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杂志《萌芽》迎60岁生日 最擅长是当好"土壤"
新中国第一本青年文学刊物、培养出几代作家的文学杂志《萌芽》迎来了它的60岁生日,昨天,《萌芽》创刊6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在60年里,这本杂志曾走出陆文夫、马原、苏童、金宇澄以及郭敬明、张悦然等几代作家,如今60岁的它,依然是文学领域的领头羊。
始终相信文学本身的力量
《萌芽》1956年在上海创刊。其首任主编哈华在创刊词中解释了刊名之由来:萌芽,既代表新生,又是纪念和学习鲁迅先生在1930年代主办《萌芽》杂志,“在文艺战线造就大群新战士”的精神。
在为纪念一甲子风雨辉煌推出的7月号特刊上,杂志重新刊登了巴金写于1981年复刊号卷首的寄语。网络时代让写作的门槛消失,但“有勇气,有良心,有才华,有责任感”,理应还是每个青年作家努力的方向。60年来,《萌芽》也一再向读者、作者证明,当好“土壤”,一直是自己最擅长也最坚持的事,相比看“风向”、看“行情”,《萌芽》始终相信文学本身的力量。
北岛、顾城当年都投过稿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曾于1982年至1987年在《萌芽》诗歌散文组当过5年编辑,回忆这段经历时,他非常感激,自己在这里出版了人生第一部诗集。
赵丽宏说,1980年代初,正是朦胧诗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北岛、顾城、杨练等诗人都给《萌芽》投稿,当时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稿,一麻袋一麻袋地堆在办公室。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赵丽宏知道了当时还在当邮递员却狂热喜爱文学的孙甘露,诗歌写得很好,却苦于无处发表。在昨天的座谈会上,如今已是《萌芽》杂志社社长的孙甘露打趣地说,自己曾是《萌芽》的退稿者。
金宇澄小说生涯在此起步
《上海文学》执行主编、小说《繁花》作者金宇澄说,自己的小说也是从《萌芽》起步的。
1985年,金宇澄在《萌芽》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失去的河流》,当时已经33岁了,次年,《方岛》发表。《失去的河流》和《方岛》接连获得两届《萌芽》小说奖,在工厂上班的金宇澄因此获得机会,进入上海作协办的第一期青年创作班学习,他和邮递员孙甘露等一批基层文学作者,作为文学新人集中培养。1986年,《上海文学》 以青创班专辑的形式,发表了金宇澄的《风中鸟》、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阮海彪的《死是容易的》。1988年,《风中鸟》得了《上海文学》小说奖,也是在这一年,金宇澄离开工厂,调入作协,成为《上海文学》的编辑。
金宇澄至今仍很佩服《萌芽》编辑部,可以始终触摸到年轻人的脉搏。
继续引领严肃文学杂志
《收获》主编程永新早年也曾在《萌芽》上发表小说和散文。他说,《萌芽》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容忍作品不够成熟,正如巴金所说,“他们是正在生长、发展的新生力量。所以难免脚步不稳”。
作为纯文学杂志的掌门人,程永新特别感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像《萌芽》这样的青春文学刊物很多,但《萌芽》至今仍然是领头羊,这与它的掌门人有关。
1995年,赵长天接手主编一职,一系列的新举措成功帮助《萌芽》再次“突围”;1999年由《萌芽》杂志联合北大、复旦等著名高校一起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更堪称近代文坛的一桩大事。
程永新表示,《萌芽》借“新概念作文大赛”华丽转身,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大家都是从1980年代走过来,都经历了商业大潮,经历了经济转型,很多刊物就没有声音了,但《萌芽》依然屹立潮头。他希望,“迎来60岁生日的《萌芽》作为领头羊,能继续引领严肃文学杂志”。(记者 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