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6年4月上

媒体融合的破茧之光

马笑虹
2016年06月23日10:00 | 来源:中国报业
小字号

作者简介:

马笑虹,高级记者。现任解放日报党委委员、副总编辑。1998年参与创办《新闻晨报》, 2012年任新闻晨报主编。多次获上海新闻奖,2009年获上海市“十大新闻工作者”称号。2013年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2016年3月1日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合并后,分管财经频道、技术运营中心、上海观察编辑中心、主题活动部。出版有散文集《一笑了之》《凡》。

不可否认,信息传播的主战场已迁移到移动端,纸媒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立足品牌和内容生产的优势,不少纸媒主动出发,积极探索,要在互联网主阵地占领一席之地,拥有更大影响力。3月1日,解放日报再次出征,迈出了“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坚实一步。解放日报正一手打造必读性强的精品党报,一手通过融合转型,把APP上海观察建设成为上海市委的发布平台。一支队伍,两个媒体;一次采集,多元发布;报网融合,拓展渠道;创新表达,扩大影响。融合转型的基础,是一支团队,因此,团队的改变是根本。

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纸媒自身蕴藏着主动变革的意愿,也有着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年10月,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任务后,解放日报迅速行动,在短短几个月中,采编的生产流程、管理架构、薪酬考评,按照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全部“柔性再造”。全员征集上海观察的内容,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等,都参与设计栏目内容;管理架构,采取栏目和频道制,扁平化的管理流程打破了原来几十年延续的部门管理制;全员竞聘,重新上岗,频道总监和栏目主编重新界定内容生产的流程和职责;考评和薪酬,也根据新的生产逻辑和权责,进行再设计……

改变很难,但真的迈出了这一步,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融合之后,最大的改变是人的改变。人,还是原来那群人,但因为一系列的改变,内容生产能力大爆发,在采编人员没有增加多少的前提下,发稿量激增,内容生产潜力令人惊叹。就解放日报和上海观察而言,解放日报更多地聚焦上海和政经,更加追求深度、耐读和雅致;上海观察一天更新原创100篇左右,按照“更深更广更快”的要求,力求成为上海党政干部和城市利益相关者深度了解上海的第一选择。融合之后,编辑们普遍感受:可选的稿子太多了,版面太少了。一线记者编辑不少人一人多岗,忙是真忙,但是“天地广了,更有价值感了”。总监们也进入了24小时策划、审稿、发稿的“鸡血”状态,累是真累,但是有了新的满足感,他们笑说穿上了新媒体的“红舞鞋”,停不下来了。

融合刚刚起步,变化让人振奋。

传统媒体在资源与优势、品牌与人才方面有深厚的积淀,但是对新技术和新舆论场的陌生,造成了新旧媒体间的疏离。从媒体属性而言,内容是所有媒体最根本的要素。渠道也好,技术也好,平台也好,最终承载在媒体上的还是内容。尽管由于版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内容常被免费消费,体现市场价值有些困难。但是,我相信,有价值、有思想、有情怀、有意义的新闻,在所谓“人人都是媒体”的新媒体舆论场,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创造和思想的价值,将在机器人和算法时代成为更稀缺更珍贵的资源。这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也是传统媒体人、原创内容生产者的底气和价值所在。

融合,仿佛破茧之光,已看到希望,触摸到未来。路还很长,需要一步步走下去,幸运的是,我们已经上路了……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