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产业为何言必称IP 开发前提是正视IP本质
有人说,2015年是中国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的元年,IP为王、IP泛滥,各种不同观点激烈交锋,并对整个泛娱乐产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在不久前的上海电影节上,万达表示要投重金开发国内外强势IP。香港老牌影业寰亚集团宣布将推出《追捕》《使徒行者》《三人行》《鲛珠传》。前两部被称为热门IP;《魔兽》电影上映五天取得10亿元票房,也被称为“最具影响力IP”;媒体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被乐视影业高价买下,这被业界认为是新闻IP价值被发现。
何为IP?IP将同金融一同开启何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文化金融50人(CCF50)论坛夏季峰会上,多名专家对“IP投资开发”进行了热烈探讨。
开发的前提是正视IP本质
CCF50创始成员、副秘书长、原阿里影业集团副总裁徐远翔指出,要理解IP的概念以及探讨IP全产业链开发的话题,首先要分清“IP文本”和“IP属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徐远翔认为,严格意义上的IP文本,除了各种经典文学原著和优秀原创剧本之外,主要覆盖的范畴包括网络文学、热门游戏、超级动漫、舞台剧等等。对这些IP文本的依赖,已经是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国内各大影视娱乐机构研发团队所无法回避的事实;而构成IP属性的要素主要包括那些大导演、明星、金牌制作人、有相当话语权的编剧团队、以及各个领域的研发主体,同时涵盖各种概念性的文创构想。
CCF50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巍认为,不论被认为多么“不靠谱”,IP这个话题仍然是不可回避的。他说,最近《魔兽》引起了大家对IP的更多关注,业内言必称IP。他表示自己对IP的态度是审慎的,不大赞成泛IP。“什么都是IP,这个话题就没法聊了。”
金巍指出,金融和经济学是富有逻辑和严谨的,如果没有相对清晰的界定,就没有IP产业,也没有IP金融。他认为,IP是市场导向的、具有产品体系开发潜质的优质版权;IP是我国当代消费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IP产业是版权产业和内容产业的一部分;IP产业金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明晰其中的金融逻辑;促进IP产业金融的发展,能够催生版权金融和内容产业的成熟与进步。
投资者倾向开发被受众检验过的“超级IP”
“IP文本的选择与开发能力,无疑是金融投资风险控制必须把住的第一道关。”徐远翔强调,要实现IP变现的可能性,必须正视中国特色的泛娱乐生态格局。
徐远翔指出,今天IP大行其道,传统电影产业的“剧本前置”模式就有了相当的投资风险,除非是在IP属性极强的大导演或明星团队主导开发的前提下,风险也许可控。投资人在一个没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普通文本面前,很难寻找或精确定位到你的受众群体,而那些被互联网检验过的超级IP文本,则拥有更多粉丝群体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心理依据。因此,IP投资开发的首要原则是找到合适的IP文本,而不是把各种IP属性很强的元素组合成一个未经受众检验的自我IP文本。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7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北美市场的63%,同比增长48.7%,是5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国产电影也创造了27.7亿元的海外收入。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CCF50创始成员、北京电影学院理事会理事长侯光明指出,与高速增长的电影票房如影随形的是风险的激增,大量热钱涌入,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问题。
侯光明讲述了今年上海电影节上他看到的景象:“上海电影节让我感到害怕,所有饭店全满,小龙虾380元一盘。当时我刚从戛纳电影节回来,没想到欧洲的电影市场凋敝到这种程度。巴黎是电影的发源地,法国电影上座率4%。每年上3000~5000部电影,没人看。年轻人还是跟着好莱坞走,75%的总票房属于好莱坞。而我们的40%属于好莱坞。”
侯光明用几组数据揭示了国内电影投资的风险。首先是随着高票房往少数电影集聚,电影投资风险进一步增加。据统计,2015年,16部票房超5亿元的电影创造了共计164亿元的票房,占国产片总票房的60%。而票房在1亿元至5亿元之间和票房在1亿元以下的国产片市场份额则都出现了下滑。尤其是2015年票房在1亿元以下的国产片,较2014年多出了15部,但产出票房仅为22亿元,较2014年减少了4.4亿元,此区间单部电影2015年的平均票房较2014年下降了21%。
同时,电影投入产出情况尚不乐观,仍是高投入低产出。据统计,每年报请备案的电影项目多达1500个以上(2015年为2904部),但每年获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影片为600余部,获得公映的国产影片仅为300部左右,可见,盲目上马的情况仍比较普遍,亟待引入电影项目风险评估和管控机制。
IP金融到了最佳投资时期吗
CCF50副秘书长、深圳市众投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鹏炜对中国IP投资充满信心,他认为,现在是最佳投资时期,也是最佳创作时期。“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和各种民间投资的热捧下,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在互联网产业引领下,国内文化产业链条已经初步形成。我们把IP多方面细节拆分,有内容提供商,经过互联网的游戏和我们的动漫等等放大,最后也可能产生一些IP变现的渠道,这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好的闭环。”朱鹏炜说。
他认为,虽然现在影视板块在整个IP领域占比重最高,但是音乐和文学都可能被严重低估了。他说,5年前,盛大文学可能鲜少获得投资,但是如今文学类平台公司都在快速成长,因为文学和影视产生了价值提升的逻辑。未来的游戏也可能和影视产生强关联,甚至综艺节目都可能被开发。
朱鹏炜推断,2016年的深度挖掘中,一个很简单的灵感可能被延伸到千亿元的产值。“《大圣归来》就是一个新模式。”他说,这部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动画电影,最开始只是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出来的想法,聊完之后需要钱,就几十个人凑,然后一个人放大到五个人,再放大到七八十人,产生的价值由五十万元延伸到几百万元。
因此,朱鹏炜断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借力新的金融模式。IP金融新模式是互联网金融+IP的融合,一是股权众筹,一是项目众筹。
不过,徐远翔提醒,国产电影的市场投资风险和中国股市投资有着相当惊人的一致性——八成的电影和股票投资人都在亏损,真正在票房和股市上盈利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不到20%。
他指出,普通观众的观影心理和选择买入一只股票的心理依据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有什么样的观众和投资人,就有什么样的电影市场和资本市场,就像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超级IP文本、明星阵容、话题性来吸引80%以上的网络购票者进入电影院一样,一个吸引散户的股票同样必须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明星机构和投资人的站台、概念和题材炒作等基本元素。
“在我们这样一个中国特色的温饱型社会,或者叫做‘中等收入陷阱’的转型期社会结构里面,尊重市场和市场规则,恐怕是IP投资和金融投资都要恪守的基本风险控制策略。”他说。(李晨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