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十诗人电影公司”成立 诗人拍片能否带来新风

莫 望
2016年06月16日08:26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诗人拍片,能否带来新风

近日,一则关于“十诗人电影公司”成立的消息传出。以“拍不一样的电影”为口号,著名诗人翟永明、韩冬、杨黎、周亚平、吉木狼格、王敏、石光华、乌青、何小竹组成核心创作团队进军电影界,引起了多方关注。

曾经,演员、编剧转型做导演、拍电影的“工种变动”引发热烈讨论,虽然也存在一定的业务门槛限制,但毕竟是电影产业链内部的事儿,随着产业发展,如今已不新鲜。后来,作家、媒体人改行拍电影的也不在少数。只不过,诗人拍电影,这样的“跨界”仍然不太符合人们的习惯性预期:阳春白雪的诗歌,应该如何跟越来越市场化、商业化的电影行业融合?

不妨回头看看作家改行拍电影的例子。今年4月中旬,韩寒召开发布会,为自己即将开拍的新电影造势,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以电影人的身份出现。作为作家,韩寒虽然一直被诟病文学性不够深厚,但他的形象姿态确实是特立独行的。这份姿态对当代社会是重要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珍贵的,与文学艺术对社会应有的态度基本吻合。

而当“作家韩寒”变身为“电影人韩寒”,人们发现,他的姿态似乎有了很大改变,更主动地拥抱资本,更积极地遵守怀旧、煽情的游戏规则,舍弃曾经的锋芒,以更好地融入市场逻辑。在电影产业中,韩寒是一个新手,他用对自己独特性的让渡换来电影行业的接纳与认可。于是,作家投身电影业,似乎没有给电影业带来文学的独立思考,而只是让文学的责任意识被市场逻辑所替代。

很多人认为,文学与电影都属于故事创作的一种,只不过呈现方式不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写作只需要大脑和键盘,你就可以创造一个宇宙。而电影是一门工业,涉及复杂的配合关系,资本、人事、技术乃至公共关系构成一个精密的运转流程,故事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电影圈里,有时甚至是最不受重视的一部分。

对于诗人拍电影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地预设。只是,“十诗人电影公司”的核心成员都是颇有成就的名诗人,人们对他们寄予更多期待。最主要的期待,便是能否为中国电影带来久违的诗意。而有诗意的电影是否能为当前资本气息浓烈的电影市场所容纳?想想有所坚持的电影——《百鸟朝凤》通过一跪方才换来票房的逆转,有诗意的电影、有气质的电影的未来,是步履蹒跚还是步稳致远,还得看观众和市场能否给予更多包容,电影人能否拿出更多诚意。

(责编:霍昀飞(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