影,是否就意味着讲一个好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

李安:最重要是“有感而发”

其实我个人并不特别去想“怎么讲故事”这件事,故事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框架。我学戏剧出身,我更重视在一个素材里面,如何去发现和利用戏剧的冲突性,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的冲突,这些冲突是跟我的生活有关联的,我是有感而发的。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果只是讲故事,你会发现最后剪出来是空的,但冲突和情绪贯穿始终。所以故事说穿了,就是“开始-经过-结尾”三段式,只是当中怎么起承转合,以西方的经验来说它会多转几次,取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我觉得讲故事好像工作一样,它是一个“技术”。我们说“艺术”,毕竟还是一个“术”,因为人生找不到什么答案,“道可道非常道”,你一定要说出个所以然的话,不管是娱乐还是启发大家,都需要一个故事。故事只是一个假象,最重要的是你怎么把自己的心交给观众,你是不是诚信、正心、讲实话,观众看了以后怎么去做想象,你跟观众在电影院这么一个黑暗空间里做默默的沟通,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才是最真诚可贵的。

徐峥:重要的是回到初心

我进入这个行业,是从演员做起的,这就是为什么每拍完一部电影,我都很想回到剧场看戏,因为看戏的时候,能让我回到最初的初心的部分。我拍电影跟其他导演不一样,我是站在演员的、角色的这样一个蛮主观的立场上。这是我的一个问题,或是一个局限,但这同时让我有一个视角进入到我想表达的故事。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虚火吗?如何去泡沫化?

——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完全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票房新纪录出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雄心勃勃地涌入这个行业。对他们,有哪些建议?

李安: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不要拔苗助长。电影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热钱进来了,大家求知欲望这么高,我希望这只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而不是已经达到高峰了。成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管是外界的环境孕育,还是年轻人准许自己被自然孕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

我36岁才开张(拍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恩自己是一个晚熟的人,我的幼稚期比较长。我儿子也想做演员,我跟他说:你先把中文学好一点再说吧。我也用这句话跟大家共勉:现在医药这么发达,我们可以活这么长,急什么呢?我现在61岁了,回想我爸爸61岁的时候,我觉得他好像什么都懂了,但我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就觉得我到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可以学习和工作,时间还长呢。

徐峥:“慢”需要全盘考虑

我拍第一部电影时38岁,比李安导演还要晚。我很直接的经验是,比如我遇到一个好的执行导演,下次再找他合作时,发现人家已经做导演了;我遇到一个好的制片人,下次再找他,已经当制作公司老板了。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往更高级别的方向追求,但与此同时,我的确感觉到了这个行业人才的匮乏。我们工作室请了一个小伙伴天天看剧本,基本上100个剧本里才能碰到一个好剧本。演员也是这样……

我看到的年轻人也不是在拔苗助长,而是在疯狂地学习,要用一两年的时间速成人家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因为背后有资本大佬说赶紧拍啊,我们要业绩!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全盘的策略:一方面要慢起来,另一方面,如果要快,该怎么样快,怎么样让人才源源不断。

中国电影要注意规避哪些陷阱?

——进了电影圈,都想当导演,徐峥所讲每个人都在“往更高级别的方向追求”绝非个案。但在朝着“更高”追求的同时,为什么“较低”的工作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中国电影产业要想健康发展,要注意规避哪些陷阱?

李安:必须做好“筑基”的工作

第一个是抢钱的陷阱。现在拍电影跟风的现象已经很明显了。但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同样的东西会看腻,如果他们从对某一类型片的厌倦,变成觉得看电影这个事情都不那么重要的话,我们就会自食其果。毕竟,现在提供娱乐的方式太多了,观众不看电影,还可以去做其他的。

第二个就是明星的陷阱。大家都觉得只要有大明星、大导演压阵,就不愁票房,愿意拿出制作费用中很大的一部分给他们。久而久之,造成各种分配不均,编剧、摄影、美工、道具的工作没人愿意用心去做了。我不是说大牌明星不重要,但作为电影人,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不要忽略我们应该做的努力,而把影片质量简单地交给几个明星。

我也注意到中美两国电影从业人员的差距。我在美国拍片,做任何的细节都是一种享受和学习,我只要把我的原则、我想要的东西讲出来,录音、调光、道具都可以直接贯彻下去,不需要我一个个地去盯,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内是最专业的、是受到尊敬的,他们不会觉得说我一定要当上导演。这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基业、基础的东西,电影是一个整体的合作,我希望年轻人能好好学习基本功,不要看不起技术,因为各行各业都有专精的东西。我们需要做一些“筑基”的工作。

怎么让“中国故事”走向全世界?

——从早年的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的电影都被视为“把东方故事讲给西方人听”的成功案例。但在李安个人看来,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把自己摊开给观众看”的过程。

李安:要滋润他人,先要自己充实

我自小受的是保守的、讲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东方式教育。后来到美国生活,被有强烈冲突的西方戏剧所吸引。东西方文化的冲击首先发生在我本人身上,我不会说我是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来拍片,因为这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不管有几亿观众,最后还是得扪心自问,你自己想要什么,让你“点滴在心头”的那点东西是什么。我拍什么片子,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还是两者兼备,这些都不是提前计划好的。

我们东方民族有不同于西方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情怀,包括“大公”、“无私”、“天人合一”、“柔性永续”等等。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出口来让这些思想变成普及的世界语言。我觉得不要用掠夺市场的概念去做,而是要告诉世界,我们还能提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我觉得这些东方式的思想、情怀,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滋润,提供给全世界。当然,首先,你的内心要非常充实;第二,你的讲述方式是共通的。这样大家可以买票获得自己心里需要的滋润。这时,你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记者 孙立梅)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