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本计划来中国拍片 他的电影与生活充满神秘
当地时间7月4日,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阿巴斯是上世纪80年代伊朗电影复兴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不高产的他一生执导了三十多部影片,获得过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评价阿巴斯的作品“无与伦比”,并认为他是印度现实主义大师级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接班人。
从拍广告走上导演路
阿巴斯于1940年出生在德黑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岁时就离开家庭独立谋生。他报考德黑兰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上学的同时也开始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工作,并拍摄影视广告短片。从1960年到1969年,他总共拍过150多部广告片,可以说这段经历和美术设计的实践,对阿巴斯日后从事电影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1969年,阿巴斯因一部广告短片受到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主席菲鲁兹·西尔凡路的青睐,获邀共同创建协会电影学系。此后的23年里,阿巴斯作为导演、剧作家、制作人和剪辑师,一直在那里拍摄了22部电影,包括纪录片和剧情片。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确立了日后逐渐成熟的艺术风格:运用纪录电影手法来表现现实主义主题,善于捕捉真实生活细节,并偏爱非职业演员和即兴表演。
多次获金棕榈奖提名
阿巴斯第一次为世界所知,是他1987年制作的电影《哪里是我最好朋友的家》。影片讲述了一个山村小学生放学后发现错拿同桌作业本后、翻山越岭到邻村归还本子的故事。这部电影所有角色都由当地的小学生和村民出演。
1991年,阿巴斯得知那个村子发生地震后,又赶去震后的山区看望当时参演电影的小孩们,并把整个过程拍成了一部融合记录和虚构两种风格的电影《生活在继续》,该片获1992年戛纳影展罗西里尼奖。1994年,阿巴斯又再次返回那个村子拍摄了《橄榄树下的情人》,该片与前两部合称为“村庄三部曲”。
1996年,阿巴斯探寻自杀主题的《樱桃的味道》,获得次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片中厌弃生命的主角巴迪在寻找能够帮他办理后事好心人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生命意义,并放弃了自杀。之后几年里,这位电影大师有多部作品再获金棕榈奖提名,包括2002年的《十段生命的律动》、2010年的《原样复制》和2012年的《如沐爱河》。
原有计划来中国拍片
阿巴斯生前曾两次在伊朗以外的国家拍摄电影,而中国本来将是他第三次去国外拍片的取景地——新片《杭州之恋》 在2014年便已传出消息将在杭州开拍,故事主角可能是阿巴斯所入住酒店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保洁员。因为种种原因,拍摄计划一再推迟。据相关媒体报道,影片已筹备两年,阿巴斯在此期间为了采风和准备影片已来过中国四次,去世前剧本已经完成,他也给场景拍了样片。而制片方在今年4月已经得知阿巴斯患病并要动手术的消息,当时还确定5月就会来中国拍片。
阿巴斯去世后,不少电影人在社交网络上表示哀悼。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导演法哈蒂说:“阿巴斯不仅仅只是一名导演,他的电影与生活都充满了现代的神秘感。他的成功为其他伊朗同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今天,我们失去的不止是一名优秀的导演,而是一位伟人。”(见习记者 陆乙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